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作为习武与修禅的双重重地,一些僧人将诗文与习武、修禅有 机的加以结合,并构成了所谓的禅诗,以及相关的禅字、禅画等禅机 。前面已提到“禅”字包括含“修持法门、修持境界和佛教的代名 词”三个含义,就“禅诗”来讲,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如五代时期禅僧灵云志勤的《三十》诗篇:“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 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白云守端禅师( 1025 -1072 年)《一拳》诗诵:“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 不风流处也风流。”佛鉴慧勒禅师(1057 - 11年)《无题》诗曰:“将军 下令斩荆蛮,神剑挥千里血。”天童正觉禅师(1091 -1157年)《凛凛》 诗云:“提来剑气千牛斗,洗荡氛埃见太平。”诚然,这些禅诗并非号召僧 人习武,而是在修禅悟道。然而这些禅诗无疑向人们揭示一个道理:修禅 悟道无需循规蹈矩、毁佛骂祖、拆殿掀床、拳打脚踢;也不分强弱、不比 圣凡、无贵无贱、百无禁忌,只要能澄清心中的氛埃,任何人都可通过修 禅途径去领悟本性。佛法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像春天处处都有百花香 一样。这种修禅理论对僧人习武是一种思想上的解脱。修禅并非只是坐禅,还有行禅、立禅、卧禅等,任何行为都含有禅机, 关键是要看内心的专注性。诗文内容本身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感悟,通过文 字的形式加以表达,它不在于写作水平的高低,也不在内容的丰富与否, 最大的意义在于整个作诗的过程。仅从寺院考察,很早就留有禅诗的记载。

把作诗当做修持境界我国有“文如其人”的成语,讲的是诗文即可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性格。 据《旧唐书•高宗本纪》所云:“丁已帝如少室山”。此时有白居易、沈佺 期、戴叔伦、韦应物等所作诗来赞美少林寺。其中白居易从龙潭寺至少林 寺题赠同游者诗云:“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踏翠弄潺湲。九龙潭月落杯酒, 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鹤驾乘云外, 别有逍遥地上仙。”自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少林寺朝拜,并留下许多 诗文游记,集中描述了少林寺僧人习武已蔚然成风状况。如内容包括:闲 时或坐古殿谈武,或在院中实践,或以拳脚相搏,或以各种兵器相斗,或 “晓起出门”即练,或“舞剑挥戈送落曛”、“寺四百余僧,各习武,武艺俱 绝”。到了清代,这一题材又有了较大发展。如蒲松龄(1630 - 1715年) 《聊斋志异》中的武技;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中的庄叟技力;俞樾 (1821 -1906年)《荟蕞篇》中的莆田僧;刘鹗(1857 -1909年)《老残游 记》中的刘仁甫等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在乾隆十二年版的《少 林寺志》中又收录了两首撰写少林武术的诗歌。如程绍的《少林观武》七 律诗云:其中“定乱策勳真正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便是把儒与佛统一起来, 正是佛教的特点。禅的境界不是装出来的,只有达到了禅的境界的人,才 可能写出禅诗来。这与习武一样,只会几个动作或几个套路不过皮毛而已, 只有先懂得一些禅理,并运用于实践,去领会、去练习武术动作或套路, 这才是真正的少林武术。

把作诗当做佛教的代名词只要是与佛教相关内容的诗歌都可以成为“禅诗”。因为作诗本身就是 一种修持法门,而写出来的诗歌又是广结善缘,供养弘法,普度众生的。 作者的名气越大影响越深刻。如一代抗倭名将俞大猷1503 - 1580年),与 少林寺有一段特别的缘分,少林武术中的棍法,即得到了俞大猷的真传。当 宗擎再度拜访恩师时,俞大猷有感而发,勉其精准《剑经》技艺,写诗相送: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人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 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宗擎感肺流涕,并回诗一首,以示决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三十日游 览了少林寺院后留下三首诗,为佛殿写下五块匾额,四副楹联。其中《少 林寺》为第一首,诗云:少林千载寺,少室一方山。禅悦偶重扣,秋岩此 咋攀。树丛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糫辕云外关《宿少林寺 用唐沈佺期韵》诗云: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 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从两首诗歌中 可以体现乾隆对佛教是非常尊重的,不仅“今宵宿少林” “明日瞻中岳”, 而且赞美少林的“古刹、灵山、禅机、秋岩、树丛、小溪”等美景。这也 是历代帝王为少林寺留下的最多笔墨,最大佛缘。总之,少林武术的上乘功夫总带有几分禅机,更具有几分玄机,这正 是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神秘所在,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动力和源泉。少林寺经过长达150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历代高僧的不断研习,总结出了修炼少 林武术的九个阶段:即结缘、仰慕、抱负、痴迷、行动、认识、信仰、感 悟、见性。其中前五个阶段是一般意义上的修炼,后四个阶段是“般若性 空”与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经过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将会有效提升修炼 者精神境界的佛教神韵。2015年伊始,释永信大师在“少林寺网站”上发 表了“禅武一体的少林功夫”,开创性地提出了 “武术禅”的新概念,肯定 “少林功夫就是武术禅。”在这里引用其中的几句话作为本讲的结束语:武 术禅是“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禅”是“武”之体,“武”是“禅”之 用,两者是一种体用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少林功夫是禅的一种表现形 式,是禅的精神的形象化,而禅是少林功夫的精神实质所在。

浏览2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