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查阅了释迦牟尼在毕波罗树(菩 提树)下悟得的“真理”,概括起来,主要如下:
其一,四圣谛。谛)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 是印度哲学中一般通用的哲学概念和方法。四圣谛就是苦、集、 灭、道,“苦谛”,是说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本 身便是众苦的集合体;“集谛”,是指造成痛苦的各项原因或根 据,其原因是烦恼、业、无明,是对欲乐、生存、权力的追求; “灭谛”,指断灭产生世俗一切痛苦的原因,达到最终的理想境 界(涅槃);“道谛”,是说要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八种方 法,即“八正道”
其二,八正道。①正见(正确的见解);②正思维(正确的意 志);③正语(正确的语言);④正业(正确的行为);⑤正命(正 确的生活);⑥正精进(正确的努力);⑦正念(正确的思想);⑧ 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九)
佛陀在波罗奈斯曾做过这样的说教:
比丘们,这就是痛苦的神圣的真理:出生是痛苦(生 苦),老年是痛苦(老苦),疾病是痛苦(病苦),死亡是痛苦 (死苦),和不可爱的东西会合是痛苦(怨憎会苦),和可爱的 东西离开是痛苦(爱别离苦),求不到所欲望的东西是痛苦(求不得苦)。总之是一切身心之苦(五取蕴苦)。
比丘们,这就是痛苦原因(集)的神圣真理,爱 伴随着贪与欲导致生死轮回,爱到处寻求欲乐、生存、权 力。
比丘们,这就是消灭痛苦的神圣真理,根除欲望以消灭 爱,彻底驱除它,离开它。
比丘们,这就是引向消灭痛苦途径的神圣真理:有八种 正确的途径(八正道)
其三,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依赖于条件,可 以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因果联系的环节:①无明(愚痴无知)② 行(由无明引起的意志)③识(投胎时的心识)④名色(胎中的 心、身发育状态)⑤六人(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发少林寺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塑像育完备)⑥触(出生后开始与外界接触)⑦受(由有触觉而有 苦乐等感受)⑧爱(由有感受而有贪爱等欲望)⑨取(由贪恋而 追求执取)⑩有(由贪爱欲望引起善、恶等行为)生(来世之 再生)⑫老死(有生必有老死)
佛陀在分析苦难以及苦难原因的真理时提出了此十二因缘 说。他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缘)的。 人的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它可分作十二个彼此 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支)。关于十二因缘,《过去现在因果 经〉日: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 [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 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 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 取胜。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 观[爱]从何而生,即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 生,即便知[受]从[融而生。又复现[触从何而生,即使知 [触]从[六人]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入]从[名色] 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复观 [识)从何而生,即便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 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人]灭 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 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怨 苦]灭。
如此等等,佛陀认为上述十二个环节构成了生命的不断循环。它的次序可从顺的方面,也可从逆的方面来加以观察。如果从 原因往结果上顺推,无明即与生俱来的盲目无知是根本的原因, 由无明引起各种善和不善的意志和行为(行),由意志和行为引起 个人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构成身体的精神(名)和肉体 (色),有了名、色,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 器官(六人),有了六种感觉器官也就有了和外界事物的接触 (触),由触引起苦和乐的感受(受),由受引起渴爱、贪爱、欲爱 (爱)等,有了渴爱就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取着(取),由取着引 起生存和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就有生,由生也就有了老死。总 之,整个人生现象就是这十二个环节所构成的流转过程。如果 从结果往原因上倒推,即从老死推至无明,也可归结为无明是造 成生死的根本原因。以上是阐明了苦、集二谛,如果消除无明, 并按十二个环节逐步消灭老死的现象,那也就和灭道二谛结合起 来了 一言以蔽之,此十二因缘,如果配合“过去、现在、未来” 三世说,又可以概括为“三世两重因果”:过去因感现在果,现 在因感未来果。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未获得解脱前,都须 依这种因果律在“三世”和“六趣”(即“天、人、阿修罗、地 狱、饿鬼、畜生”六道)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其“无明”是 一切痛苦的源头。
其四,涅槃。此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圆寂、灭 度、火的熄灭等。佛教解脱的目标是涅槃。佛教的意思是通过修 习熄灭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神秘的精神境界,此乃佛教的最高理 想。《杂阿含经》卷十八解释道:“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 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佛教认为,只要人们实行
“八正道”,亦即“四圣谛”中的“道谛”,就能达到涅槃。
我们从以上分析阐述可知,原始佛教认为涅槃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超越苦乐,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例如 <本事经》说:“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花刍(比丘),得阿 罗汉(佛教徒修行所得的果位),诸漏(烦恼)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了解,已善解 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 灭尽,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不 可用言语和概念亲证的一种本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 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非有非无,惟可说为 不可施设(假定)究竟涅槃。”佛教的涅槃是相对于现实世界而 说的,他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是“一切无常,皆假非真,乐少苦 多”,但在涅槃中则是“寂灭为乐”,既摆脱了外在的事物,亦 摆脱了主观的理智、感受等等。
释迦牟尼的学说,旨在教人通过研习,永远摆脱生死轮回。 在其创立此学说及在他逝世后的100多年间,弟子严格奉行佛陀 教法,教团统一,史称“原始佛教”时期。
事物是对立的统一体。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兴起“乘”,意谓“运载”、“道路” 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及其以 后产生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 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在思想上主张“我法皆 空”,把世界一切归之于空,称其优越于小乘佛教的自度自救。 同时,则将释迦牟尼完全神化了。自公元7世纪起,印度佛教已 度过了它的繁荣时期,逐渐衰落,到13世纪时,佛教则在印度 走向消亡。在此过程中,自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起,中经迦 腻色迦王,印度佛教不断向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 教,并在许多国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其传入中国大部分 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以大乘为主,是为北传佛 教;而传入中国西藏、内蒙古以及蒙古、西伯利亚等地的,是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至于“南传佛教”,即是传 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地区 的,是以小乘为主的。
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有效途径。自汉武帝开 辟对西域的交通之后,西域各国与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 往来十分频繁,这为印度佛教的传人准备了条件。据记载,东汉 明帝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时,曾遣蔡惜等人西行求访佛法, 在大月氏遇见沙门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他们来汉,并用白马驮 着佛像、经卷共返洛阳,在白马寺翻译佛经;三国时,佛教继续 向内地传播,译经事业有所发展,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叶东汉桓 帝、灵帝期间,佛经翻译内容形成两个系统:一是以安世高为代 表的小乘禅教学,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人经》等,介绍 的主要禅法是“四静虑”或叫“四禅”,即经过四个步骤的心理 活动,将一切喜乐感受全部舍去。另外还有“四无色二和“数 息”的方法,令浮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这些具体的做法不仅 和后来的大乘禅法有某种相通之处,而且和中国的道教、医学健 身术和气功都有一定的关联。安世高所译传的小乘禅法,要求人 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佛教教义的修行程序中去,以形成合于宗教修 行的独特心理和幻觉,使人进入一种宗教神秘主义的直观境界。 二是以支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他译有《道行般若经》、《首 楞严三昧经》等。这种禅法大致有四:①念安般;②不净观,要 消除人色、淫之欲;③念佛,主要是“阿弥陀佛”;④首楞严三 昧,据说这“首楞严三昧”威力最大,”一切禅定,三昧、神 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
浏览2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