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史话

在中国的历史中,关于武术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前 475〜前221) 0当时的侠客,如《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刺 客,肯定都是精通些功夫的。但战国时代的武术在秦汉时并未 得到推广,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下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人 们多崇拜能言善辩之人,而耻于舞枪弄棒之举。这可以从两个 故事中略见一斑。

一个是荆轲剌秦王,将匕首藏于地图之中,献图引秦王观 看,图穷匕现,取之即刺,可惜的是竟未能刺中。而秦王身虽佩 剑,竟一时拔不出来,两个人一追一逃,绕柱而逐。还是旁人提 醒秦王从身后拔剑,才砍死荆轲。另一个故事是专诸刺王僚,将 小剑藏于鱼腹之中,上菜时取出刺死王僚。专诸的目的达到了, 但他本人也随即被人杀死。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无论是侠 肝义胆,壮志在胸的荆轲、专诸,还是叱咤风云征服列强的秦王, 都未能练就一身武艺,可见当时虽有利剑,但尚武之风未兴。

南北朝时期梁代(502〜557),有一个名叫达摩的和尚独自 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面壁九年。他为了使其弟子们勤于修 行,创编了一套练筋骨的拳术,后被称做少林拳,也称为外功拳。

既有外功拳,就有内功拳与之相应。两派的区别在于“少林 以拳勇名天下,然立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以静 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这里所言的内家,发展 到唐代被称为太极功,是一个隐居于河南南阳的隐士许宜平所 创,共37式。又因其行拳走势如长江流水滔滔不绝,故而又称 为长拳。无论是达摩和尚的少林拳(外家),还是许隐士的太极 功(内家)都对后来的太极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1368〜1644),有两个历史人物为后来太极拳的创立 做出了贡献。一位是抗倭名将戚继光,另一位是当时道教领袖 张三丰。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闽、浙一带抗倭斗争中,总结了 前人的拳术:加以改革,使之更适用于短兵相接的实战,并写就 了《拳经》一落。《拳经》中大部分招式为太极拳所采纳。张三丰 可谓是传奇式人物,他具有道家的修炼功夫,既精于少林,又通 晓内功,是明代武林泰斗。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 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张三丰创造出了以静制动、练气化神的 太极十三式,又称武当派。而这种内外合一的原则,恰恰也成为 后世太极拳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 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 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 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 其目下视,地下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 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 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明末清初之时,闲居于故里的陈王庭在整理先辈武功时,极 大程度地受到了戚继光、张三丰等的影响,从太极13式取得灵 感,尤其是从戚氏的《拳经》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加之容纳 进传统养生之术和经络学说,始创了崭新的武术派别——太极 拳。

,太极拳最初叫长拳、十三式,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 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 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 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 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 手”。至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 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 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初创的太极拳,偏重于技击性。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 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 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器的改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 小,促使太极拳家们重新考虑太极拳发展方向问题,于是便有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显而易见,这是 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医疗的启蒙思想和主张。

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的太极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 了新架,逐渐扬弃了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与之同时,陈 长兴的弟子杨露禅到北京传艺时,为保健需要,又改革了拳套动 作。经其子健侯修改,其孙澄甫再修改,定型为著名的、流行最 广的杨式太极拳。而杨露禅的弟子吴全佑,全佑子吴鉴泉又改 革了拳套动作,形成小巧紧凑,不纵不跳的吴式太极拳。

杨露禅的同乡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后又从陈青 萍学新创套路,再加之自己研创,形成了强调开合虚实的武式太 极拳。武氏再传李亦畲,李氏传郝为真,郝氏再传至形意拳、八 卦掌名家孙禄堂,孙集三派所长,又创了架高步活的孙式太极 拳。

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简大小 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进而达到刚 柔相济。它们均扬弃了老架太极拳的高难度动作,以便适应保 .健、医疗,增强体质的需要,使太极拳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 能适合年老体弱者练,具有了广泛的适应性。

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推手方法,历来就是相辅相成的。随着 套路的发展演变,推手方法也有了显著变化。新创各式的推手 方法,一改老架推手运动量大,技击性强,易发生创痛、跌倒的特 点,而着重发展了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沾连粘随,并 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人练习时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可避免 伤痛,因此为许多人喜爱,增强了医疗、保健的功效。

纵观太极拳近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到陈氏14世传人陈 长兴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太极拳仅处陈家 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发展重在技击。在此之后,外传至永年(河北境内)、北京后,传布日益广泛,且发展方向向技击、医疗、 保健三方面平行发展。

自外传杨露禅、武禹襄后,杨氏开武馆于北京,武氏用文字 传于外省,遂使太极拳这一武林最新成果之名由点到面,形成弥 漫全国的普及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 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 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立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 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 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 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三十 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 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 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 种流派。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 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 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 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 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 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 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 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 “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 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 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 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几派。

 

浏览2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