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术运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武术运动可以起到改善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时肌肉活动加强,能量分解增加,而机体能量的分解与合成是相对平衡的,所以能量的合成也必然增加,使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促使物质代谢旺盛,势必增强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表现在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肠道吸收功能增强,促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患胃肠功能紊乱者少,而且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率也较常人 明显少。
五、武术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作用
武术是一种全身性运动。经常练习,只要运动方法正确,运动量适当,对肌肉、骨骼、关节及韧带都起着正向作用,可以使肌肉力量增强,防止骨骼脱钙和骨质疏松;增强骨骼抗折、抗弯和抗压的能力,使骨骼结实强壮;还可以避免关节、韧带僵硬,使关节润滑,活动灵活,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增加。青少年经常坚持武术锻炼,有助于身高的增长,身体各围度和体重的均衡发展。 长期习武者,不仅身体强壮,关节活动自如,而且患骨质疏松症、 慢性腰腿痛、关节炎等病症明显低于同龄人。
拳术
拳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包括查拳、 华拳、洪拳等类型的长拳,以及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 臂拳、翻子拳、少林拳、地躺拳、象形拳等。
1.长拳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明显,并具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长拳包括查拳、华拳、洪拳、炮拳等。当前流行的自选拳,则是按着武术竞赛规则内容规定编排的拳术。长拳的动作结构比较复杂,身体各肌肉群和关节、肢体的活动幅度较大,有伸屈、回环、平衡、跳跃、翻腾和跌扑等技术动作。长拳较适合青少年练习。经常练习长拳,能够有效地提高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弹性,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平衡器官、内脏器官等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力,能够提高人体的全面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2.查拳、华拳
查拳、华拳等是一种具有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 歇五种步型,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有蹿 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或跌扑滚翻等动作的拳术。而且查拳、华拳等各拳种又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
3.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和圆活的拳术,包括陈式、杨 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五大主要流派。各式太极拳都独具特点和风格。一般来讲,陈式太极拳是刚快发劲,顺逆缠丝,柔和平稳;杨式太极拳是姿势舒展,中正一圆活,轻灵沉稳;吴式太极拳是紧凑灵活,端正严密,柔化细腻;武式太极拳身法严谨,开合明 显;孙式太极拳是架高步活,转换轻灵。太极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经常练习太极拳,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因此,太极拳较适合于一些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练习。
武术器械
器械是在拳术练习的基础上,以单手或双手持兵器的套路 练习形式的总称。武术器械包括长器械(如枪、棍等)短器械(如 刀、剑等)、双器械(如双刀、双剑、双钩等)和软器械(如九节鞭、 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
4.刀术
在中国武谚中有“刀如猛虎”的说法。是以缠头裹脑为主要动作,结合劈、砍、撩、扎、挂和舞花等刀法,以及手、眼、身、法、步等技术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单刀看配手”,是指单刀练习特别强调刀法与手法的密切配合与协调一致。刀术特点是勇猛 彪悍,快速有力,气势磅礴。
5.双刀
双刀是以劈、斩、撩、扫、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前后舞花以及步型、步法、跳跃旋转和翻腾等动作所组成的双器械套路练句。练习双刀要求两只手都具有掌握刀和运用刀法的技能。双刀的特点是左右抡劈、刀花飞舞,刀法与步法和身法紧密配合。武谚中有“单刀看配手、双刀看步走”之说法。
6.剑术
剑术是以点、崩、撩、挂、刺、劈、云、抹等剑法,结合步型步法、身法、平衡和剑指等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剑术在形制上有短穗和长穗之分,在持剑方法上有单手剑和双手剑之别。剑术练习特别强调不要忽视剑指与剑法的协调配合。剑术特点是动作轻灵矫健,姿势洒脱优美,身法灵活,剑法多变,富于韵律感。因此武谚中有“剑如飞凤”之说法。
7.双剑
双剑是以穿、云、撩、挂等剑法为主,结合步型、步法、身法和平衡等动作所组成的双器械套路练习。双剑又有短穗双剑和长穗双剑之分。双剑的特点是步随身动,剑随身舞,剑法、步法和身法合为一体,翻转穿插,奔放潇洒。
8.枪术
枪术是以拦、拿、扎为基本动作,结合劈、崩、穿、缠、点和舞花等枪法,以及步型、步法和跳跃等动作所组成的套路练习。枪术练习需要有极强的腕力和臂力,以及腰腹力量。枪术的特点是枪扎一条线,脚为根,腰为轴,力达枪尖。因此武谚中有“枪如 游龙”之说。
9.棍术
棍术是以抡、劈、戳、撩、扫和舞花等棍法,结合手法、步法跳跃和翻腾等动作技术所组成的套路练习。棍术特点是两端兼用,横打一片,快速有力,勇猛泼辣。武谚中有“棍打一片''的说 法。
10.三节棍
三节棍是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结合步法、身法、跳跃和旋转等动作技术所组成的软器械套路练习。三节棍的特点是能长能短,长短兼用,硬中有软。练习起来勇猛快速,刚劲有力。、
11.九节鞭
九节鞭是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结合手法、步法、腿法以及各种鞭花动作技术所组成的软器械套路练习。九节鞭的鞭花主要有手花、腕花、缠臂花、绕脖花、肩背花以及骗马等,九节鞭的特点是鞭随身走,鞭走顺劲,抡鞭成圆,缠绕变化,软中有硬,软如绳索缠绕,硬如铁棒飞转。
12.绳镖、流星锤
二者都是以绳索带动镖头和锤头,缠绕身体各部位而变化 出各种击、打、砸的动作技法的软器械套路练习。主要技法动作
有缠踢、拐线、缠脖、十字披红和胸前挂印等。绳镖和流星锤的特点是纵横缠绕,收放自如,变化巧妙。练习绳镖与流星锤都需要用巧劲,技巧性较强。武谚中有“巧打流星顺打鞭”的说法;
武术中的对练和集体演练
13.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编排的动作程序进行的假设性攻防练习。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4.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是六人以上的徒手或手持器械的集体演练形式。 练习时可以变换不同队形,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格斗和搏击运动
搏击运动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等。
15.散打
散打又称散手,古时称之为手搏、白打等,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式在台上进行,又称“打擂台”。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具有刺激性、观赏性和市场化运作的特点。
16.太极推手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采、捌、肘、靠 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17.短兵。
短兵是用刀、剑等短兵刀的攻防招法,它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身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武术运动。功法项目简单易学,便于并展,功力比赛直观明了,竞技性强,观赏性高。传统功法运动的内容丰富,是一个不同于套路和对抗的完整体系,按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内功(内养功)、外功(外壮功)、轻功(弹跳)、硬功(击打 和抗击打)等四种。
武术的概念演变和发展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它的内含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 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国术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 (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术,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
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挚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浏览3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