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为1994年8月,笔者患眼疾病倒了。在病中学习背诵上 述郭老的《少林寺息庵碑》和《少林寺照公塔铭》诗,回想正 直善良之君子所遭小人嫉妒、诬陷、打击之事实,回味郭老那 “混起这灭、花落花开”颇具禅味之语,我发誓要医疾强体奋 起,完成中国少林文化学,用不惑之年出的不惑之书,献给党、国家和人民。实在难忘啊!在笔者最困难时刻,中央、 省、市许多刚正不阿的领导和同仁朋友给予了无私的关心、爱护 和帮助,支持我把少林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我又倔强地站立起来,医治好眼疾,充分利用节假日,艰苦地 在少林文化研究的路上探索。我学习了世界文化史,更加感到郭老 的两首少林诗,点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精蕴。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历代统治者和民众 都积极地汲取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先进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日本 民族的文化宝库。 日本派员前来少林 学习少林文化,又 回国传播少林文 化,既促进了两国 人民的友好往来, 又丰富了日本民族 的文化宝库。反过 来,日本文化的繁 荣也对中国少林文 化产生了很大影 响。
到了宋代,以 “儒、道、释”三 教合一的新理学兴 起,少林文化中嵩 阳书院成为全国四《照公和尚塔铭》在少林寺塔林照公和尚塔上,元 大书院之一。为适 后至元五年(1339年)刻,日僧邵元撰并书 应日本由武士起家的幕府统治的需要,理学从12世纪至13世纪初传入日本,本僧侣还将理学打禅宗两种思想融会一体,这种融合后的思想渗 入了武家政治。自宋代以后,日本文化逐渐对中国产生逆影 响。号称日本书法艺术三大家之一的空海和尚,能写篆、楷、 行、草、隶五种书法,其墨迹曾被收入我国书法名家选集之 中。日本民族绘画大和绘也受到中国的欢迎在今日少林寺内,存有被郭沫若赞颂的《息庵禅师道行之 碑》此碑为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刻立。日本僧人邵元, 号古源,是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沙门,为著名双峰 和尚的继承人。他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来到中国,初到福 州,又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先后游历了许多名山大 川,大大增加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的了解。邵元于1329年来 到嵩山少林寺久住,精修少林禅法。息庵(1273—1340年)主 持少林,举行自丈清规,积岁弊风,翕然鲁变,道化日新。邵 元与息庵住持关系甚厚,为少林寺执事僧,担任书记职务,后 当了首座和尚,协助息庵禅师共同主持寺内事务。息庵禅师圆 寂后,邵元认为息庵的道德可“与嵩山争高”,写道“五乳峰 下,凤翔龙吟;递代相继,以心传心;惟息庵师,耀古腾 今邵元和少林寺的许多僧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邵元在 大都时,也曾预选入宫转大藏经。
1347年邵兀回日本国,住大圣、待持、东福等寺。邵兀撰 写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之内容,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禅师之 间的深厚情谊及古代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邵元书丹 的《照公碑》,现存少林寺塔林,为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 所建,说的是息庵的师叔菊庵法照(1256—1323年)之事,其 汉文书法,方正流畅,势高峰秀,《息庵碑》和《照公碑》不 仅是两篇精妙的佛学论典,而且为我们研究少林文化的发展留
下了宝贵的资料「郭沫若说:“如此佳话,愿广为流传,以为 中日两国相互学习之样板”
明代,中国少林文化继续流入日本,中国书籍仍同生丝、 绸缎、陶瓷、药物一起输往日本。日本僧人亦到少林学禅。现 存少林寺的《淳拙禅师道行之碑》,为杭州灵隐景德禅寺主持 蒲庵来复撰文。淳拙文才(1273—1352年),是少林寺曹洞宗 雪庭福裕一系的传法之人,在佛教理论上有所建树。他主持少 林寺期间,修建了少林寺最高的建筑——钟楼,为少林寺修建 了储备粮食的庄园,尤其是完成了息庵长老在世时经过努力但 没有完成的《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禅寺萧梁达摩大师碑》, 这是至今少林寺全面记述达摩事迹及其思想的惟一的一块巨 碑,是研究达摩史迹不可多得的依据。淳拙文才年80而圆寂, 火葬得灵骨五色。撰文者蒲庵来复对淳拙甚为推崇,认为只有 像淳拙这样“卓然见祖道”,又能“一衲泊然”的僧人,才是 真正的“中原大僧”。该碑由H本僧人德始书丹,书法工整秀 丽,结构完整,立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继元代以 后又一件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在近当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比较著名的是日本大和尚宗 道臣。他1936年曾来嵩山少林寺,举行了继承法脉的仪式,正 式拜少林和尚、后任少林寺名誉方丈的德禅大师为师,学禅、 学少林拳法。宗道臣回日本国后,开创了日本少林拳法,任日 本少林拳法联盟会长、日本少林寺武道专门学校校长。1979年 4月14日,他又远渡重洋,重回少林寺,归宗朝圣,在少林寺 碑林立《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碑文日:“少林武术缘 起中州,名冠天下日本国僧人宗道臣人嵩山禅林修得少林 拳,归国后开创少林寺拳法,饬兴三法二十五条,六百数十 枝,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本生根、开花、结果。法师在日本传授少林寺拳法,同时弘扬中日友好事业之要义,并率先实 践。1979年4月,法师于下山40年后重访此地,使日本百万拳 士,对中日友好事业怀抱之热忱空前高涨。为纪念法师重访嵩 山,并祝中日友好前程似锦,特立此碑。”在此碑揭幕时,日 本内阁总理大臣大平正芳、日本文化部大臣谷垣专一等官员都 发来了贺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 祖国大地,作为内陆开放城市的郑州,作为五岳之中的嵩山, 作为“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也迎来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春 天。
1991年9月10日,嵩山少林张开了她热情的双臂,拥抱参 加1991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领 队、记者等1000多人,登封县委、县政府举行隆重的“迎宾典 礼” ,登封县城的中岳大街上,排满了3万多人的欢迎队伍, 真是“五湖四海八方英雄会中岳,一山一寺一腔热情迎嘉 宾” 威武的军乐队,奏起了奔放的迎宾曲,40面嵩山排鼓, 擂动着最动人的鼓点。长长的花束队,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具 有少林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表演着《花篮阁》、《摇 山洞》、《仙女散花》等一个个戏曲片断。海外华人有一种寻 到祖根的感觉。外国的朋友,则认为与西方文化是一个鲜明的 对比,都不约而同地开动摄像机和照相机,留下难忘的回忆。 国内外游人在少林感到祖庭情深,在武术馆感到友谊长存。许 多国家的武术团队看到了少林人表演的少林功夫,都表示了仰 慕之情,韩国一个气功协会的会长找到少林武术馆负责人,要 求立即签订协议,说一个月后派员前来少林学习……
1992—1997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连连举办,连连 获得成功,盛况空前。近年来,中国少林武术团曾多次应邀访问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他们在佛寺论 禅,在武术馆献功,可渭语惊四座、艺盖群英,使少林文化, 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化,融会少林。
第二编第四章嵩山少林,中国佛教禅宗之祖庭少林,以禅宗而闻名世界。
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大、最重要且占有绝对统治地 位的一个宗派。它是中国式的佛教,是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是 儒学化了的佛教。禅宗起源少林,经过历世沧桑,不仅影响着中国 宋、元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人民 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禅宗前史,最早创立少林寺的禅师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禅师跋陀多次登临嵩山 少室,认为五乳峰下为长生不衰之宝地,即请求孝文帝在少室山 五乳峰下为他建立寺院。“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禅' 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 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
印度佛教创立者佛陀即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出生 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城,活了 80岁(公元前565—公元前 485)他出身王族,29岁时出于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决定出 家修道。先修习苦行,历经六年,因无所得,于是改变方式,来 到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观思维,排除各种魔障,终于觉悟成 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他从事传教 活动40余年,足迹遍布恒河流域许多国家和地区。他建立了佛 教僧伽生活制度。有弟子500人,有名的“大弟子” 10人。80 岁最终在拘尸那揭罗两棵娑罗树间涅槃。
浏览2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