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道信(公元580—651年),俗姓司马,河南沁阳人。少 年出家,以僧璨为师,曾到湖北黄梅东山寺传教,使禅法思想有 相当的发展,提出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 的基本态度。关于四祖道信大师,《楞伽师资记》记载:“唐朝 靳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僧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 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 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后道 信再传法衣于弘忍,弘忍成为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俗姓周,靳州黄梅人,7岁 就随道信出家,30年不离道信大师左右。弘忍性情敦厚,与世 无争,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很是勤奋,白天劳作,夜晚坐 禅,能契悟佛法大义,所以,很受道信器重。道信死后,达摩所 传棉布袈裟递传于弘忍,他成了禅宗法裔的嫡系正统,但仍在湖 北黄梅东山寺教禅。《楞伽师资记》中说:承道信禅师后,忍传 妙法,人尊为东山法门。又缘京洛道俗称叹,靳州东山多有得果 人,故称东山法门也。又说,其弟子玄啧亲受付嘱而撰写《楞伽 人法志》一书。如《师资记》说:玄啧以咸亨元年(公元670 年),至双峰山,恭承教诲,敢奉驱驰,首尾五年,往还三觐, 道俗齐会,仇身供养,蒙示《楞伽》义云:“此经唯心证乃知, 非文疏能解。”又记弘忍大师之语云:“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 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 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件、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慧 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 州慧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又语玄磕曰:“汝之兼行,善自保爱,吾涅槃 后,汝与神秀,当以佛日再晖,心灯重照。”这些记述,说明初 祖达摩所传《楞伽经》在弘忍大师弘扬下,已成为最有名的正宗 禅学了。到神秀做国师时,由于他自称是“东山法门”的楞伽宗 的一派,楞伽宗发展到势不可挡了。弘忍继承并发展了道信倡导 的山林佛教的特色,聚徒定居,生产自给,把禅的修行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在农禅并作的修禅生活中透露出中国禅宗特有的老庄 态度。在禅学思想上,他强调“守本真心”,认为“此守心者, 乃是涅槃之根本,人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 祖”。其法门大开,规模空前,所传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锡卓一泓云浸影,花开五叶地生春0”时至五祖弘忍,中国禅 宗的禅学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形式和修行风格等已基本确定, 东土五祖的传法世系也成定说中国禅宗是时已正式形成。

还是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啊!

四、南北禅宗,花开五叶地生金

中国禅宗,基本完成于弘忍。由于弘忍“广形法门,接引群 品”,“一生教人无数”,所以门下大师辈出,“堪为人师”者 皆分头弘化,各为一方人物。合久必分。随着因人因地而传的禅 法所出现的差异,各家之间争法统、争权势的斗争也日趋激烈。 此间,禅门旁正之争主要在以慧能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代表 的“北宗”之间进行,二者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

南宗代表者慧能(公元638—713年),本姓卢,原籍北京涿县, 因他的父亲迁流岭南而到了现在的广东新兴县。他早年丧父,家 境贫困,常在市上卖柴。一日,见一客吟诵《金刚经》,他听后心明 脑悟。问得此客从黄梅弘忍大师处来,便辞别老母,前去黄梅拜见五祖弘忍。传说,慧能初见弘忍,便言“惟求作佛”,并说了一通“人 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的见解,甚得弘忍器重,便令他随众 做些杂务,踏碓八月之有余。慧能虽当杂役,但有空即请教弘 忍,学习禅宗。慧能重视《金刚经》,为后世禅者留下了一部珍 贵的《坛经》他“立无念为宗,无相无体,无住为本”。无念 就是不起杂念而保持正念,不染于外境,通过“无念”的直觉, 直接发现真如佛性,不必去除妄念;“无想”就是不执著于名相 (包括外在形象和语言概念);“无住”就是“于一切法上无 住”,反对固定的见解和特定的心理趋向。慧能把自心等同于 佛性,有力地破除了传统形式的坐禅。此法门中,何名坐禅?一 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此法门 中,何名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这样的禅,不拘 于外在的功夫和形式,任运自在,把关键放在内心的体悟方面, 提倡直觉能力的发挥。慧能的禅,是大胆改革的禅,是与中国传 统思想文化融合一体的禅。

北宗代表神秀(公元606—706年),俗姓李,今河南尉氏县 人,神秀少览经史,博学多闻,通晓老、庄玄旨,《书》、 《易》大义,后奋志出家,剃染受法,前往东山寺拜见五祖弘 忍一见弘忍,便伏身叹曰:“此真吾师也。”神秀开始也干些 打柴汲水等杂役,一下干了六年,不舍昼夜,挤时间研习禅定, 深得弘忍器重。弘忍说“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神秀为上 座,目为“教授师”。神秀以《楞伽经》学说为依据,在其《观 心论》中,把心与身、内与外、净与染等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 认为通过摄心、观心,“绝三毒心,永使消亡,闭六贼门,不令 侵扰”,最后达到解脱,所以,北宗的禅法注重“息忘修心,循 序渐进”,这是一种规范化的渐修的禅,一师多徒,人才荟萃,纷争必然。五祖弘忍在选择继承人上费尽了心思。弘忍为传法衣,选择法嗣,一日命门人各作偈以述 自己的见解。据说当时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先写了一个得法偈 书于廊壁上,其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然而这一偈颂并未得到弘忍的赞同。慧能虽 是位苦役小僧,但聪明过人,他稍加思索,亦作一偈。但他不识 文字,只得请人代书于壁上,只见那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坛经》法海本慧能的 这一偈文,把菩提树、明镜台都看成是空的,自然要比神秀对 “空”的理解彻底得多,从而得到了弘忍的认可。慧能的宣无观 比神秀要高明得多,他的偈语更能体现达摩的“不立文字,直指 人心,见佛成性”的观点,因此得到弘忍的认可,慧能的处境骤 然一变。弘忍密授其顿教及衣钵,慧能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得法之后,为怕人争夺法衣,听从弘忍“将法向南,三 年勿弘”的告诫,回到岭南,曾避难于猎人之中十五年。后来, 他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忽然,风吹幡 动,只听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只见慧能进 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一语惊人,深得印 宗法师重视,便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这个慧能很聪明,在出 家受戒后,即为众人开东山之门,不久回到曹溪,行化十余年, 门徒达数千人。

总概起来,曹溪慧能禅宗的主要特色有二:

一是“佛性说”。“佛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可称作 “如来性”、“觉性”。“佛性”有成佛的原因、种子的意思。

大乘佛教把佛性当做人能成佛的原因,照他们看来,佛性就是宇 宙的本体真如,也即是最高的智慧般若之智,所以“佛性”也即 是“如来性”与“觉性”。慧能既然认为佛性是人人本来所俱有 的,然而为什么人会堕于恶道而不能成佛呢? “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慧能认为人性(即佛性)本 清净,本来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只是由于人心中所生的妄念覆盖 了真如本性,使其不能认识自己本有的佛性罢了。为此慧能提出 了识心见性成佛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 意。”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本心,直见本性,即可见 性成佛。所以,慧能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佛是 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 佛”。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边去求,只有向自心中去 求。以此慧能向传统的佛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东方人造 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一问题提 得很有道理,这是传统佛教中的一个矛盾。对此慧能的回答 是:“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坛经》宗宝本)求佛 只有向自心中求,成佛只能靠自己的觉悟,所谓靠“自性自 度”。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成佛问题上,慧能充分地肯定了自 我的能动作用。

浏览2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