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派功夫

峨嵋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

峨嵋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峨嵋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 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因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

峨嵋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人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 剑不行尾,方是峨嵋。““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 当等众家之长。

峨嵋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一一天、地、之、心、龙、鹤、 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虎步功、 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功;又有''三大器械"剑法、簪法(峨嵋刺)、针法(暗器)。峨嵋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 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嵋剑法,其剑歌是这样的:

玉女素心妙人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嵋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嵋的绝技。

峨嵋派的分支,据清初《峨嵋拳谱》上说: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

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

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圣地青城山得名;

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叶”是从技击风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瑚猫状,别名“珞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四、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祖长拳(据说也 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五、汞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 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六、洪门,相传以明太祖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 特点是刚劲。

七、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

八、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南拳功夫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 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 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它们是:

一、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流传于雷州半岛。

三、蔡拳。由福建南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四、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五、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寺)、侠拳(大侠李胡 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 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讲究习武知道德。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强身健体的保家卫国、 战胜敌人等。又可以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如果从小没有好的武德,长大后可能以自己会武术,有本领而恃强凌弱,危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用好武术,匡扶正义的武德教育十分重要。.

武德教育的意义

1.通过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对习武者起到激发民族精神振奋爱国热情的作用。 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霍元 甲、杜心武,都是武德高尚的民族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人民希望国家能够振兴起来,在1900年,中国就发生了影响习武浪潮“义和团运动”。后来,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登上擂台,使那 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

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 进行。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武术运动,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做斗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青少年,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从而为经济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物制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3)通过武德教育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武术和武德不可分。“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一 条真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武德基础就不可能练好武术,即使学到了一些功夫,也不会做出有益的事。只有通过武德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比武术,才能成为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综上所述,武德教育是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也日益与国际接轨,现代化日益加强。但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各种伦理道德法规影响,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影响更大。一方面,在一些武术校馆里,有不少青少年的习武观不正确,在个别武术学生中,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武德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武术人口与日俱增,武术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十万人,他们有 一定的武术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武德,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武德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 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武兼备的新世纪人才。

浏览3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