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的通假字
气的通假字包括“亟”(不,音器)、“疑(xl)”和“器”字三个字。
(1)通“亟”字
汉语的“亟”字,现在比较少用,有门(极)和碓(气)两种读音。
《说文》:“亟,敏疾也。从人,从口,从又,从二。二,天地也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亟,古极字亟字中从人,而上下有二横画,上极于顶,下极于踵,而极之本义昭然可观矣。”现代太极拳常用的“极”字,是“检 ”字的简化字。
《黄帝内经》的“亟”字通“气”字。《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宋《广韵》:“亟,音器,频数含经常的意思。明张景岳:“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日:‘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又《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亦其义也。故此当以气字为解,以见阳能生阴,阴亦能生阳,庶为得理。”
(2)通“巅(xl)”字
发放或领取粮食。《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仓律》:“而遣仓啬夫及虽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自封印。”
(3)通“器”字
器皿;器具。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气,假借为器。《礼记•乐记》'然后乐气从之王氏引之日,即上文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淮南子•说山》:“故鱼不可以无饵钓也,兽不可以虚气召也。”
3.气的异体字
气的异体字,包括“焦”字、“家”字和“乞”字三个字,前两者读音均同“气”字,“乞”字读作碓。
(1)“焦”字
“您”字是道教文献中最常用的一个气字。《关尹子•六匕》最先使用该气字:“以神存焦,以宏存形(注:关尹子系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邀请老子作《道德经》的历史人物)
汉《太平经》多次出现“您”字:"乃为恶于内,邪焦相召于外。” “二重何象,象王相农相及也。”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火部》:“焦,古氯字。”宋《集韵-未韵》:
气,《说文》‘云氟也。象形一日息也。或作氯、焦。”宋《广韵•未韵》:“宏,出道书。”元佚名《村药堂》第三折:“上察推天心,下察推地就。”
(2)字
“家”字是一个日语常用词,但至今尚未收入现代汉语字典。日语44字是汉字“气”字与“x”字(“乂”或“乂”字)的合词。
汉语的“x”字,写作“乂”字时,是五字,读作wii(五)。写作“乂”字时,是“乂”字,读作yi(义)。
汉语的“乂”字,同“五,《说文-五部》:“乂,古文五省。”《集韵•姥韵》:“五,古作乂。”
汉语的“五”字,《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x,古文五省。”
林义光《文源》:“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x象交错形,二谓在物之间也。当以交错为本义。自用为数名后,经传皆借午为之。”按:隶变作五。包含数词五、五行、纵横交错的意思。
汉语的“乂”字,《说文・J部》:“乂,芟草也。刈,乂或从刀。”包含芟草、治理、安定、养、才德过人的人等意义。
日语的“家”字,当取“x”字天地交午而生万物寓意,含天地气交,万物生气,指代自然万物生气的意味比较浓重。
(3)“气(qi)” 字
乞求;给予。后作“乞《广雅・释诂三》:“气,与也。”《广韵・未韵》:“气,与人物也。今作乞。”《集韵•未韵》:“气,取也。”
(三)气字的本义
汉语的“气”字,是一个遵循一二三生殖模式,沿着一一>二一三一二一L路径逐渐造出的广义文字符号,属于中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线圆合一式文字符号之一。其本义孕育于气字形成的历史进程中,随原始字根形态结构的不断变化而衍出以下多种寓意。
1 .混沌、太初、道气等意义
气的混沌、浑沌、太初、道气等意义,描述了宇宙万物混沌一体、鸿蒙初辟或万事万物自然、本真、本原状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述为阴阳、内外二气,天、地、人三才,生、人、神三气合和一体生生不息状态。在老子那里是道、无或道德,在庄子那里是浑沌或混沌,在列子和子 华子那里是太初。后来,我国古代众多思想家相继继承了他们的思想。
(1)老子的道气、无、道或道德。老子《道德经》的道,是万物混沌一体,彼此不分,鸿蒙初辟或无为、无极的状态。其第二十五章说“道” 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因“不知其名”而把它称作道、大、玄。
(2)庄子的浑沌或混沌。庄子的浑沌或混沌是一种宇宙万物本原、本真、浑圆一体状态。即气的原始、本原或混沌合和状态。《庄子•应帝王》作浑沌状态:“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3)列子和子华子的太初之气。列子和子华子把宇宙万物的本原视为 太初,其内涵与老子的道或无,庄子的浑沌同理。
列子认为“太初”是气的本源。《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气之始。”
春秋时期晋国程本(字子华)撰《子华子-阳城胥渠问》明确了混沌 或太初的生气演变过程,认为太初生上、中、下,即始、元、玄三气,三气“通三而为一”,衍出阴阳、三阴、三阳诸气:“夫混茫之中,是名太初。实生三气: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资于元,元资于始, 始资于初。太贞剖割,通三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专精,是名阴阳, 两两而三之,数登于九而究矣。是以栖三阴之正气于风,转其专精之名曰太玄;栖三阳之正气于水,枢其专精之名曰太一。太一,正阳也;太玄, 正阴也
2.一气、大一、太一、中气等意义
气的一气、大一、太一、中气等意义,从形成“气”字的字根“一”字和“ I ”字衍出。
(1)一气,道气,万物的本原。许慎《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老子尚“一”,以“得一”为要,认为“一”由“道”生,在《道德经》多次强调“一”:"载营魄抱一”,“混而为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庄子的“一”,是一、一气、一性、一体、大一、小一、至一等意义的集合。
一。“万物一也”,“其治一也”,“通于一而万事毕”,“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一气。“通天下一气耳。”一体。“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一性。“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大一、小一。“知大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静一。“一而不变静一而不变。”
子华子的“一”,是一气。《子华子.孔子赠》:“惟道无定形,虚凝为一气,散布为万物,宇宙是也,所以载道而传焉者也
《淮南子》的“一”,是得一《淮南子•诠言训》:“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列子提出一分为三的概念,从一衍出三,气的三义寓于其中。《列子•天瑞》:“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2)I气,中气,一气贯通,混沌一气。“一”字的竖立图式“I ” 字,音gin(滚,鳏),包含沟通、通神、通天的意义。《说文》:“ I ,上下通也。”《广韵•混韵》:" I ,上下相通。"“ I ”字,是一个古代沟通天地生人神的法器、礼器或神器符号。
I气的“ I ”字,与组合成“中”字,沟通天地生人神等宇宙万物的中气寓意十分突出。
3.生生,生殖,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等意义
气的生生,生殖,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等意义源于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图腾和宗教仪式,是人类模仿自然万物生殖活动的产物。
《易经》交感生化或化生的生殖模式,《黄帝内经》作“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在老子《道德经》中,描述为一幅道气生生化化的生殖图式,形成一、二、三生生化化的道生模式。
子华子《大道》发挥老子道生的思想,把一、二、三生生化化模式扩展开来,形成“化一而为二,化二而为三,因三而成万物”。
甲骨文、金文“生”字字本身蕴含的交合、合和、交生、生生化化思 想更为明显。
甲骨文、金文“生”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是“_L”和“八”,或 “土”和7二字的组合,写作“土”,像幼苗或草木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状态。亦像天气降,地气升,天地气交(交合、合和、交生)于中而生万物,万物生殖、生生、生力、生机勃勃的状态。
许慎《说文》:“生,进也。象夕中木生出土上。”其义,从甲骨文、金文“生”字衍出,包含生殖、生育、中生、交生、合和、气交、生生化化、生生不息、生化、生生、生长、生存、生动、生机、生命、生物、生力、生态、人生、生活、生产等多种意义。
4.动静、动静相兼、阴阳合和、阴阳互根等意义
气的动静、动静相兼、阴阳合和、阴阳互根等意义,以动静二性最为突出。从“气”字的结构形态演变及多个方面的相关内涵均可看出。

浏览3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