1.阴阳类型
阴阳类型是阴阳的生成和组合类型,包括两仪、四象、四时或四季、八卦、阴阳五行等多种形式。
从《易经•系辞上》的生殖、生化或生成模式看,阴阳是古人模仿自然万物,尤其是人类生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符号图式。一二三诸气、阴阳二气、乾坤卦象生成过程。它们是一组古人刻画母体生殖过 程的形象图式,生动地描述了母体从受孕、怀胎、腹部逐渐隆起到母子一分为二产子,“一气”形成阴阳、两仪、乾坤卦象的生殖或生化历程。
根据二分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个相互关联、相反相成、相互对应或相互对立方面。例如日月、天地、白昼、明暗、寒热、动 静、虚实、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出入、升降、正邪、好坏、兴奋与抑制、喜怒哀乐、呼吸、吐纳、水火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 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易经》所说两仪,是阴阳二分法的结果。
四分法是二分法的延伸,由阴阳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生成六十四卦等不同类型。
四象是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四季的阴阳变化征象。在中医学中,二分法或四分法形成的阴阳概念主要用以阐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构建四时五脏体系。
根据三分法,一阴一阳分别生成三阴、三阳。三阴包括太阴、少阴和厥阴;三阳包括阳明、太阳和少阳。在中医学中,主要用来标识经脉的阴阳属性,阐释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2.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交合、感应、变化而生成宇宙万物的气机运行过程,包括阴阳二气左右、上下、升降、前后、出入、内外、表里、合和、中和等多种运动方式。《易经•彖下》:“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 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3.阴阳互动
阴阳互动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包容而生成宇宙万物的气机运行过程,包括阴阳二气相互制约、互根、互藏等多种运行方式。
(1)阴阳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制约是阴阳二气相互限制、相互约束、相互调控共同维持气机平衡的过程。
阴阳二气动静相兼,各得其位。《管子•心术上》:“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日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日静则自得。”
阴阳二气上下、升降,不失其序。《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 论》:“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否则,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态状况。
(2)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阴阳二气相互依存、对应而互为根本的气机运行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4.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从而达到动静平衡状态的气机运行关系。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提出阴阳平衡的认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学说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覆盖古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一方面融入《易经》,形成易理、易道、易学体系,使阴阳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核心内涵,气功、养生中的人一气互动循环思想及修理模式,均以阴阳二气为中心开。另一方面,它同五行学说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用于描述、阐释、观察、分析问题,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古今中医学概念、理论和应用实践各个方面。
三、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状态的集合。五,指宇宙本原之气分化而成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行,指五种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形式。
(二)五行的基本特性
《尚书》归纳了五行的五大基本特性。《尚书・周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
(三)五行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结构模式:一是五行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生克五行”;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简称“中土五行”。
1.生克五行
生克五行模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对等的相互资生、克制关系。即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行,也可被生;既可克制他行,也被他行克制。其内容主要包括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制化与胜复、相乘与相侮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2.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模式是土居中央,控制位居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从而形成的五行运气模式。我国古代流传的河图洛书,即有“水居北方,应冬季;火居南方,应夏季;木位东方,应春季;金位西方,应秋季;土居中央,应四时”的说法。
土居中央,故有“土生万物” 一说。《国语•郑语》:“土与木、火、金、水杂以成百在中医学中,肝人心、脾、肺、肾五脏,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其中脾居中央,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其余四脏。因此,《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
(四)五行学说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应用几乎和阴阳学说一样广泛,渗入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五行模式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的心理、生理、形态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天人相应的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系统,以便有效指导人们的医疗、养生和健康管理实践。
四、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传统中医学认为,精、气、血、津液、神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 是五脏六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系统进行各种活动的物质或能量基础。
(-)中医学精的概念
中医学精的概念,受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而产生,但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而在中医学中,人体的精是指构成生命本源的液态物质。
1.精的概念
精是人体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生命物质,同后天吸纳的水谷精微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生命活动基质。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的存在形式有二:一是呈液态贮藏于脏腑。《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是以精气的形式流动于脏腑之间。《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中医学精的概念,分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三类。广义的精是一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包括先天、水谷、生殖、脏腑之精、血脉和津液;狭义的精特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精,是精的本始含义;一般意义的精,即中医学通常所说的先天、水谷、生殖及脏腑之精,不包括血脉和津液。
2.精的代谢
中医学把精的代谢过程,归纳为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三个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
(1)精的生成。人体之精由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与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相互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黄帝内经-灵枢经•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父母的生殖之精相合,孕育了子代,转化为子代的先天之精。因此,《黄帝内经-灵枢经•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生之来,谓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又称“水谷之精”,是脾将饮食水谷转化成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与津液相合,以液体的形式由脾气转输全身各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
先后之精的关系。人的先、后天之精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不可分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时,人体之精才能保持充盛。任何一方匮乏,均可导致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力低下及营养不良,影响人体健康。
(2)精的贮藏。精分别贮藏在人体的各个脏腑中。先天之精为生命本原,在胎儿时期就贮藏在各个脏腑中了,但主要藏于肾。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各个脏腑,转化为脏腑之精。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先天之精,又受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而形成充盛的肾精。肾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固摄封藏肾精,保证肾精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 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若肾气虚亏,封藏失职,可造成遗精、滑精等病证。
(3)精的施泄。精的施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藏于五脏六腑之中,濡养脏腑,化气推动和调节脏腑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繁衍生命。
3.精的功能
中医学认为,精主闭藏,其性属阴,通过精气运行的方式勃发于机体内外,具有重要的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繁衍生命作用。古人认为精是生命的本原。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生成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发育成熟到了一定年龄,就能产生天癸,具备生育能力:“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2)濡养作用。精能濡养人体脏腑形态官窍。它通过精气勃发的方式,在内濡养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在外濡养肌肤、形态官窍。
(3)化血作用。精可化血,是血液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张氏医通•诸血门》:“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精化血另一层意义是指作为精微物质,精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融入血液中。例如心精可融入心血,肝精可融入肝血,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4)化气作用。精是气的化生本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精化为气。”②笼统地说,是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具体而言,是脏精化脏气,即每一脏腑之精化生每一脏腑之气。脏腑之精充盈,则化气充足,机体生命活力旺盛,生殖功能正常,抗御外邪,祛病延年。脏腑之精亏虚,则化气不足,机体正气虚衰,生殖和抗病能力下降,生命活力减弱。
(5)化神作用。精能化神。神的意义有二:一是精神、心理或意识意义的神。《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精气不散,神守不分。”只有积精,才能全神。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二是水谷精气,脏腑意义的神。《黄帝内经•灵枢经•平人绝谷》:“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4.精的分类
中医学根据精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它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按其来源分,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按其部位分,有各脏腑之精;按其功能分, 有生殖之精、营养之精。
(1)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人体新生命的原始物质,即生命产生的本原。后天之精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取饮食精华而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为补充,两者相辅相成,使一身之精充盛。
(2)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是脏腑所藏,具有濡养、滋润、化生、推动、调控作用的液体精华物质。各脏腑之精都由先天和后天之精融合而成。其中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构成,心、肺、肝、脾四脏之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构成。各脏腑之精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
(3)生殖之精。生殖之精源于肾精,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在水谷之精充养和天癸促发下化生而成,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结合发育成胚胎,产生新生命,通过生殖之精将生命物质传给下一代。
(一)中医学的气学说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
1.气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以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特征。
2.气的生成过程
人体的气,由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结合而成。
故,人体之气来源于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黄帝内经》称作“人气”。中医学认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气的根本所在。肾气封藏肾精,不让它无故流失耗散,肾精保存体内,化为肾气, 使人体精充气足。肾失封藏,则精耗气衰,人体机能下降,健康受损。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为血和津液。水谷精微及其化生的血和津液,皆可化气,统称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气的主要来源,使脾胃成为生气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
食水谷之精,水谷之气来源匮乏,影响人气的生成。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经•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司宗气的生成。它一方面主呼吸之气进出: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人体内的浊气,保证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把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走呼吸道以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若肺主气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影响人体健康。

浏览3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