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中国禅宗的社会影响是经过慧能才扩大的。六祖 慧能的禅宗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标志着中国禅宗理论的成熟。慧 能以后,禅宗代替了其他宗派,禅成了中国佛教的别名。六祖慧 能传授下来的“汤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 宗”、“法眼宗”等五个宗派,又称“五家禅”。他们的相继建 立,标志着中国禅宗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禅僧不再依 附于其他宗派的寺院,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禅院中生活、参禅。众 僧忙忙碌碌,好生热闹,初祖达摩当年曾立下“一花开五叶”的 预言,到了唐末五代时,确已“结果”功成了!

五、少林禅宗,推动并影响中国的诗书画发展

从初祖达摩到“花开五叶”,少林禅宗在历史的长河中兴衰 起伏,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推动了经 济的发展。1994年12月,我和登封市领导李松坤,中国北京齐白石艺 术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画家齐展仪,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秘书 长、当代著名书法家吕如雄,著名书画收藏家席青山、武志亮、 郑少庭先生再次探访少林。

“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看着《嵩山诗选》,我们寻找出 了少林诗词中的主要特点: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 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此三者使诗和禅 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大学问家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 中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赋予禅以形式,诗人酬唱、吟诗、谈禅、参禅,禅又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 并带来理趣。可以说,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 丰富多彩了。有的诗作,其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 品渔钓,表面上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饱含禅趣,韵味无穷。请看王维的《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巡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把流水、暮禽都人格化了,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之中。那 长长的清秀山川,悠哉悠哉的车马往返,使嵩山显得更加静寂, 表现出禅宗的清静虚空;流水好像对我有意相邀,傍晚的禽鸟犹 如和我相伴同还,表现出禅宗“佛是自性作”,成佛靠自心觉悟 的佛性观;古渡旁的荒城兴废,秋天山野里撒满落日的霞光,则 表现出大千世界在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尽现禅宗的 法轮常转思想;回到禅宗圣地嵩山之下,猛然醒悟禅宗之真谛, 真正感到超脱尘世之外了,表现出禅宗的“顿悟观”,一旦领 悟,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诗虽然 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 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人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 似僧” 他的《归嵩山作》以禅人诗,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现出 那么一种禅趣,意在言外,这言外之“意”不管是哲学的,还是 宗教的,其审美意境之高,艺术表现之巧,都是令人叹服的。

宋代诗人李允中,有《奉祀嵩山夜宿少林寺》诗:“葱岭当 时遇宋云,手提只履果何因?”作者开门见山,用了 “只履西归”的典故。“入山便得安心法,立雪能来断臂人。”进入少 林寺就应守心使不外鹫,以心本清净为上乘,像墙壁一样坚定 不移,像二祖慧可学法,立雪断臂,心诚志坚。作者用了 “立 雪断臂”的故事。“锡卓一泓云浸影,花开五叶地生金。”作 者在转句再次用二祖庵“卓锡开泉”典故后,笔锋一转,在合 句道“无劳照石瞻遗像,满目青山是法身”,说不必从面壁石 中瞻望达摩的遗像,举目所见,整个嵩山都是达摩的真身!诗人 把禅的典故引入诗中,带出不尽的禅意,阐述出禅宗之奥妙道 理,使人领略出禅宗之“佛心说”、“顿悟说”那耐人寻味的 禅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与人和社会融合在一起, 或令人喜悦,或令人悲哀,或令人困惑,或令人解谜,或令人 恐惧,只有禅定的沉思冥想,才能把人引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 界,进而,只有进入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才能在下意识里进行 跨越性的非理性思维活动,突然升华,达到物我两忘、本心清净的 最高境界,使人与宇宙成为永恒。“满目青山是法身”,这种感受是 李允中瞬间性的顿悟,其如电石火花,其如思维之灵感,其神秘的 体验非简单地用言语文字所能说明并传达给他人的,只有“顿悟” 的诗人才能感觉到,那幸福的体味是难以言尽的。

——以禅喻诗,即用禅宗的观点来论诗。《诗人玉屑》卷一《吴 思道学诗》日: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是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是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我们认为,北宋末年吴思道的这三首诗,把禅宗的参禅、悟 入观点,比较具体地引入诗之艺术境界,用禅宗的观点说法来论 诗、议诗。你看(一),“直待自家都了得",就是“顿悟”,日 积月累,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那样,随便拈出便可到达超越雕琢 字句的阶段,到达自如的地步,揭示了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这 里,不正体现出持之以恒、十年面壁的达摩精神?再看,“头上安头”是重复因袭的陈规旧习,六祖慧能根据禅宗发展 的需要,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各种陈规进行了改革,进行了大胆的 破除,甚至包括有的权威。禅宗的主旨是揭示人人自身本来具有 的心性,能彻见心性即可成佛。禅宗不需要繁琐的经典,更反对 句剽字窃,甚者敢于呵佛骂祖吴思道论诗正是体现了这种精 神,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吴思道以禅喻诗,大胆地提出要打 破“头上安头”,要跳出杜甫这位大诗人的窠臼,要以大丈夫的 冲天凌云之志创作出新的更加为人称道的好诗!参禅求悟,悟了 就可破除一切规矩;做诗也要求体会诗意,体会了诗意也就可破 除声律,跳出窠臼了。我们再看(三),禅宗讲求“佛即吾心”, 认为一切事物中都体现了 “真如” °《楞严经》曰:“发意圆成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圆成即“成就圆满”,吴思道论诗,把 “圆成”看做一种极高的境界,认为自古以来能达到者寥寥无 几。他主张参禅求悟,悟了一切事物中皆有诗,那高山、流水、 树木、花卉,无处不有。他举例,像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 塘生春草”之佳句,便是从眼前的池塘春草里“顿悟”出诗意, 语出天惊,以至千古流传!我们用吴思道的论诗观点来分析上述王维的《归嵩山作》和李允中的《夜宿少林寺》等诗,可见禅宗对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徜徉碑林,笔者就思考多 年的观点请教吕如雄先生: “我认为,禅定之法,对书法 艺术大可借鉴;以禅人字,笔 中有禅。真正的书法名家,能 从少林禅中吸取教益!”

“是的以禅人字,笔中 有禅,禅与书法融通。”如雄 先生肯定地说。如雄先生现为 《中国书法年鉴》编审。我曾 在《人民日报》上看过他的作 品,他自幼学书,真、行、 草、隶诸体兼善,人评其楷书 清秀劲逸,隶书凝练高古,行 书洒脱飞动,作品曾被全国政 协代表团作为珍贵礼物赠与金 日成、金正日,被日本首相细 川护熙、海部俊树珍藏。我们 对少林书法点评:

米芾少林“第一山”刻 石:气魄雄浑,像八面来风。

苏轼《东坡居士稽首赞》 碑:郁郁羊羊,发于笔墨之 间!

赵孟顺〈裕公宗师道行》

左思明《炼魔台》碑

刻石:字迹劲透,锋颖四射,落笔如风雨,变化百出!

左思明《炼魔台》楷书:雄健有力,百炼成佛!

张钦“千崖万壑”刻石:势压千军,疏密有致,飞白苍劲, 不落俗气,乃真正书法家所为也!

乾隆御制诗书刻石:运笔流畅,圆柔俊美!

禅的内涵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定,是指心专注 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禅定,重在“修心”、“见性”。 当人进入“禅定”状态时,由于外界事物干扰的排除,理性逻辑 思维的中止,深层意识的活跃,所以产生的联想是自由起伏、飘 忽不定、无边无涯的。在“修心”中“见性”,思维已经突破了 语言、物象、概念、判断、推理的束缚,发生了种种奇异的联 想,刹那间,当它最后用语言或笔锋表达出来的时候,语言或笔 锋则在思维中来了个飞跃,“顿悟”升华出完美的艺术。我认 为,“以禅入字,笔中有禅”就是这个道理。

浏览47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