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古今中外,谁能不承认并学习、继 承、发展伟大的少林文化呢?
二室千峰秀,秋登第一峰,中原归杖底,长啸倚孤 松 ”此为清代诗人施润章游嵩山之后,于嵩顶书壁之作。
在地球上,山与水总是相伴而生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山与水构成天然的景观。嵩山的自然山水、美景对少林的 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山为“骨脊”,乃宗教文化活动的胜地
地球的活动,使地层发生裂变,形成嵩山;嵩山的层层山 脉,个个山脊,条条山系,产生出山原、山谷、山坡、山口, 造成奇峰、异洞、怪石、幽峡,进而产生宗教文化。“山无寺 不名”,山使宗教产生,宗教使山扬名,自然山景与宗教的发 展相辅相成。
不是吗?嵩山雄伟、奇特、险峻,诗人归纳出五大美景:
峻极峰为中岳嵩山主峰,巍然耸立于层峦叠嶂之巅,凌空 飞卧于连天摩云之际,古人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说。
未上峻极峰,“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攀上峻极峰,犹 如登尽天梯,大有心旷神怡之感。看眼前,峰峦连绵,雾海茫 茫;听耳边,虫鸣鸟唱,松涛阵阵。如若举目远眺,无限风光 尽收眼底:北连黄河如带,南横箕山似卧,西接洛阳名都,东 近开封名城。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今人登嵩山亦有同 感。宋范仲淹登嵩顶远眺赋诗曰:“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 马。洪崖与浮邱,衿袂安足把。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三皇天梯,在少林寺西3公里,站在梯子沟口,举目远 眺,少室山北麓以形象命名的钟、印、剑、鼓、旗五峰由东向 西一字排列;向下看,少室山北麓五龙潭的瀑布湍急而下,溪 水潺潺而流。这里春、夏、秋、冬皆胜景。那春天的满山野 花,夏天的遮天绿树,秋日的野果红叶,冬天的银装素裹,永 留游人心间,难怪人们把“天皇、地皇、人皇”三者之美加在 一起,称此地为“三皇”。再往上走,即“云中天梯”,立陡 的数百级青石台阶,直插云霄,不是意志坚强的人,是难以上 去的,真如古人有诗所说:“名山都不见真形,万仞盘盘入沓 冥。安得云间骑白鹤,下看三十六峰青。”
石笋闹林位于太室山积翠峰下,会善寺后,那里翠柏随沟 坡遍植,高低上下成林,林中犹有众多石笋,其形多异,有的 像猛虎长啸,有的像雄狮初醒,有的像巨龙盘卧,有的像乌龟 晒顶,有的像老翁点头,有的像玉女拍手,有的像凤凰展翅, 有的像金鸡报晓,其姿态形象不一,犹如群雄聚会,于林间喧 闹,其神其态,栩栩如生。徜徉石笋之间,犹如进入仙境,使人心胸为之一阔。唐代诗人骆宾王有诗曰:“层岩远接天,绝岭 上楼烟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太室山三皇口东南深涧,三面环高崖,一面临险壑,径小林 幽,蜿蜓曲折。紧靠西崖有一高大的天然石洞,穿过石洞,崖半 腰有独木小桥。小桥迎面耸立高崖,崖下再现一洞,洞中有金妆 神像,人称“嵩阳洞”。洞的东侧有云崖,立陡如削,常有云雾 缭绕;洞的南边有深谷,茂林修竹,竹摇满谷作响。传说伯夷、 叔齐因互让君位,先后逃到这里,在此修仙,以后又逃到首阳 山。后人在他们来此修仙之地,建庙祭祀,俗称“二仙洞”。晋 代熊皎《游嵩山》诗道:“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 深逢野草皆疑药,静见樵夫恐是仙。翠木人云空自老,古碑横水 莫知年可怜幽境堪长往,一任人间岁月迁。”
箕阴避暑在箕山。箕山是太室山之南边的小山,由于形状像 一个簸箕,所以称作箕山。箕山背阳坡上,树木茂密,林阴蔽 日,更有龙潭处,山涧深长,两崖石壁如削,绿叶黄花,遮崖盖 顶,壁题“潜龙潭”、“箕阴避暑处”、“幽谷”等。岸下石平 如砥,台阶之下,流水潺潺,汇水积潭,泛出层层涟漪据《庄 子》记载,这里有尧禅让许由、巢父洗耳的故事:尧让天下于箕 山有名的隐士许由,说:“你像日月一样,光明普照,我像夜行 的火炬,光照不远,日月已经出来,火炬还不熄灭,有什么用处 呢?你像时雨一样,滋润万物,我像灌溉农田一样,作用不大, 时雨已经下降了,我还灌溉,真是劳而无功如果立你为天子,天下一定大治,我还占据这个位置作什么呢?”这个隐土许由却 说:“你治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此时,我怎能去代替你 呢?我为了名吗?名是什么?是实的表面现象。我为了实吗?不是, 我像一只小鸟,小鸟在深林里做巢,不过要一根树枝;我像一只 小鼠,小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喝饱一肚子,所求有限,我不想要 天下。”
更使人惊奇的是这个许由听了尧的一番让天下的话以后,觉 得把他的耳朵也弄脏了,于是赶快跑到颍河边去洗耳朵。真巧, 他的好友著名的隐土巢父牵着一头牛正在河边饮水,巢父问许由 为什么洗耳,许由讲了原因,巢父变了脸色,认为许由洗耳的水 也要受到污染,就把牛牵到‘上游去了。许由隐于箕山,什么东西 都不要,只有一个饮水用的葫芦瓢,挂在树枝上,由于风吹瓢 响,他亦嫌烦,就把瓢也扔了。人们赞赏许由淡泊人生、不计名 利的精神,在颍河边,有一处叫“洗耳泉”;在箕山,一处名叫 “弃瓢崖”。箕山是历史名人隐居之地,风景好,游人多到此消 夏避暑。明登封知县有《箕阴避暑》诗赞日:“独爱云林境界 幽,绿荫蔽日翠光浮。弃瓢崖畔排烦热,洗耳溪边枕细流。每有 凉风来树底,更无尘事到心头。许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 秋。”
嵩山曾建有72寺庙。据史籍记载,夏禹的父亲鳏封于“崇 山”,夏禹之都就在阳城;汉武帝登嵩山,祭太室祠,听有“山 呼万岁”之声;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太室山积翠峰下建有离宫,后 来在隋朝文帝开皇年间改为佛寺,赐名会善寺,这里是唐朝著名 僧人、科学家一行出家的地方。武则天曾陪唐高宗李治数次巡幸 嵩山,武则天称皇帝后,便到嵩山进行封禅大典。这里建有中国 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寺,有天下闻名的“少林拳法”,有道教在 嵩山地区最早的基地中岳庙,有宋代理学大学“嵩阳书院” 世人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决不是偶然和巧合。
二、水为“血液”,乃山水文学产生的源泉
有山必然有水,水的存在,造成嵩山溪流、奇泉、飞瀑, 为山水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背景,产生出不朽的诗 词、游记,进而大大推动了人们对山水景观的鉴赏水平,使自 然美景更加扬名不是吗?嵩山的水幽深、秀丽、敞旷,诗人总结出四景:
石淙河又名平乐涧,它是颍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嵩山东麓 的九龙潭,经卢店、西刘碑人颍水。这条小河在告成镇以东五里汇 聚成潭。两岩山岭夹峙,涧口丈余,数步豁然开阔,两崖石壁高耸, 险峻如削,怪石辉峋,有如老翁颔首,有如童子击掌,有如苍鹰展 翅,有如卧牛回首,高低大小有别,姿态形状各异。石涧流水淙淙, 故名“石淙河二笔者曾几次考察这里,其面积约3000平方米,河 南岸的巨石中间,有一形如车厢的大潭,潭中有一大石独出水面, 高约5米,宽有丈余,石顶平整如案,古人称之为“水漂石”,取水 中漂浮之意石上可坐10余人,登上石顶,红日映染河水,微风徐 徐扑面,使人有站立画中之感。此石又称“乐台”,大周久视元年 (公元700年)五月,武则天游览中岳,曾在此台上大宴群臣,称作 “石淙会饮”。在“乐台”北边临水的岩壁上,刻有武则天与群臣游 石淙诗,人称“摩崖碑”。此碑甚为珍贵,高3.65米,宽2.4米,碑 上沿凿眼一排,共11个,原为寄杆搭檐,以避风雨。碑诗分为三 排,隔崖可见其字。南崖有张易之序,后人厌恶铲去,现仅存“奉宸 令”三字,诗及后序均为奉宸大夫汾阴县开国男薛曜手书。河北崖上,有天然石 洞-窟,阴润 凉爽,洞内有 块长方形的 石板,传说武 则天游石淙 时,曾睡于此 板,所以又称 “娘娘炕”。唐 时建有武后 三阳宫,楼阁 亭台,宫外御苑,其盛景可 想那武则天 留有〈夏日游石淙》诗曰:“三山十洞光玄录,玉崎金峦镇紫徽。均 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 衣。且驻欢筵赏仁智,璃鞍薄晚杂尘飞。”
浏览3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