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顿悟成佛说”。在中国禅宗思想史上,顿悟、渐悟 是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两派思想 的根本分歧之点。“顿悟说”主张无须长期修习,只要一旦领悟 即突然觉悟佛性便可成佛。“渐悟说”则认为必须通过长期修习 才能逐步地把握佛理而成佛如前所述,神秀法偈所说的“时时 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讲的就是渐悟说,认为成佛需要经过长 期的修习功夫。慧能主张顿悟说,则不同意神秀的渐悟,认为他 未能“见性”,不识本心。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又强调说:“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认为成佛在于一念领悟、刹那之间,而不在 于长期修习慧能还用自己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说:“我于弘忍 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认为自己就是顿悟见性成佛的。慧能并且认为顿悟是成佛的惟一途径,“若悟无生顿 法,且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 达”。言领悟了顿法,西方极乐世界刹那可得,不悟大乘顿教, 长年念佛也无用处。但慧能对渐修不搞全盘否定,认为佛法无顿 渐之分,只有顿悟一路才能成佛,但人有利钝,有的聪明,有的 愚笨;有迷悟之分,“迷则渐劝,悟人顿修”。对于愚迷之人还 是要先藉渐劝,才能最后达到顿悟的。此说充满了辩证法。
总之,慧能禅宗的创建在我国佛教史上是一个根本性的变 化。传统佛教讲究读经,而他讲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成佛 “当令自悟”;传统佛教讲布施、造寺等修功德,而他讲功德自 心作,“自性法有功德”,布施造寺并无功德;传统佛教讲念佛 往生西方,而他讲“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若悟无生顿 法,西方只在眼前”;传统佛教讲出家修行,而他讲“法(佛法) 之在世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传统佛教讲 定慧双修,讲坐禅功夫,而他讲“外离相日禅,内不乱曰定”, 以此行住坐卧皆是坐禅,这实际上也就抛弃了传统的禅法。由此 可见,六祖慧能创建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革新运 动,笔者认为其意义在于:
第一,它使佛教简易化,即简捷易学。事实证明,繁琐的哲 学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要走向反面的。我们知道,汉代繁琐的儒 家经学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代之而起的则是言简意赅的魏晋玄 学。隋唐的佛教亦步着汉代经学的后尘,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 极其繁琐的注经与解经的工作,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等皆 是如此。繁琐的东西使人得不到要领,也就会使自己丧失生命 力。六祖慧能创建的禅宗“顿悟成佛”学说,给禅僧指出了一条 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他宣扬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一扫传 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自己的佛学简捷易学,进而不仅能使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因此慧能为禅 宗替代佛教各宗的地位而最终得到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第二,使佛教中国化,即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佛教的中国 化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的,汉代与魏晋时期属于佛教初传时 期,人们一时尚不容易理解它的思想,因此往往总是用中国道家 的虚无哲学来解释佛教的空观;南北朝时期,属于介绍佛教经典 时期;隋唐时期属于中国佛教的创宗时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独 立的宗派,但受到印度佛教的较大影响,而禅宗则完全为中国僧 人的独创,它已经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 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 (主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主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 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思想,它是把两种文化加 以融会贯通之后的产物。
第三,打掉了佛国的权威,带有泛神论的倾向。六祖慧能的 “佛性说”、“顿悟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就具有更大的 生命力。它有力地破除了对“西方”的迷信和对“佛祖”的崇 拜,进一步摆脱印度佛教繁琐神学理论和宗教礼仪,破坏了佛教 出家僧侣日常生活的固有本色,使他们与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相适应,增强了禅宗自身的应变能力。同时,由于这一学说 缩短了尘世与净土、此岸与彼岸的距离,既能迎合统治者的宗教 需要,又为劳动群众提供了信仰的方便,从而获得众人的喜爱。 顿悟便成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等思想,从某种意义 上说,也就打掉了佛国的权威和佛的至上性,泯灭了佛国极乐世 界与现实世界、出世间与世俗世间的界线,带有了泛神论的倾 向。我们认为,禅宗思想中包含有毁灭佛教本身的契机。禅宗在 我国的发展与赢得胜利,也就意味着佛教在我国的开始衰亡。此 乃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再说神秀不得法衣,甚为不服。在弘忍卒后,神秀住荆州当 阳山玉泉寺传法,归之者不少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 诏请神秀入京,“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神龙二年(公 元706年),神秀去世,诏赐谥曰“大通禅师” 据传,神秀曾 以退为进,推荐慧能为国师,武则天即派人到南方迎接慧能。慧 能害怕,托病不去。武则天向慧能要袈裟,为保安全,慧能献 出。拿着袈裟,武则天问神秀、玄约、玄陵、慧安等禅师,“有 欲与否”?这些禅师都说无欲°当武则天问到智诜禅师时,智诜 答曰:“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 “真乃老实人也!”武则天 遂将袈裟赐给智诜,智诜生恐被人劫杀,终日小心秘藏起来。
六祖慧能在曹溪传授顿悟法门,其门下高徒甚多,最著名的 有荷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
——神会(公元684—758年),慧能晚年的弟子。慧能死 后,为了取得南宗的正统地位,他曾不避艰危,挺身与北宗抗 争。他北上中原,宣传南宗宗旨,抨击北宗禅法,逐渐使“曹溪 了义大播于洛阳,荷泽顿门派流于天下”。天宝年间,安史之 乱,两京沦陷,神会应朝廷之邀请,设坛度僧收“香水钱”以助 军需,为恢复两京立下了汗马之功,因而受到帝室的重用,后住 洛阳荷泽寺,人称“荷泽大师”。
——怀让(公元677—744年),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唐玄 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在南岳观音台宣扬慧能的顿悟学说,遂 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在传播过程中,南岳系创立 了 “涉仰”、“临济”两宗。怀让之高足马祖(公元709—788 年),本姓马,名道一,人称“马祖道一”,因怀让以“磨砖不 能成镜、坐禅不能成佛”而开悟,到江西传禅,创“洪州宗”。 马祖禅法的主要特点是把慧能的“无念心”进一步发展为“平常 心”,所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平常心是道”。后来,其禅法经百丈怀海而化出为“涉仰”和“临济”二宗。“浏仰 宗”是灵祐(公元771—853年)和他的弟子慧寂(公元807—883 年),先后在漳州(今湖南长沙)的涉山和袁州(今江西宜春)的仰 山宣扬禅宗顿悟学说而创立的宗派,所以叫“汾仰宗” ° “谢仰 宗”曾盛行于五代,到宋代慢慢失传。而“临济宗”是唐僧义玄 在河北正定临济院传教创立的,所以叫“临济宗”。这一派到北 宋时期又分为“黄龙”和“杨歧”两宗,均于南宋年间传入日 本,广为流行。中国禅宗流传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影响也最大 的是“临济宗”。“黄龙系”失传后,“杨歧系”便代表着“临 济宗” 一直传至当代。
——行思(公元?一740年),江西吉安人,俗姓刘,在青原 山(今江西吉安)静居寺传授慧能学说,开青原一系,世称“青原 行思”。他因门下出了高足希迁而知名。希迁(公元700—790 年),曾在湖南衡山南寺以东的大石上结庵,所以人称“石头和 尚”,与江西的马祖并称。“青原、石头系”在传播过程中创立 了 “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 该系的禅法特点是比 较注重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即心即佛,心佛众 生,善提烦恼,名异体一”,并吸收了华严宗的思想。“青原、 石头系”的“曹洞宗”是唐僧良价(公元807—896年)和他的弟 子本寂(公元840—901年)先后在筠州(今江西高安)的洞山和抚 州(今江西宜黄)的曹山创立的,所以名“曹洞宗”。该宗以五位 君臣,偏正回互来说理事关系,而归结到无心解脱。这一支派在 南宗末年传入日本。“云门宗”是五代年间文偃(公元864—949 年)禅师在韶州云门山创立的,故名“云门宗”。该宗从应物而 不累于物说解脱人,发挥无心任自然、一切现成的思想,盛行于 北宋,到南宋时即衰落失传。“法眼宗”是五代时期禅僧文益 (公元885—958年)在金陵(今南京市)清凉院所创。文益死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所以叫“法眼宗”。这一支 派曾盛行一时,至北宋中叶,即衰落不传。
浏览2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