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书甫出,天启崇祯间犹未大行,钱遵王、宗衡,应该都是 热心的推介宣扬者。一九六八年台湾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 经、秘本洗髓经合刊》,另有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叙记①。萧 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经例言》复云其所据者,为蒋竹庄家藏明 版本刻本。则是明末传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过,明代已有刻 本之说是可疑的,蒋竹庄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较于黄宗 羲、黄百家对当时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经》仍在刚推广 阶段,对天下传习少林拳者也尚未发生风行草偃、转移风气之作 用。少林拳艺,当时仍以刚猛、搏攻、跳踉奋跃见长。可是这种拳风在当时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战,无论是黄宗羲的 《王征南墓志铭》或曹秉仁的《宁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种以静制① 海岱游人叙记,一本题为元中统五年,见前注引唐范生书。
动、内敛的拳术,而且 评价在少林拳之上。这 种内家拳术的崛起,事 实上是一时风气,如太 极、形意、八卦这类拳 术,其后均由此风气发 展而成;同时大儒颜元 亦学运气术,往往“夜
中坐功”,并习双刀单 明人宗衡的跋文刀(见《颜习斋先生年谱》)。面对内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 不有所更革。或者说,内家拳之崛起,代表着一种时代新思潮, 少林拳也在这一思潮中形成了变革。
内家拳之兴起,乃是导引运气理论与武术的结合。明末清初 以前,所有武术著作都没有练气的讲法。即使是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也没有这类言论。但明末清初以后,练气,却成了普遍之 观点与功法。
乾隆间王宗岳(一七六三~ 一七九五)《太极拳 论》明言使拳应“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同时期在乃周 (一七二四~ 一七八三)《芸氏武技书》也在论拳法时大谈《中气 论》《行气论》《养气论》,谓练拳者必须“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 内” “神与气合,气与身合”。一些武术名家,如康熙雍正间的甘 凤池,《清史稿-甘凤池传》说甘氏“善导引术”“拳法通内外二 家秘奥”;乾隆时的唐际之,《清稗类钞-技勇类》说他“能运气。 运气到处,有硬块坟起如核桃,刀石不能伤”。
一些民间宗教教派,如乾隆时八卦教张百禄,据《军机处录 副奏折》说其教徒“拜张百禄为师,学拳运气” “学八卦拳,并 授运气口诀”;嘉庆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学习义和拳棒”,并 “运气念咒”;嘉庆八年,离卦教首领张景文教授徒众,“同教中“遇少林寺僧,授以运气 传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运气时,虽刀斧不 能伤。其状大类前面所述及的唐际之。《易筋经》图像 郑板桥也说湖北魏子兆棒者”,直到道光间,该 教仍教徒众“每日坐功运 气”。而这个教即与少林 颇有关系。据《那文毅奏 议》说,嘉庆间离卦教徒 张洛焦,曾习金钟罩,时 常来往少林寺。足证运气 之说已流衍天下,且往往 与宗教结合,少林亦受此 风气之笼罩。故《清稗类 钞》说:“少林拳法有练功 术,运气于筋肉,则脉络 突起,筋如坚索、肉如韧 革,刀击之不能伤也。”
这种重视气的新武术观,必然会将武术由形体动作、趋避腾 挪、技巧姿势、力量速度,转向内部之血气运行层面,此所以称 为“内家拳”。内向化,成为这个时期一种重要的趋势。
《易筋经》就是这一趋势最好的证例。它说练其功法,可使 人“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 腹,侧其掌可断牛项”(《内壮神勇》)。这种效能,非一般之勇 力,而是靠气。故非外壮,而是内壮;非一般之勇力,而名为神 勇。《内壮篇》说: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 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 也。……凡练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专于 积气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 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驰、四肢不动、一念 冥心。……守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与神俱注于是。…… 二曰勿他驰想。 三曰持其充周。 气既积矣,精神 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唯中蕴而不旁溢, 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
内壮,是靠守中积气,以达到积力之效的。其法则有三,而 实仅专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处,也就是揉,所谓 “其下手之要,妙用于揉”,详下文)。守中,以及匀鼻息、缄口 气、镇意驰、一念冥心等,谁都看得出来这乃是道家功夫。所以 此处讲精气神,《总论》更申言易道与阴阳二气之运,把“易筋” 之“易”推原其义到《易经》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乃阴阳之道也, 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 实有存乎人。……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宙区,而易为 金石之体。
这是教人要掌握阴阳(所谓“阴阳为人握也”)。掌握之法, 除了上文所说的守中积气之外,还有采咽阴阳与配合阴阳之法。 采咽阴阳,见《采精华法》,云:“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 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这是道教服气之法, 亦甚显然。配合阴阳,则见《配合阴阳法》。说人身为小阴阳, “凡人身中其阳衰者,多患痿弱虚惫之疾,宜用童子少妇,依法 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我之衰”,反之亦 然。此乃阴阳调济之义。
也就是说,《易筋经》主张内壮、追求神勇,提出来的方法 则是守中积气、吸日月之气、借别人之气等。整个拳术的理论完 全没有谈到搏击的招式技法,而是内向化地教人掌握阴阳气运, 涵养精气神,以转弱为强、变靡为壮。这与戚继光《纪效新书》、 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任伯言《白打要谱》等嘉靖万历间武 术书实有完全不同的论述取向。
而这种路向跟道家道教的关系,则是相当明显的。除了讲 《易经》、讲阴阳气运、讲修炼、讲炼气、讲守中、讲采咽、讲阴 阳配补之外,它还有《外壮神功八段锦》,是直接采用道教导引 术的。
八段锦之名,始见于南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九。云政和七 年起居郎李似矩“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 曾槌《道枢》卷三五“众妙编”更详述其法。《易筋经》所讲的, 其实也就是同一套功法①。
这样子结合着道教导引运气之法以改良少林拳,而托名于达 摩的著作,在天启间面世之后,配合着整个内家拳或拳术内向化 的潮流,事实上对少林僧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少林寺逐渐便接 受了它。
何以知道呢?据王祖源《内功图说》云,咸丰四年,他随兄 长住在陕西时,认识了力士周斌,三人同至少林寺,在寺中住 了三个月,得少林《内功图》与《枪棒谱》而归。枪棒谱,其 实是少林寺的老东西;内功图,就是新玩意儿了,其内容包含 十二段锦总诀及图说,神仙起居法,内功图说与五脏病因,易八段锦,有繁有简、有坐有动,详马济人《道教与气功》,一九九七, 文津出版社,第三章十五至十九节。筋经十二图诀,却病延年法,等等。 这是少林寺已吸收了《易筋经》的 铁证。
十二段锦与八段锦基本上是同 一套东西,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编 《寿世传真》八卷,既录了八段杂锦 歌,又扩充为十二段锦,同时还有 《修养宜行内功》一卷,述调息与小 周天功法(含静坐、内视、叩齿、漱 津、运气于任督二脉等)。少林内功 图的“内功”之说,远昉《易筋经》, 近采《寿世传真》,是再清楚不过的。 后来,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编《增演 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就干脆并用了 “易筋”与“内功”两词①。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范
采用了《易筋经》,而开始讲究内功的少林拳,正是因为如 此,才能把张三丰内家拳也包括进少林拳谱系中来,甚至造出张 三丰源出少林的传说。内家拳所创的点穴法(见《王征南墓志 铭》),认穴本同于医家之铜人法,结果也竟形成了《少林铜人 簿》一类讲法,仿佛其技即源出于少林,实在是历史上极饶兴味
①《少林拳术秘诀》将此八段锦十二式扩充为十八式,称为“达摩所传 十八罗汉手”。该书并未引用《易筋经》,但这显然由《易筋经》来。的发展①。
不过,铜人之说,《易筋经》卷下《玉环穴说》有载:“《玉录 识余》云:铜人针灸图,载脏腑一身俞穴有玉环,余不知玉环是 何物。张紫阳《玉清金华秘文》论神仙结丹处,曰心下肾上、脾 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居后,其连如环,其白如绵,方圆径 寸,密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环。”则是尚不言点穴,亦不采铜 人针灸图之说。此即可见《易筋经》虽谈内功,虽用导引法,其 说终究与内家拳术不同。此处征引张紫阳丹法,下文又谈呼吸吐 纳、存想、咽津等,但事实上道教讲这些,是要人养结内丹、修 真登仙。《易筋经》虽用其法,却并不是要让人成仙。所以说它 也与道教功法不甚相同。
这个分别,就像《易筋经》讲内功、论内壮、说积气,方向 上固然与内家拳相同,都呈现着内向化的性质;但把它拿来跟太 极八卦形意之类拳法相较,立刻便会发现它们仍旧不一样。
《易筋经》所要达到的,乃是刚的效果。它所谓的“神勇”, 比一般的刚猛勇力更勇,“并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项,擎拳 可擘虎胸”;“吾腹,乃以木石铁椎,令壮汉击之,若罔知焉” (海岱游人《叙记》);“绵弱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以血肉之 躯,而易为金石之体”(《总论》)。内家拳则比较强调柔,因此 多说松、虚、静、用意不用力、气沉丹田等。因此,我们可以 推测《易筋经》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刚猛),从内 向化的思路上去采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与内家拳、道教均 有所差异。
浏览2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