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腿法的源流
武术的起源和本质是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原始人群居时期,为了生存主要靠狩猎维持生活。当时武器简陋、生产力低下,在“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 马蹄篇》)的恶劣环境下,人们在同各种猛兽搏斗中,有时用踢打、抱摔攻击动作,有时用躲闪、跑跳、格挡防止猛兽的袭击。这些攻防方法就是散手技术的雏形。随着不同朝代的变革,又形成了武术套路。武术门派林立,以腿法为主的拳种甚多,如北腿之杰的戳脚举,还有鸳鸯、地趟、潭腿拳等。腿法在散打中作用很大,运动员又从各种拳种中取出较优秀腿法为散打而用,所以说,腿法技术又源于传统的武术套路。在诸拳种中, 潭腿、鸳鸯、戳脚拳腿法运用得较为灵活,方法独特,变化多端。下面简介这三个拳种的源流。
一、潭腿
潭腿的起源甚古,有人说它创自龙潭寺的武僧,还有人说它创自河南一位姓谭的武术家,已不可详考。至于龙潭寺则有两个,一在山东境内,一在嵩山岳太室,与少林寺相距不远。究竟哪个龙潭寺,如今亦难考究。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即潭腿后来由于精武会的大力提倡,得以发扬光大,被命名“精武潭腿”。同精武潭腿性质相类似的腿击法还有两种。一种是“教门弹腿”,传自西北回族聚居区,共分十路,踢腿比精武潭腿稍高,属中盘腿法,此路腿法又具体分为蹬、弹、崩、踢、磨、盘、勾、排八 法,因该腿法发劲含弹射之意,因以得多弹腿。另一种是古传潭腿,其歌诀:头踵绳技一条鞭,用肘撩阴踢崩腿,二龙十字绕三尖,打十字槌、蹄跺子脚等。
潭腿或弹腿,集中了北拳的技击精华,深温变化之机,实战中,放之则长,收之则短,细细体会其中之奥妙,会掌握技击的本领。
二、鸳鸯拳
鸳鸯拳,又称地功鸳鸯拳,是清朝末年传入辽宁。鸳鸯拳和地功拳原是两种拳,但 是到晚清年间,山东招县朱桥镇的李锡奎对鸳鸯拳颇擅长,而姜麟鲜对地功拳较为著称,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就将两个拳种熔于一体,而称为地功鸳鸯拳。后来李锡奎闯关东,流落到沈阳,广教弟子洪占春等人,洪又传张万成等人,张又传刘福生等人, 故使鸳鸯拳在辽宁广泛流传。
鸳鸯拳种注重腿法,多下盘功夫,姿势舒展大方,起伏转折幅度较大。鸳鸯拳有雌 雄之分,讲究雄飞千里,雌守家园,阴阳相配,气血双练。雄的窜蹦跳跃,雌的静以待发,手、腿讲究,摔、打、劈、砸、棚、扣、套、剪、挂、蹬。还有蹶子上、中、下。身法讲究转轴身子不倒翁,鸳鸯本质在其中。劲力讲刚柔相济。
三、戳脚拳
戳脚拳是拳脚并重、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的传统拳术。 它分为文、武遂子,内含八十一种腿法。文蹬子简练质朴,宜短踢,其架较小,动作严紧,风格灵活多变,劲法为寓刚于柔,柔而后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武瞠子则刚健开展,矫捷多姿,风格为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劲法刚中带柔,攻防方法明显。二者兼练可收到刚柔相济,宜攻宜守之效。
“戳脚拳术”的正式形成,则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即清道光时期,距今150余 年。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 (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县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克善在饶阳化名赵灿章,门人尊称赵老灿。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的几个村庄授艺达20余年。冯克善传戳脚、翻子,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冯克善(赵老 灿)在饶阳地区,把戳脚、翻子拳传授段、王等家,段习戳脚,王占鳌和铁腿徐兆熊习戳脚、翻子,徐来沈传郝鸣九,郝鸣九先生传于伯谦,于在东北一带广教弟子,又传史春寝、白国栋、范垂级、蔺心平、蔺心维、佟庆羽、佟庆辉等。佟庆辉又传庄海、陈江波、司炳 友、周连喜、王维振、张卫军、赵国军等人。他们从少年时跟笔者学习戳脚,从1983年 5月开始学散打,以戳脚中的主耍腿法为主,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二节腿法的特点及作用
散手是我国古老而又新兴的体育运动,也是徒手制敌的技法。散手以踢、打、摔、拿 四大击法为主,较为突出的还是腿法。腿法在散打比赛中得分最高,1990年全国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使用腿法击中对手得分的约占63.4%$使用拳法击中对手得分的约占
15%;使用摔法得分约占21%。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中,中
国队5名队员参赛,共打了□场,除48公斤级为表演外,其余4人分获52、56、60、 65公斤级冠军,其技法运用比例如下: | ||||||
分类 数效 总计 | 手法 | 腿法 | 摔法 | 其 他 | ||
565 | 164 | 325 | 76 | |||
占总数% | 29.03% | 57.5% | 13.5% |
浏览6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