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气
五气是气的五种不同存在及运动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内涵。
(1)五种气味:臊气、焦气、香气、腥气、腐气五种气味的概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明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人心,香气人脾,腥气入肺,腐气人肾也
(2)五行、五运之气。《黄帝内经》认为五行、五运、五气互通。《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运之始,如环无端……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王充《论衡•物势篇》把五行称作五行之气或五行气:“五行之气, 天生万物。以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日:天自当以一行之气生万物,令之相亲爱,不当令五行之气,反使相贼害也。或日:欲为之用,故令相贼害。贼害,相成也。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金不贼木,木不成用; 火不烁金,金不成器。故诸物相贼相利。含血之虫相胜服、相啮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气使之然也。日:天生万物欲令相为用,不得不相贼害也, 则生虎、狼、蝮蛇及蜂、蚕之虫,皆贼害人,天又欲使人为之用邪?且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常之道也。五藏在内,五行气俱。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怀五行之气,辄相贼害。一人之身,胸怀五藏,自相贼也?一人之操,行义之心自相害也?且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
(3)五脏化生的喜、怒、忧、悲、恐五种情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4)经天五气:丹天、黄天、苍天、素天、玄天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5)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移刺法论》:“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人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如于疫室。”
(6)五味化生之气。张景岳《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7)五脏(藏)之气。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概称。《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眼(视)其死生郑玄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8)中医学自然界寒、暑、燥、湿、风五气的概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 论》:“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医宗金 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9)仁、义、礼、智、信五种人文道德风气,简称五气。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萩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10)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五运所生五气。《易纬-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
(11)土气。土位中央,其次为五,故名。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一是五行对应或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生克五行”;二是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简称“中土五行”。《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按这一模式,土气即五气。
6.六气
六气是气的六种不同存在及运动形式,包括广义六气和狭义六气两类。
(1)广义六气。广义六气包括四方面意义:朝旦之气、日中之气、日没之气、夜半之气、天之气及地之气合称六气。天之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现象。《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 日阴、阳、风、雨、晦、明也。”自然六气,包括寒、燥、暑、湿、火、风六种自然现象,由五行化生,分别配属阴阳六气:太阳寒气,阳明燥气,少阳暑气,太阴湿气,少阴火气,厥阴风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张景岳《类经图冀-五行统 论》:“其为六气,则木之化风,火之化暑与热,土之化湿,金之化燥,水之化寒。”二十四气分化出的六气。《类经图冀•运气上》:“由四季而分为二十四气,则每季各得六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之六气。”
(2)狭义六气。狭义六气是人体精、气、津、液、血、脉六种气机的存在和运动形式。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六气篇》:“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关于六气的“有余不足”,岐伯总结道:“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为 大海。”
(3)节气,气候。《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 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7.七气
七气是七种情志状态、寒热和五种情志交织状态的合称。平衡失调、混乱或处理不当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1)寒热和情志交织状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七气候》:“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2)七种情志状态的合称。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诸气门》:“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棉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
8.八气
八气是八种自然和律历之气的合称,包括八卦卦气(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气)、八风之气(八卦卦气所生之气)和八正之气。
(1)八卦之气,八卦卦气,八风之气。八卦卦气是气的八种不同存在及运动形式,衍出六十四卦卦象卦气和八风之气。《潜夫论•相列》:“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气具焉。”①《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日炎风,东方日滔风,东南日熏风,南方日巨风,西南日凄风, 西方日飕风,西北日厉风,北方日寒风。”八风之气分别由艮、震、巽、 离、坤、兑、乾及坎气所生。
(2)八正之气。司马迁《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
九气是人体九种情志状态的合称,尤指九种气机紊乱的致病因素,包括怒、喜、悲、恐、寒、灵、惊、劳、思九气。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浏览2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