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还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变消极个性。练太极拳要求立身中 正,头容正直,形神一致,动作匀速缓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处处充满哲理。所以经常习练,可以 使急躁、焦虑、易怒、小气、多疑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 观,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在坚持不懈的习练过程当中,还能培养坚韧 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意 志薄弱、消极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因而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健体强身的拳 术,还具有博大精深的太极精神,它既能提高人的修养,又能培养健全的人 格,使性情得以陶冶。

第二节笋八段锦

“八段锦为传统医学一导引按跷中绚丽多彩之瑰宝。一般有八节,锦 者,誉其似锦之柔和优美。她历史悠久,简单易学,不出偏差,功效显著厂 (周稔丰《八段锦大法》)“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 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八段锦有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之分,又 有北八段锦(武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之异,还有少林八段锦与 太极八段锦之别。由于站式八段锦(也称立式八段锦)流传更广,所以本节 依据站式八段锦来论述其养身功用。

八段锦历史悠久,在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中,有4幅图势相似于 八段锦的动作;而真正的八段锦大概起源于南朝梁代。八段锦的形成与发展 是在宋代,“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其文曰:“政和 七年,李似矩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尝以夜半 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i胃八段锦者丁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 有坐势和立势之分。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 动作的,被称为南派;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明代嘉靖年 间,托名为河滨丈人撰的《摄生要义》,以坐式八段锦为基础,编成《导引 约法十六势》;后冷谦在其《修龄要指》中,又将其改为“十六段锦”。清 代,徐文弼撰的《寿世传真》对上述功法套路又进行了调整,并将之命名为 '¥十二段锦”。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只 是招式上有所差异。

现在学界就八段锦功法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①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 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②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 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③清末以前的八段锦 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④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 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一、立式八段锦歌诀

立式八段锦的内容首见于南宋初道学者曾槌的《道枢-众妙篇》,其文 曰:“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 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 气,左右挑其手;摆鳍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 腰矣。”

此时的立式八段锦还未定名,亦没有歌诀化。而到南宋末年,在陈元靓 所编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将该养生功法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 且已有了歌诀:








 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 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 缮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 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明代《道藏-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导引诀”,其文字与陈元靓大







致相同: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 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 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 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清末《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光绪二十四年刊印首次以八段锦 命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
与最后一句换了位置。其动作名称为:收录的立式八段锦歌诀与清末《新出保身图说》中的歌诀相同,仅是第六句
二、招式步骤与功效
从立式八段锦的歌诀或最初文字中可以看出,该功法严格遵循中医学及 其养生的理论,是结合道家的修炼养生法理而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健身强 体、养生祛病的功法。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三焦,是指人体上、中、下三焦,属于六腑 之一,位于胸腹之间,其中胸膈以上为上焦,胸膈与脐之间为中焦,脐以 下为下焦。在形态方面,目前部分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 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故有“孤腑”之称。正如张介宾《类经•藏 象类》中所指出的,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 也”。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这一式 为两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通调三焦经和心包经,促使全 身上下的气血畅通,水液布散,从而使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式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一 样,招式优美。该式可以疏通肺经和肝经,通肺理气,消除胸闷;疏理肝 气,治疗胁痛;同时可以治疗肩背、腰腿、头眼部等疾患。

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的源泉;脾主升发清气,胃主消降浊气。这一式中,左右上肢松紧配合地 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这 些脏腑调节功能,调理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所以,能够治疗 脾胃不和等证。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 肾主骨、肝主筋,所以五劳也伤及五脏。七伤,是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 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 形,恐惧不节伤志(《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也有说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情所伤者。五劳七伤,犹如今天的亚健康,长期劳顿,没有及时休 养生息,终究造成损伤。这一式,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 颈椎和腰椎疾病。从现代医学上看,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 要道——颈椎;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 并能增强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达到消除亚健康的目的。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 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通心包 经、心经、小肠经,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由于心火旺盛所致的 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证候;还可增强眼力、腰 力和腿力。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式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 使人体的督脉和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具有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 肾的作用。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这一式的马 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疏通肝经和胆经,使肝血充盈,肝气调畅,疏泄正 常,筋骨强健。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等证,并能增强臂力、 腰力、腿力和眼力。此式尤为适宜长期静坐少动之人,因为静坐少动者气血 多有郁滞,气郁血滞就会导致一些病变。

第八式,背后七®8百病消:这一式动作简单,颠足而立,拔伸脊柱, 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其作用是祛邪扶正,接通任、督二脉,贯通气 血,强身健体。俗话说:“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 抖动,十分舒服,不仅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动作的 收功。

浏览3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