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易经》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壁,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初;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李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 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 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譬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加温、淬火,共同锻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当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点时,我对武术与古典文学的敬意油 然而生。恨不得在四十五岁的时候,开始闻鸡起舞,凿壁偷光。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 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 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武术的特点和价值

一、武术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习、 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2.既有套路演练形式技击格斗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 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 竞赛规则的制约已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联结贯穿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赤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3.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即攻击、防守、技术表演、搏击等四个特点。

4.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 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 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二、武术的价值

强身健体的作用价值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 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 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1.养生保健

武术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手段。

2.自卫防身

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人们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在对练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

3.修身养性、磨砺意志

武术练习历来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吃苦耐劳、英勇顽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吃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夫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敬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4.观赏娱乐

武术运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5.传播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切磋技艺,交流体会。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浏览4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