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在石羊关以东,颍水的上游。颍河水跃出石羊关后,奔腾 不息,一头跌进玉溪潭中。这里名“溪”,实际上是一河溪交错的水 网地带,河道最宽处百米以上,形成一个自然湖泊,湖水清洌,坦荡 平静,鱼群贯游。溪南有飞玉泉,是几处从平地喷出的自流泉, 腾涌上喷,高达1米以上,恰似串串珍珠。紧挨关峡一条崎岖 小道,可绕玉溪湖畔。湖中有一巨石,高9米有余,2/3没于湖 中,石上可以垂钓,传说是巢父、许由隐居钓鱼之处。笔者有 诗赞曰:“台前落日彩霞塞,台下垂钓情满怀。不知嵩阳景色秀,请到玉溪观水来。”颍水春耕,颍水田歌起画图
颍水是淮河的支流,发源少室山南麓。它是嵩山与南面的箕 山之间河谷地带,其间为四五华里的平滩地,滩地中有泉水数 处,滚滚涌流,好像串串珍珠,四季不涸。清澈泉水,汇成一道 道清清小溪,向东南潺潺流去。笔者曾多次到此考察,地形上, 南多梯田,北多旱地,每值春日,绿树繁花,山光岗景,水田如 镜。嵩山峰峰交映,景色绝美。每当春季,旭日东升,融融阳光 照射,山上山下,耕作繁忙,白云晓日,上下天光,恰似天然画 图。清人桑调元有《颍水》诗赞日:“一泓清可怜,春绕箕山 足。鳞鳞映白云,潇潇滋翠竹。暖戏泳偿沙,轻浮追属玉。如闻 洗耳人,溯流牵我犊。龙卧有青山,蝉蜕无黄屋。澄波流至今, 高士见不数。”
卢崖瀑布在太室山东南麓悬练峰与鸡鸣峰之间,位于登封市 城东北10公里处,因唐代隐士卢鸿一曾隐居于此而得名。这个 隐士卢鸿一,字浩然,原本苍阳(今北京)人,后隐于嵩山。唐玄 宗于开元初年召见他,特授谏议大夫,他坚辞,不愿为官,遂放 还山,赐隐居衣服和草堂一座。鸿一善籀、篆、隶、楷书,在草 堂讲学时,聚徒500余人,此崖便称“卢崖”。鸿一死后,玄宗 改“草堂”为“卢崖寺”。笔者曾考察卢崖,那坚硬的石英砂 岩,形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坠空而下,如舞绡飞练,霏微散 满一谷,形如水帘瀑布。夏秋季节,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峡窄 水急,水跌浪猛,滚滚滔滔,如饿虎扑羊,浪涛扑撞崖石,化作 粉末,成为点点水珠,其音聚响,声震山谷。水珠集流,形成水潭,潭上独出一黛色圆石,上刻明代袁宏道所写“墨浪石”三 字。袁宏道在《场屋后记》中说:“溪左右壁皆白石,而纹理甚 黑,酷似蜀两孙画,故是‘墨浪'。”有《卢崖瀑布》诗日:
“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 云几万重。”
在嵩山山水文学中,诗是最多的。李白、高适、岑参、白居 易、王维、苏东坡、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元好问等大诗人 借嵩山之景,抒发对祖国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他们以山水起 兴,对自然景物作了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王维,他描摹嵩山风光 尤其潇洒和纯美,以禅人诗,意境高雅。王维在《归嵩山作》中 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寄情山水,“流水”、“暮禽”都与诗人情投意合了。王维是诗 人,还擅长音乐,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他用自然而又精炼、 准确而又富于特性的语言,描绘出嵩山的秋景,表现出自己日渐 消沉的心情,着墨不多,其意深远。苏轼有言,“暂借好诗消永 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说出了山水诗人欣赏情趣的最高享受。 清人桑调元,官工部主事,为人清鲤绝俗,足迹遍五岳,他那赞 《颍水》诗道:“一泓清可怜,春绕箕山足。鳞鳞映白云,潇潇 滋翠竹。”诗人把水写得是何等可爱,“滋翠竹”,水之作用、 竹之美丽跃然纸上,真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在嵩山山水文学中,游记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不少文人留 下了赞颂嵩山山水的墨迹,有的堪为传世之作。宋人楼异,曾做 登封知县,在《少室三十六峰赋》中言:“余少闻洛邑之盛,在 唐、宋为东西都,而山川形胜之富,视他州为杰观。昔韩退之、 白乐天见于诗歌,形容胜概,有咏叹不足之意。后欧阳文忠与梅、谢诸贤,相继为僚友数游嵩少间,至今以为美谈。余幸以不 敏,得令嵩高,纵观诸景,未有过少室者。”瞧,这位县令对嵩 山的评价何等之高!明人袁宏道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游嵩 山,做游记多篇。他曾以白描手法写“卢崖瀑布”:“沿涧而 北,得山足,涧与山曲折,如月半弓。渐高得寺,寺尽而岩,卢 浩然旧居出。至今犹袭其姓。山至此之两分,如人张左右臂,当 胸腹处,削壁千仞,恨虚而却,如割大翌之半。水从三处出,初 犹黏壁,雾雪纷飞,忽然坠空,千丝直下,激石为屑,散布一 涧。时方下春日与烟相薄,而瀑溅之,风复生态,其间正视不一 色。”其“雾雪纷飞”、“千丝直下”、“激石为屑”,真乃比 喻恰切,诗情画意尽在笔中,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感!
三、景为美的升华,乃观赏文化的凝结
山与水的自然结合,加之人们主观审美心理的凝炼,形成造 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赏美景,得出不同 的物象结论,也总结出许多欣赏景观的原理和方法。
其一,要把握时间,选择适宜的观赏位置。嵩山的有些景 观,只有在特定的时间里才会出现。要观赏,应特别注意把握观 赏时间。此类有:
嵩门待月在法王寺。法王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 71年),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寺左右皆为峻岭,背倚嵩山, 好像人坐椅上。从寺内月台向东望去,太室山的峰峦高耸人云。 正当寺东,有双峰插天,中豁如门。待中秋佳日,蟾嫁朗朗自山 峰中升起,升至山峰之中,好像镜在台上,光耀山谷。历史上登封百姓于中秋佳节,多扶老携幼,在此待月。那时杯盏交错,瓜 果满桌,欢歌笑语,看明月升起,真是雅趣横生。笔者曾多次前 往,其待月盛况,至今如在眼前。明洪武年间,上党郑士原赏罢 此景,挥笔留诗赞曰:“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中秋。皓 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祇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 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
轩辕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轩辕关上,怪石嵯峨,山势雄 伟,石壁嶙峋似剑,中有道路曲折盘亘,为古都洛阳东南险关要 道。每当春夏之际,晨雾缭绕如玉带横腰,行人往来其中,有乘 云御风之概。从下边向上看,好似神仙腾空驾云一般。若从关口 北视关下,则见雾浪翻滚,如烟如缕,从你脚下飞人太空,眨眼 工夫,又变成万朵白云,千条鳞片装饰美丽苍穹。诗人刘胜《轩 辕关》诗曰:“陡仄轩辕道,翠屏列上巅。高峰常碍日,密树不 开天。风急摧残叶,洞深锁暮烟。早行凭眺望,霭霭白云连。”
少室山是一个半倾斜的山顶,倾向北,系由地层倾斜构成。 少室山阴,多有石板,其中,一块巨大的斜石板,正面向少林 寺,每逢夏季中午雨后初晴,映着日光,银光反照,游人站在少 林寺方丈室前面的月台上,举目南眺,可见绿色山峦之中,闪烁 出银光一片,恰如白雪一般,其景异常壮观。唐朝诗人李顽在送 友王宁途中,见“少室晴雪”,赋诗赞道:“少室众峰几峰别? 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斜临 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其二,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嵩山之山水形 态千变万化,其美丽之特点不尽相同,有的端庄,有的怪诞,有 的险峻,有的像物,有的像人……欣赏它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 修养和素质。如:
- 一苇渡江,一苇渡江达摩见
苇渡江在登封市西北10公里永泰寺的山坡上。站在少林寺 东的山岗上,向东边太室山望去,即可看到嵩山达摩一苇渡江的天 然图像。那太室山子晋、观香两峰之间的峡伏型山坡上,天然林、人 工林覆盖着两侧的坡面,惟独 中间峡状带底部,顽石满坡,草 少树稀,也正是这天然形成的 山坡,给人们绘成了一幅传说 中的“达摩一苇渡江图”。君不 见,达摩光头、浓眉、卷须,他微 微地颔首,身披袈裟,两脚踩在 -根芦苇之上,正向我们飘来! 此景天然活现,栩栩如生,见 者以为神灵石化,无不称奇。作 家闻山有诗赞日:“一苇西来驻 中州,九年枯坐对墙头。精魂人 石形影在,古代禅宗逐水流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