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密气功
隋唐时期,佛教传至我国西藏,融合本地原始宗教一本教后形成属于大乘佛教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中的瑜伽密教或密宗,传至西藏称为藏密。密宗有三密加持,包括身、口、意相应,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及心观佛尊进行修炼,以六字(唯wong、嘛ma、呢ni、叭或呗bei、咪mei、咛 hong)真言为基本修持内容,形成密宗气功,属于吐字养生功的一种。
第七节武术气功阶段
武术气功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远古人类含有图腾、巫术仪式色彩的巫舞、狩猎、攀爬、生产、舞蹈、摔跤、角力、仿生、嬉戏等力量型运动方式,是一种把传统武术和养生功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气功养生修炼技艺。春秋战国时期,演变为导引、吐纳、内炼、剑术合一的气功、养生功法; 隋唐时期,融入相扑、杂耍、拳术或技击内容;明清时期,形成以太极 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少林五拳等内家拳为代表的武术功法;近代,演变出武术气功。
1915年,《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提出轮廓比较清晰的武术气功概念:“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作者把气功定义为一门“养气和练气”的功夫,开“气功”概念的先河。
《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提出“养气和练气”气功概念,使气功概念的轮廓逐渐清晰。其第十章《南北派之师法》开始使用“内家气功” 一词,内外家气功功夫的意识十分突出。《秘诀》呼吸、导引、吐纳术练就的功夫,包含现代人流传的“硬气功”。
稍后,1929年,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提到“自然门气功”;1930年,天津王澄久在杭州传授“陈家门气功”;1931年,王贤宾的《意气功详解》传出意气功。“气功” 一称逐渐在中国武术界传播开来形成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少林五拳为代表的多种内家拳功法。
内家拳在练功时都注重一个“气”字,都强调内在的反复练气(呼吸)、运气(行气)、养气(正气)、发气(外气)训练,主练“气沉丹田”的功夫。正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太极拳是一种以《易经》的太极阴阳圆气思想和方法为指南,把太极、阴阳、虚实、中正、圆通、动静、合和及意气运动贯穿始终的内家拳法。它以意气运动为第一要义,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神气鼓荡运动,意气运动始终是统领练功全局的总纲。
太极拳的意气运动功夫强调太极混元一气,气沉丹田,培育中气,中气合和,十年用功,十年养气。
形意拳是一种以心意带动身体,意气力形技合一,带有仿生运动特点的拳术技艺,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协调的内家拳法。又称心意拳、六合拳、心意六合拳。拳法讲究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J练功时要 求虚心实腹、含胸拔背、悬头竖项、中正安舒、刚柔相济、气沉丹田,始终强调形意、心意的有机结合,不离练气、运气和养气。
八卦掌是一种取法《易经》的太极阴阳八卦原理,以掌法带动腿法,以八卦圆转运动为特色,在走转盘旋中手腿、手身并用,强调人体内在精气神和外在整体劲力锻炼有机结合的内家拳法。它以《易经》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个八卦符号为基本标志,形成八个基本拳式作为母式,再取八八六十四卦卦象及象数,衍出八八六十四式。
在练功实践中,八卦掌坚持把站桩功放在首位,要求练功者站桩时做到气顺、血和、筋舒、皮健、劲足。气顺,即气沉丹田、呼吸自然的气机修炼过程,以促进人体内脏机能的稳定协调少林五拳是一种以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为模拟对象进行心身形整体修炼的内家拳法。五拳始创于元朝,创始人白玉峰说:“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故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歌气、鹤拳练精之说。气沉丹田、运气练力等练气过程贯穿于整个功法始终。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刘贵珍以“练气”为中心的内养功,马礼堂以“养气”为中心的养气功,外气笃信者们以“外气”为中心的外气功以及带有武术和表演双重色彩的硬气功,在《秘诀》中都有雏形。
第八节大众气功阶段
大众气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年,是一种以大众化、集体化、社会化气功锻炼为标志的群体性气功锻炼活动,出现过两次热潮。
第一次气功热(1949—1965年),以医疗气功、武术气功和保健气功为主,伪气功尚无明显苗头。
这一阶段,刘贵珍等人以“呼吸”为标志,把气功简单定义为“呼吸锻炼”和“气功疗法”,形成气功呼吸论一派。
第二次气功热(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又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一个医疗、保健、武术、宗教等多种气功类型并行发展的阶段,包括刘贵珍在内的众多气功研 究者意识到以往概念上的错误,做了一系列修正。他们分别从心身锻炼和 “三调”角度重新定义了气功,先是把气功定义为一种自我心身锻炼的方式,后变为气功是一门以“三调”为主的自我心身锻炼技能,逐渐形成以呼吸锻炼一气功疗法一心身锻炼一发放外气(外气疗法)为主线的气功脉络。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是一个以发放“外气”或“外气疗法”一气功外气物质论为代表,伪气功泛滥成灾的阶段。随着气功热席卷全国,气功观点和功法呈现出花样百出、名目繁多、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混乱一团的局面,电气功、外气功、硬气功、软气功、道教气功、佛教气功、密宗气功、大雁气功、中医气功、健身气功、保健气功、武术气功、美容气功、少林气功、武当气功、水乡气功、郭林气功、严新气功、空劲气功、静动气功举不胜举,以气功外气为代表的伪气功大肆泛滥。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是一个反对伪气功,加强社会气功管理,推行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的阶段。一批有识之士掀起反伪打假热潮,出现以张洪林教授为代表的气功外气心理论一派。
1996年8月5日,随着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一系列气功管理办法,气功热逐渐降温,气功发展进入健身气功阶段。
第九节健身气功阶段
健身气功是一种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归纳、总结、研究传统气功,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为主要目的的气功锻炼方式。
它开始于20世纪80末,以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为标志全面展开。
1996年8月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管理局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社会气功、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的概念范畴,标志着健身气功的全面展开。
通知指出:“社会气功是指社会上众多人员参与的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活动“健身气功系指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于健身气功。”“对他人传授或运用气功疗法直接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的,属医疗气功。”其中,健身气功归国家体育总局管理,医疗气功归卫生部管理。
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第12号令《医疗气功管理暂行规定》:“运用气功方法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
2000年9月,我国国家体育总局第4号令《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健身气功是指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5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提出大力发展中医养生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养生等中医传统养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强调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健康,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社会气功、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管理办法和发展规划,奠定了现代气功健康发展的政策、管理和法制基础。

浏览2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