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听了,暗自发笑,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名利,谁能淡泊?”他扭过头来, 瞧那手捻佛珠的和尚。只见那和尚泰然自若说道:“吾遍游名 山,欲寻宝地,重开佛光。今见少室山南有五山峦,排有旗、 鼓、剑、印、钟势,山峦下有两株翠柏并膀而长,知为圣地,就 在两株翠柏间挖坑,埋下我的鞋子,意在此建寺传经,普渡众 生。”
“有了,”孝文帝崇信佛祖,随即作出评判,“帽在棍上 戴,理当棍早插,棍在鞋中竖,还归鞋先埋。”阴阳先生与财主 听罢,无言以辩,只得扫兴而去,惟见那和尚双手一合,口念 “阿弥陀佛”谢恩。
孝文帝与和尚彻夜相谈,知其为印度高僧,名叫跋陀。跋陀 本天竺人,初结六友,同修定业。其他五人都已获正果,惟跋陀 没有收获。一日,他的朋友告诉他,修行是要靠机会的,机会到 了便能成功,你的机缘在中国。他就前来遍寻名山,以传佛经。 孝文帝见他博通佛学,很为器重,即命令当地州、县官吏,净供法衣,取给公府,资助跋陀,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寺传教当 跋陀请求孝文帝赐封寺名时,孝文帝说:“山为少室山,二木 名为林,林中建寺,就叫少林寺吧!”
“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清景日畛在《说嵩》中,用是说。
六、达摩面壁与中国禅宗源起
金人许安仁有《游少林寺》诗曰:“岩壑深严人翠微,少 林金碧雾烟霏。五峰屏簇禅庵小,万仞天开佛日辉。闻说九年 空面壁,得逢二祖便传衣。千秋少室山灵在,曾见先师只履归。” 此诗道出达摩面壁、创立禅宗的故事。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 为音译,意译为“道法”。达摩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 种姓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古代印度社会有婆罗门初祖达摩面壁洞(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 劳动者和奴仆)四大种姓。达摩“神慧密朗,闻皆晓悟,志存大 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他的社会地位很高, 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己说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徒 孙,即印度禅宗的第二十八祖,可谓名门正宗话说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航海到广州, 时梁武帝信佛,不久即把达摩接到南京传法•,当时南朝的佛教 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 字”的理论不合“梁武帝萧衍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 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多少功德?”达摩答:“都 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武帝又 问:“如何是真功德?”达摩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 功德,不以世求武帝追问:“佛经里最重要的是什么?”达 摩答道:“不要老想着自己成佛。”这下可不得了,武帝不 悦,拂袖而去话不投机,走为上计,于是达摩便离开南京,借 得一苇渡江,到达北朝魏境,开始是在洛阳一带传习禅宗。北魏 孝明帝孝昌年间(公元526年前后),达摩人嵩山少林寺,在五 乳峰的石洞里面壁,传授禅宗。
达摩在五乳峰的石洞面壁九年,传习自己“壁观”禅法。 “壁观”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坐禅,但乂是一 种理论和境界。达摩解释说:“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 壁,可以人道”意为心如墙壁一样,中江不移,排除一切执见 和愿望,妄言绝虑,这叫“理人”,还要“行人”,指人们日常 的道行要人,其方法有四:①报怨行,即逢苦不忧,甘心受之; ②随缘行,即苦乐随缘,皆由命定;③无所求行,即有求为贪, 无求皆乐;④称法行,即应理而动,称法而行。后来许多僧人被 称为“行者”,概出于此。据说,达摩面壁精诚所至,以至影人于石,人称此石为“面壁石”。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广东高安县肖元吉所题“面壁石赞”碑道:“少林一块石,都道 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 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人石, 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少林达摩面壁功深,成为中国禅宗初祖,永远为禅宗僧徒崇 敬、永统宗门。《面壁石赞》碑是对达摩的精辟总结。
七、讲经说禅与研练少林拳法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胜有降魔力,习 惯轻挟搏虎能。”明天启五年(1625年),河南巡抚来嵩山检阅 僧兵演武,做下此诗,大赞少林拳法。后人有通俗称法:“天下 武功出少林。”
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笔者认为,少林武功是多少年来人民 群众研习发展而成的。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陀来到洛阳。他 博通经法,长住中岳,深得孝文帝敬信,遂在少室丛林之中为之 建寺,并让他在寺内翻译佛经,广收门徒。四方闻讯而来者,数 以百计。随之,大量的民间习武之人也相继来到寺中当了杂役。 有一些会武术或其他技能的穷苦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 尚。传说中的惠光,12岁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踢建子,一口 气能连续反踢500次,跋陀看后,非常惊奇,就把他收为弟 子,帮为译经。再有跋陀的弟子僧稠年龄小,体质弱,后来发奋 练武,寒暑不辍,最终体健身灵,成为著名武师。少林寺不但是 佛教圣地,而且是武术爱好者荟萃之所。
继跋陀之后,达摩来到少林,传授禅法。他面壁静坐修心,以清静无杂的心态去投契佛理,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少林 寺寺居深山,严寒酷暑,豺狼野兽不断侵袭,达摩便和喜爱武功 的弟子们一起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终成 一套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活身法”体操传授僧人。这种体操 有18个动作,称为“罗汉十八手”,用以驱倦、防兽、健身和 护寺,少林“罗汉十八手”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中国古代兵器众多,武艺众杂,此时,那些兵器、武艺也随 前往少林寺学禅的人进入少林。达摩把“罗汉十八手”的动作刻 至壁面,教众徒练习之,时间久了,又和熟谙兵器的弟子一起研 练剑、铲、棍、杖等兵器防盗护身的动作,遂形成了 “达摩 铲”、“达摩杖”和“达摩剑”。
少林众僧久住嵩山少林,他们窥察山林中鸟兽之间的争斗, 习仿虎跃猴攀、猫蹿狗闪、鸡立兔滚、虫爬蛇缠和鸟飞鱼翔之 姿,逐渐演成了 一套心意拳的简单套路动作,结合东汉末年华佗 的《五禽戏》,加以演变,不断综合、充实、提高,进而形成了 一套变化莫测的拳术,达百余种,总称“少林拳”。
古代到少林寺出家为僧者,多为苦难所迫,其中有不满封建 社会制度和看破红尘者,亦有不少精通武术之人,乃为了提高技 艺而来。少林寺时常成为会武切磋技艺之所。北宋初年,福居和 尚曾邀集全国十八家武术高手前往少林寺,经过三年演练,取各 家之长,汇成少林拳谱。福居要求后来寺僧,必须勤习苦练,贯 通其中。
明代,少林寺成为群英聚集的会武场所,拳谱称“少林面积 五顷四,外分四院都练拳”。程绍之诗《少林观武》说:“定乱 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 乘。”发出赞佩宽慰的慨叹。这个时候,少林武功确实达到了高 超绝伦的境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林武功又有新的突破、创新和完善。近 年来,前往少林学武的中外友人,难以计数。少林武术正走向新 的峰巅!
八、九州之险与京畿风范
武则天有夏日游石淙诗:“三山十洞光玄录,玉崎金峦 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皇畿者,乃皇帝 所住之地。嵩山并非唐朝才列为皇畿的,早在上古,这里就为京 都《史记》云:“禹居阳城。”《太平御览》载:“夏都阳 城,嵩山在焉。 ”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嵩山之南告成镇阳城故 地,发掘了一处有多层叠压的古文化遗址。在遗址北部的王城岗 上发现了一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西城保存较好,东城大部已被 五渡河冲毁。这个古城堡方圆达10000平方米以上,经碳的 测定,其时代距今4000年左右,正相当尸我国夏王朝的初期, 证明了 “禹都阳城”的真实。
古代都城是帝王用以统治或控制全国疆土的政治中心堡垒, 历史上为什么把嵩山阳城作为“京都”、“皇畿”?
浏览2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