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受业于洞大禅师(周侗),有岳武穆拳谱为证,拳法 精简,三七步二次助力,半步成拳两手相连,“钻裹践”“圆 断手”是形意八卦太极拳精华总根之源,旋转变劲是不传 之秘。

岳武穆传形意拳的事实依据确凿无异形意拳据说是 岳武穆所创,它的传承从宋代到明末清初的姬隆风500年左右 传承断代无法考察难题,现被接序传承。姬隆风陕西终南山得 拳谱不是假托,是有根据的,现从湖北聂家湾逃难隐居的岳飞 之子岳震、岳霆(1132)直至后代28代孙以及将领传到浙江 金华的岳家拳谱和半步、跟步拳,证明形意拳的祖师确为岳飞 岳武穆王。这一点确凿无疑。八卦的单换掌就是岳武穆的 “封手长掌、分手挂打”,少林的双推掌、滚进滚出、通行裁 手法就是岳武穆的剪刀手、十字回环手具体应用;太极棚捋挤 按、采披肘靠就是岳武穆十字手引、牵、压、逼的变手应用;形意半步拳、跟步发力的“消息全凭后足蹬”高级步法,是武穆遗书的拳经较早而系通的拳法理论。大道至难,大道至 简,博学化脑,化简为一,一是一切,一切是一,就是身手阴 阳变化合人体力学。

岳武穆步法独特“裹臀缩丹身微侧,前足吊马后足 实,两腿为弓重力稳,不丁不八是真形。”又日:膝弯相扣, 桩拳一步。柳叶桩为现三体势“人字桩”。“后脚紧,前脚松, 不丁不八为真宗。”“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岳家拳谱云:“脚踏中 门夺地位,左右设防稳操胜。”拳术中有“肘不露,腿不起”。 “肘露被人擒,腿起被人跌”之说,防下三路攻击之腿,则以 截堵封踹半步抢位而见长。两腿掩裆,行步如剪;后腿向下不 向前,前腿向上不向下;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 随身。顺拗两步随势变,动身游步长短掌,跟步直进半步拳。上 圆肘对膝,下圆手对膝,上圆下圆是横拳。五行本是五道关, 无人把守自遮拦。以身为盾,硬打直进。

戚继光(1528—1587)

字元敬,山东蓬莱(今山东蓬莱县)人。著有《纪效新 书》中三十二势、拍位戳击手的应用等。后因在浙、闽一带 抗倭有功,升任总兵官。他一生南征北战、颇有建树,为明代 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纪效新书》内容中的“拍位有盾”“硬打直进”“知拍 任君行”就是所谓的“拍位戳击”。即与对手的接触点圈外认器不认人(若徒手即为手),圈内认人不认器(若徒手即为 身),顺手夺身,是常道神化之用也。见手响,向里闯。

唐顺之(1507—1560)

明代散文家。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著有 《武编》。嘉靖八年(1529),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拳有势者变化也。横斜侧身,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 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用时无定势。交手能得机 得势、不失势,称之为拳道“把势”。调出五横三推肘,接手拿肘,捋手挑肘,健肘托肘。正斜 互变,奇正相生,“你中门、我偏门7你行当面我行旁,你 行旁来我直走:“正斜中偏”互变之法,前手打人,后手发力: 前手变化如蛟龙,后手如虎靠山.抱单弹打单手送,如蜻蜓点 水有轻灵快捷之意。阴阳两回头是棍法之精,此是少林士真妙 诀。要手法如下:手指一伸把手要,劈砸反打一体不二,顺势夺身拿下。

俞大猷(1504—1580)

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 人,著有《正气堂集》,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 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 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 沦为囚徒”,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是“知 拍任君行”实践应用总结者。

(1)《剑经序》正如拳谚所云:“前三后七,二次助力,

天下无敌,斜肩正胯,神鬼都怕”“心起口出,肘不离肋,手 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 “手近胸膛,力透脊梁”“万法出 于三体势”。而“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写入 形意拳经。

(2)门法诀云:“以双手臂而论之:手为头门,肘为二门, 肩为三门。手指尖为天、指根为人、掌根为地,亦名为‘天、 人、地‘三道门。以手掌论阴阳:四指为阴,简称四头劲, 大拇指为阳,简称一头劲。”

(3)四象法则以手臂来划分:双手臂内为中门。

双手臂外为外门,又名边门、偏门。

双手臂以上为上门,又名天门。

双手臂以下为下门,又名地门。

程冲斗(1561)

字宗猷,安徽休宁人,著有《耕余剩技》。《耕余剩技》 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武术专著,有条不紊地分述了各个兵器本身 的特点、套路、动作要领和实践运用。学艺十余年程冲斗刀、 枪、棍、弩诸器皆精,且能够融会贯通、揣摩阐发,因而卓然 成家,享誉武林。

何良臣(1530—1610)

字际明,又字惟圣,浙江余姚(明清属绍兴府)人,著 有《阵记》中论奇正摘录和《四库提要》,可知其约为嘉靖至 万历间人。法云:“身正、手奇、足伏击”。有拳无跤半身拳,拳加跤 武艺高,上下阴阳一体在拳术上的应用理论根据,阴阳转换、 奇正相生,体现道反之动,弱者道之用,有正无奇,虽整不 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所以正 兵如人之身抢位,奇兵如人之回环变手,伏兵如人之足套插钩 咬。承上袭下,手脚并用。“太”字诀三者不可缺其一。手的 钻翻缠绕,身能让位、错位、抢位,“正斜旋转”变化。

茅元仪(1594—1640)

明末儒将。今浙江吴兴人,文学家茅坤之孙。历时15年 辑成《武备志》,列人名四库全书》对后世影响鼓为深远,奇正(虚实)论:奇正变化不竭、循环无端、胜于 无形:无穷如天地,浩渺如太仓,不竭如江河口 .淮南子》 日:“奇正相应,若水、火、金、木之代‘阴阳’J动中缩 劲、阴阳两回头,道者反之动,弱者道之用。静为躁之奇,治 为乱奇,饱为饥奇,阴为阳之奇,脱为黏之奇,左为右之奇, 下为上之奇,反为正之奇,动为静之奇,足为手之奇,刺为钩 之奇,翻为钻之奇,逆为顺之奇,跟为进之奇,吊为沉之奇、 斜为正之奇、伸为缩之奇。孙子谓:“阴阳相变、奇正相生。” 敌人不识我之孰为正,孰为奇。是以我常实,对敌常虚;我常 致人,而不为人所致。是为占先手胜于无形之中。孙子谓奇正相生日:“非正兵无能致远,非奇兵无能 制胜。”正而无奇,守将也;奇而无正,斗将也;奇正皆得 者,国之辅也。所以正兵如人之身,抢位足下存身,打人定要 先上身;奇兵如人之手黏随借力而发,拍位有盾,硬打直进,目不及瞬闪电手;伏兵如人之足动则钩咬套插。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见敌之虚,急攻其危,得虚而用;见 敌之实,急避其锐,得实之变。把握虚实之窍,用之如神。

吴殳(音书)(1611-1695)

又名吴乔,字修龄,本江苏太仓人,著有“手臂录”。生 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享年85岁。年寿很高,“高才博学”,但一生没有任何功名仕 履可述,经常过着寄人篱下的清苦生活。他精于枪法,刀、 剑、第亦精,喜游练场实战印证武学。吴殳枪法亲炙于石家枪 名师石敬岩,私淑于峨嵋枪名师程真如。遍论天下枪法,以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达“无我” 身外求意、触感而发、无拳无意之境。凭触感而发的自然反应 “神化”之境,为枪之最上品。俗说:“年拳,月棒,久练 枪”。三枪三棍为形意拳两总。拳棍一体,拳枪一圈之变。枪 为长器械之首,刀为短器之雄,剑为短器械之冠。

(1)手臂录枪法圆机说:机者,弩机也。能将能量储备 待发,发而未发之为机也。伏而待用者,唯枪亦然。收者发 之,伏机也;发者收之,伏机也;进者退之,伏机也;退者进 之,伏机也;左者右之,伏机也;右者左之,伏机也;上者下 之,伏机也;下者上之,伏机也。“动中缩劲”合中欲开,开 中欲合,身手有常发之机,隐微之妙难见其神。行如槐虫,动 前跟后,衬后进前,随势而动,伸缩变化,乃在于圆,动中缩 劲,圆缩点胀。圆则上下左右无不防护,身前三尺,如有无形 圆牌护盾,又何虑人之伤我哉?出枪圆而旋转,可谓起横不见
横,所以胜也;收而走圆,有黏带钩挂之劲,有败枪施救之 能;出拳不空回,空回总不奇,大封大劈,本无伏机,诸用俱 失。此岂数月之工,血气之夫,所能领悟者哉?

(2)强者之道,皆以圆机为之本。以臀尾腰丹发力为源。 “伸缩开合就,旋转拧裹翻"。抽胯胀肋、外缩内撑为蓄,道 法自然,师法动物,有非人即人之能,身法快如鬼魅、出手如 闪电。明敏之士,于此深思而有得焉。“手臂录”说以练枪 者,“拉扎”变化阴阳两回头,直者近,圆者妙,下苦功而工 于一圈。熟而更熟,精而益精,其于分形之法,一览而全备 矣。可谓“万拳归一圆当家,一拳变万旋中发。观尽英雄取 胜理,圆缩点胀如爆炸”。

(3)枪法旋转圆迹图说述下:

圆则上下左右无不防护,身前三尺,如有圆盾旋转之牌, 何虑人之伤我哉?

上偃月形。乃用枪之上半也。

下偃月形。乃用枪之下半也。

左偃月形。乃用枪之左半也。

右偃月形。乃用枪之右半也。此织月形诸法轻用之巧者也。欲大则化,欲小则武也。枪法化拳为十字插掌阴阳回环手,拉扎、缠枪等皆作一圈 旋转变化之形。

(4)枪法圆机说:收发、进退、左右、上下互为“伏 机”。而一 “圆”兼而有之,此理不仅用于枪,所有拳法发展 到极致,都是追求一个“圆”,取其弧圆相连,轮径相依,循 环不已,相互为用之理。形意八卦太极拳,阴阳暗合一圈含。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