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腿法的源流

武术的起源和本质是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原始人群居时期,为了生存主要靠狩猎维持生活。当时武器简陋、生产力低下,在“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 马蹄篇》)的恶劣环境下,人们在同各种猛兽搏斗中,有时用踢打、抱摔攻击动作,有时用躲闪、跑跳、格挡防止猛兽的袭击。这些攻防方法就是散手技术的雏形。随着不同朝代的变革,又形成了武术套路。武术门派林立,以腿法为主的拳种甚多,如北腿之杰的戳脚举,还有鸳鸯、地趟、潭腿拳等。腿法在散打中作用很大,运动员又从各种拳种中取出较优秀腿法为散打而用,所以说,腿法技术又源于传统的武术套路。在诸拳种中, 潭腿、鸳鸯、戳脚拳腿法运用得较为灵活,方法独特,变化多端。下面简介这三个拳种的源流。

一、潭腿

潭腿的起源甚古,有人说它创自龙潭寺的武僧,还有人说它创自河南一位姓谭的武术家,已不可详考。至于龙潭寺则有两个,一在山东境内,一在嵩山岳太室,与少林寺相距不远。究竟哪个龙潭寺,如今亦难考究。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即潭腿后来由于精武会的大力提倡,得以发扬光大,被命名“精武潭腿”。同精武潭腿性质相类似的腿击法还有两种。一种是“教门弹腿”,传自西北回族聚居区,共分十路,踢腿比精武潭腿稍高,属中盘腿法,此路腿法又具体分为蹬、弹、崩、踢、磨、盘、勾、排八 法,因该腿法发劲含弹射之意,因以得多弹腿。另一种是古传潭腿,其歌诀:头踵绳技一条鞭,用肘撩阴踢崩腿,二龙十字绕三尖,打十字槌、蹄跺子脚等。

潭腿或弹腿,集中了北拳的技击精华,深温变化之机,实战中,放之则长,收之则短,细细体会其中之奥妙,会掌握技击的本领。

二、鸳鸯拳

鸳鸯拳,又称地功鸳鸯拳,是清朝末年传入辽宁。鸳鸯拳和地功拳原是两种拳,但 是到晚清年间,山东招县朱桥镇的李锡奎对鸳鸯拳颇擅长,而姜麟鲜对地功拳较为著称,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就将两个拳种熔于一体,而称为地功鸳鸯拳。后来李锡奎闯关东,流落到沈阳,广教弟子洪占春等人,洪又传张万成等人,张又传刘福生等人, 故使鸳鸯拳在辽宁广泛流传。

鸳鸯拳种注重腿法,多下盘功夫,姿势舒展大方,起伏转折幅度较大。鸳鸯拳有雌 雄之分,讲究雄飞千里,雌守家园,阴阳相配,气血双练。雄的窜蹦跳跃,雌的静以待发,手、腿讲究,摔、打、劈、砸、棚、扣、套、剪、挂、蹬。还有蹶子上、中、下。身法讲究转轴身子不倒翁,鸳鸯本质在其中。劲力讲刚柔相济。

三、戳脚拳

戳脚拳是拳脚并重、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的传统拳术。 它分为文、武遂子,内含八十一种腿法。文蹬子简练质朴,宜短踢,其架较小,动作严紧,风格灵活多变,劲法为寓刚于柔,柔而后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武瞠子则刚健开展,矫捷多姿,风格为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劲法刚中带柔,攻防方法明显。二者兼练可收到刚柔相济,宜攻宜守之效。

“戳脚拳术”的正式形成,则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清道光时期,距今150余 年。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 (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县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克善在饶阳化名赵灿章,门人尊称赵老灿。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的几个村庄授艺达20余年。冯克善传戳脚、翻子,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冯克善(赵老 灿)在饶阳地区,把戳脚、翻子拳传授段、王等家,段习戳脚,王占鳌和铁腿徐兆熊习戳脚、翻子,徐来沈传郝鸣九,郝鸣九先生传于伯谦,于在东北一带广教弟子,又传史春寝、白国栋、范垂级、蔺心平、蔺心维、佟庆羽、佟庆辉等。佟庆辉又传庄海、陈江波、司炳 友、周连喜、王维振、张卫军、赵国军等人。他们从少年时跟笔者学习戳脚,从1983年 5月开始学散打,以戳脚中的主耍腿法为主,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节腿法的特点及作用

散手是我国古老而又新兴的体育运动,也是徒手制敌的技法。散手以踢、打、摔、拿 四大击法为主,较为突出的还是腿法。腿法在散打比赛中得分最高,1990年全国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使用腿法击中对手得分的约占63.4%$使用拳法击中对手得分的约占

15%;使用摔法得分约占21%。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中


































国队5名队员参赛,共打了□场,除48公斤级为表演外,其余4人分获52、56、60、

65公斤级冠军,其技法运用比例如下:
 分类

数效

总计
手法腿法摔法其 他 
 56516432576  
 占总数%29.03%57.5%13.5%  

 

从此可以看出腿在散打比赛中所占的比重。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腿法深受习武者的偏爱。那么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腿法呢?因为腿法进攻和防守时有很多特点,如用腿进攻力量大、隐蔽性好、击得远、变化多、威力大等。

一、腿法进攻力量大

大腿骨即股骨,是人体最粗大的骨骼,下肢肌群也是人体最发达的肌群,两腿担负支撑人的身体不每天走、跑、跳,再加上腿部的专项素质训练,腿和臂相比,力量要大得多。

日本武术界曾以科学方法测量泰拳手的腿踢的力量:泰拳手的横扫腿力是打拳最大力的五倍,腿踢力度可达500公斤。在擂台上比赛用脚有力的踢中对方面部,使对方体克倒地的现象不胜枚举。1988年全国武警散手比赛,梁宝生踢中涂军面部,涂军当场倒地。用脚将时手踢伤也不足为奇,如1983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散手擂台邀请赛上,辽宁队的司炳友踢中吉林队某队员腹部,使其受伤中途退场;1980年9月在曼谷拳赛中,被誉为日本新格斗式拳王的田烟征泰,竟被泰拳拳师大卫用强劲的左高腿踢断了手臂。

二、腿法进攻隐蔽性好

腿在人体之下:离对方眼睛较远,故有进攻隐蔽性好之特点。

在散打中两人表激烈的斗拳时,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拳法打斗中,有一人突然起腿攻击对方,能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被击中。在散打中你用拳法连击对方面部或佯攻对方面部,然后,起腿进攻效果会更好。

1988年全国军警格斗大赛中,辽宁武警队的王洪与某部队队员比赛,王用左抽手攻击对手面部,对方本能的后仰身,未等对手站稳,王洪垫步侧踹击中其面部,对手当场倒地休克。

王洪用抽手将对手的注意力引向上盘,对方上体后仰的一瞬间已不能看到王洪的腿, 此时王洪腿起似闪电,使对方不知怎么回事就已经倒在了擂台上。

三、腿法进攻击的远

拳彦道:“一寸长,一寸强”,腿长约占人体全长的二分之一,腿比臂长是腿法优 于拳法突出的特点。例如:在散打中双方拳、腿齐发,腿击中对方命中率较大。因为打拳者打拳前耍向前进步缩短二人之间的距离,而起腿者抬腿就踹,不等发拳者拳到已将腿踹出,因为腿长可抢先到达自己所击中的目标,从速度上快于发拳者发拳者途中被踹中的一瞬间,身体重心不能向前,臂短于腿脚,腿击破坏了拳法的正常运行。

四、腿法进攻变化多

《中国腿击法大成》守腿法23种和18种 倒地腿法,这些也不能将世上所有腿法全包括。有快而灵活的丁、瞟、弹腿;有凶猛的踹、踢、摆腿3还有攻击体后对手的蹶腿等。高可踢面,低可击脚,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均可出击,在近战中还可使用凶狠的膝法。在激烈的打斗中,场上变化无穷,有意或无意倒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倒地同时或倒地后可根据场上情况使用倒地腿法。

它们可互相弥补,互相配合,低腿配高腿、左腿配右腿、虚腿配实腿连环出击,势势相承,变化万千,这些我们称之为鸳鸯连环腿。

什么叫鸳鸯连环腿?

久战中两腿进攻如同鸳鸯一样,鸳鸯总是成双成对一前一后的出入,在散打中左腿出击,右腿备之,左脚落地,右脚速起,右脚落地又为左腿进攻创造良好的进攻条件。鸳鸯连环腿实用价值很高,古今中外都有此技。从古代来看,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 传》中的第二十九回,生动地描写了武松使用鸳鸯腿的招法醉打蒋门神。在散坛上人称 “神腿”的庄海,每次全国散打比赛中都以灵活多变的连环腿取胜于对手。从1935年至 1990年他两次获得国际散打擂台邀请赛的冠军,八次摘取全国性散打比赛的金牌。日本的空手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无不对连环腿法偏爱。

在打斗中的腿法还可以配合各种拳、手、肘法等进攻,我们称此技为连击法。此法运用起来更加灵活,你可在拳、手法的掩护下用腿攻击对手;如对手对你腿法加强防守, 你可改用腿虚拳实的招法攻之;有时对手象猛虎一样的冲到你面前,你还可用肘、膝攻之。技法多、战术变化相应也增多。运用起来自然灵活多变。

浏览6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