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 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 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 “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 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 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 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 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 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 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 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 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 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 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 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 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 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 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 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 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 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 此,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 提高技术。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 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 二路炮捶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杨澄甫有五 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钟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 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 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 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 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 拳。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 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 书。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 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 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 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 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 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 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 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 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 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 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 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 (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 教给自己,自己则出资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 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 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 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

(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 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 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 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 人传下的拳佳经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 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 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 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 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 《孙式太极拳》一书。

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 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 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多年 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 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 立了一百四十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八百多期太极拳训练 班,参加活动者达四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 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 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 “四十八式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 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 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百二十六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式”、“软手清 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 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 有至高、至极、绝对、惟一之意。

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 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 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 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武当太极拳的要诀就是: 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 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 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 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 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 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 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 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 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 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 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 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 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 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 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 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 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 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 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 《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 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 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画圆,是本拳种的 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 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 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 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 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 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 血梢,毛孔为气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 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 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 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 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浏览2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