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林禅医养生功法


少林寺历代高僧不仅擅长武术伤科,也擅长功法养生,在少林寺流传着 多种养生的功法。通过功法的练习,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流通气血的作用。

呼吸是人类的本能,失去了呼吸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因此少林寺历代高 僧都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研究,并应用到练功习武的全过程之中。少林功夫把 呼吸称为“提沉气”,提气为吸气,沉气为呼气。在练拳习武中,起式用提 气一吸气,落式用沉气一呼气。施发劲力用呼沉气,蓄劲化力用吸提气。掌 握好呼吸中的“提沉气”运用规律,即可保证运动的强度,又可减少自身运 动的消耗力,减轻肌肉的疲劳。练功前后,做几次深呼吸运动,立觉神清气 爽,有精神饱满之感,足见呼吸对健康的妙用。

吐纳在少林功夫中,称“吐纳术”。所谓的气功,就是行家说的吐纳术。 吐纳术是少林功夫中的精华。《洗髓经》、《易筋经》、少林硬气功中的大力金 刚掌、铁砂掌、朱砂掌,均属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开山摧石,内 修兼能延年益寿。

养生内修之吐纳术,以调息运气为主,不发气,不发力,周身气血同天 地之灵气形成循环,随心所欲,悠然自得。气下行如脚踩波涛,气落悠哉, 身心愉快;气上领精神饱满身似铁塔金刚,威风八面;身行动,心舒神爽; 身微动,梢齐动,灵气四溢。四梢灵,气血盈;气血通,百病不生。

在众多少林功法里面影响较大的当为《易筋经》。相传达摩祖师看到少 林寺僧众坐禅时间过长导致气血瘀滞,形成禅病,便创造了《易筋经》,传 给少林僧人。少林《易筋经》中易有变易、变化的意思,筋是指经筋和筋 脉。一直以来,《易筋经》只是在少林寺内部流传。清末四川人周述官,先 天禀赋不足,又失于调养,身体羸弱,尝患寒疫、积滞等症。历经良医调 治,服姜、桂、参茸近10年,畏风怯寒、气短神衰等症不减。后便跟随 少林空悟禅师练习《易筋洗髓经》,练习年余,身体强健。空悟禅师传给他 《易筋洗髓图经》,书6卷,有图无文,周氏遵照禅师嘱咐,于每图后加文 字注释,并将禅师的口传心授,结合自己的练功心得,著成《增演易筋洗髓 内功图说》6卷。周氏弟子张瑶将《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整理出版。少 林寺流传《易筋经》共12势。第一势:韦驮献杵势。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势。第三势:掌托天门势。第四势:摘星换斗势。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第八势:三盘落地势。第九 势:青龙探爪势。第十势:卧虎扑食势。第十一势:打躬势。第十二势:工 尾势。

少林《易筋经》认为,人之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形骸,内 有精气神,外有皮肉筋骨;脏腑之外,筋骨保护着,筋骨之外,皮肉保护 着,肌肉之内,血脉滋润着,全身活动自如,主要依靠人体的气。因此修身 练功,全在培养气血。站桩功,不动摇,务在培养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 气,护其胃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避 其邪恶不正之气,误逆其于气,勿扰思悲怒损于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 和而畅达,能行于筋而贯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至。这正 是养生之术。

少林禅医学已有近千年的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 系,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武当流派

武当道教医学源远流长,现在随着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而武当道教 医药以讲究辩证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药物治疗 的基础上重视对人的心理调节的鲜明特点,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知和推崇。 武当道教医学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医学,省称为道医学,或道 医。有人主张道教医学严格讲无流派之分,因此武当道教医学也就等同于道 教医学。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武当是道、武、医的发源地,也是道医学 主流。道医和中医同源,关系极为密切。熊春锦《道医学》认为:“道医学, 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 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 《内经》最具有代表性。”《中国大百科全书》诠释道医为:“道教为追求长生 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外修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学 知识和技术。”

一、武当道教医学的源流

早在远古时期,伏羲皇演习记录八卦与演变规律,解释万物与天地运行 情况,发现针、刀治疗损伤等疾病,进而使用植物健身、治病。神农氏通过 品尝百草,发现和完善了可以治疗疾病的草药性属。到后来《黄帝内经》的 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界认为该书并非一时一 人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 其中甚至包括东汉乃至隋唐时期某些医家的修订和补充。

至春秋战国时老子,著成《道德经》,以论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规律。 后老子出函谷关时让弟子尹喜到武当山开山立派,传讲《道德经》,演习医 学。道家也强调“精” “气” “神”等,其含义与中医学相同。精,是构成人 体的基本物质,狭义之精系指生殖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 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因此,精又称精气。气,是不断 运行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神,指生命活动的总规律,参与整体生 命活动、心理活动、机体各个局部之间相互联系及各个相对自主的生理作用 等方面的活动规律。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这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道教 医药作为其中的一枝奇葩,有“天然药库”之称。武当道教医药源远流长, 早在西汉道教形成时期,武当道士即有行医解厄、扶贫济危的优良传统,长 期以来,武当道人把通晓医术、救治百姓作为自己修道行善行为之一,由于 受武当道教思想的影响,其在自身修炼和防治疾病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医 药特色,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宋代以前,武当山远离喧嚣的井市,不被统治者重视。这里山高壑 深,林木茂密,药用资源繁多,秀美的自然风貌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 隐居、修真、炼丹、采药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荆州图记•附记》 说:“(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药食延年者萃焉。”南朝刘宋郭仲 产的《南壅州记》说:“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 绵绵不绝的修道者来到武当山,他们不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术和其他方 术,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死,他们不断地 收集、鉴别药物的种类和性能。道教出现后,修真的神仙方士衍化成道士, 替百姓符篆祈祷、治病解厄成了扩大道教影响的一种方式,治病当然不仅仅 是用符水,也需要医药做配合,道教的追求长生和治病解厄,直接促进了古 代医药学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道教医学与武当山渊源密切,其中较著名的有葛洪、孙思 邈等,葛洪是晋代著名的道教医药学家,他撰写的《肘后备急方》《抱朴 子-内篇》等医学著作,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药物的性能与鉴别,养生保 健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葛洪与武当道教有较密切的渊源。《晋书-葛洪 传》记载:葛洪从祖葛玄,授丹秘术于郑隐,郑隐又传于葛洪,后葛洪“师 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辟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 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鲍玄即鲍靓, 为武当山著名道人阴长生之弟子,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葛洪在道家养生学和 疾病防治方面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武当道人道教思想的影响;反之,葛 洪在养生学和疾病防治方面的成就,又丰富了武当道教养生思想和疾病治疗 学的内涵。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已收入道藏经典,成后代武当 道士研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来武当山隐居,采药修 炼。孙思邈作为一代名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备急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圆通博大,汇融百家,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明 代《山志》称他曾在武当山五龙峰西南的灵虚岩修炼,并采药行医,济世救 人。清代《山志》云:“遍游名山,历武当。”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灵 虚岩殿宇,其中供奉有孙思邈仙像。明末清初灵虚岩殿宇毁于战乱,后紫霄 宫福寿堂重塑药王塑像,至今仍存于紫霄大殿内。

浏览2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