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林禅医与中医关系
少林禅医与中国传统医学非常相近,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总体来讲, 少林禅医是在印度医学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的基础上,经过1500多年实践 融合后形成,以禅定为基本方法,运用气化、导引、点摩、针灸、方药等手 段进行治疗调养,以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提升生命力为目的的 医学流派。
禅医与中医在生理上都以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阴阳学说 及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在病因上一致认为,是气候(外因)、饮食起居 (不内外因)和精神情绪(内因)三方面的不正常影响。每个人都会受气候 变化(春、夏、秋、冬)的影响,然而人体遇到外邪是否生病却与其身体的 机能和抵抗力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饮食起居、精神情绪及机能锻炼均能 影响人的抵抗力。
少林医学广泛地吸取了中医理论,在结合佛与武的发展环境中,也具有 了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少林医学强调“治心”,“祛除心魔,洗心性”。 人的疾病都是与“心魔”有关,所谓“病由心生”,“心魔”主要是人的贪、 嗔、痴欲,它导致心肝脾肺肾及气血等的伤害和功能衰退。例如,愤怒会伤 肝,过分思虑会伤脾胃,所以禅医治病首先“治心”。把心魔驱除,将心神 安定下来,从而解决人的心理及身体问题,这一观念有别于一般中医治病的 方法。此外,禅医强调调整饮食,因为“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 食有关,所以禅医提倡药疗不如食疗,以清淡素食、减少摄入肥甘厚腻的食 物来改善身心健康。再者,禅医强调“不通则病”,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清窍 (鼻、口、耳、眼、皮肤汗毛孔)、浊窍(尿道、粪门)不通,气血不通而 致,所以,禅医以不同方法使身体的窍门及气血畅通。
在疾病诊断上,禅医与中医诊断方法一样,采用望、闻、问、切之法。 望诊即用眼睛观察患者的身、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的 性质和部位。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咳 嗽、肠鸣等;嗅患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 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一是医生运用手指对患者体表进行触、 摸、按压;二是诊脉,从而获得诊断资料。少林禅医更为重视听和嗅,听主 要是听患者说话之嗓音底气、呼吸喘气之轻重,而推知其脏腑之气;嗅主要 是指在一定距离内嗅患者之体气的清浊,知患者脾胃之气,通过察气机而知 病理,诊断患者病证之所在。有些病证,单凭望、闻、问、切之一即可做出 诊断,有些亦需“四诊合参”做出诊断。总之,每个人的身体特点、居住环 境、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病因病证也各有特点,必须因人、因病、因时、 因地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人是躯体和精神的统 一,躯体康健则神清气爽,反之,精神郁闷必致躯体成病。
少林医学中尤以少林伤科内容最为丰富,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大。少林 伤科发展的历史并不很长,从异远真人写出少林伤科的第一部代表作《跌 损妙方》至今,前后400余年,其中主要经历了早期的异远真人先导阶段, 中期的少林寺伤科学派兴盛阶段,以及后期的散在发展阶段,这三个时期都 有其各自发展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面充实丰富了伤科学术体系的实 践和理论。
早期是指明朝中期正德、嘉靖年间( 1506-1565 ),异远真人总结了 唐、宋、元时期一些道人、僧人或者被称为“异人(指僧人、道人以外的出 家人)”、“下甲人(既是技击家,又是伤科医生的一种行业之人)”的治伤良 方,将那些秘传的接骨治伤经验于《跌损妙方》中公之于世,标志着少林伤 科的正式形成。异远真人创立的少林伤科的突出特点:第一是创造性地提出 了 “血头行走穴道”说,首先将子午流注的思想应用于伤科学,同时阐述气 -血流注源头的时辰方位,间接强调了针灸经络系统,尤其是任督二脉,对伤 科子午流注学术思想的影响。第二是在治法中有“穴位论治”,记载出长期 经验摸索而得的全身57个伤科穴道,并根据穴道不同载方102首。穴道论 治与针灸穴位有着比较相近的治疗思维,它不但使伤科治疗趋向标准化,同 时也开始对局部受伤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有所认识,为后来的引经药用于伤科 做了准备。第三是异远真人对跌打损伤都主张用行气活血散瘀法治疗,他在 《跌损妙方-治法总论》中说:“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 月后才医,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所以书中药方多为辛、微温、 辛平或甘凉等行气活血之药,如丹皮、柴胡、乳香、没药之类,正像孙应科 在《跌损妙方》序中所说:“性皆平和,无迅厉之品。”所有这些,都是后来 的少林寺派按穴治伤、平和用药之准绳。
明末至清中晚期是少林伤科发展兴盛阶段,一些拳术技击家继承异远真 人的按穴治伤、依穴位而加减用药的治疗方法而自成伤科派系,这些人既是 技击家,又是僧医或跌打正骨医生。因为少林伤科流派独具特色,著述颇 丰,故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其中,由于首先是明末清初的《陈氏秘传》载 录了少林寺僧以异远真人方治伤的经验,而后江考卿、赵廷海等人的著作均 尊其说,人们称之为“少林寺派”。少林寺派宗于异远真人,也重视时辰血 头流注、穴位论治和行气活血散瘀方药的运用。
一是以十二时辰配属十二脏腑经络。与异远真人“血头行走穴道”不 同,少林寺派完整地接受了中医针灸经络理论,对气血在十二经络脏腑中的 情况做了更深的研究,如胡廷光的《伤科汇纂》辑录其祖传《陈氏秘传》中 的“点穴秘要”经穴歌,不仅指出各经络气血分配的多少,并指明十二时辰 气血所流注的十二条不同经络。赵廷海也在《救伤秘旨》“十二时气血流注 歌”中提到时辰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二是提出“致命大穴论”。在穴位论治的基础上,少林寺派不仅进一步 对针灸各穴位加以掌握,而且清道光二十年(1840 )江考卿在《江氏伤科 方书》中,将原异远真人的57个伤科穴道增至108个,其中分致命大穴36 个,不致命小穴72个,又在36大穴中给出十二时所主穴位。后来赵廷海 又在《救伤秘旨》中载有36大穴图说和救治方药,使“致命大穴”论更加 完善。
三是方药学上有所进步。少林医学在异远真人按穴治伤、平和用药的基 础上,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薛己派学术的影响,如赵廷海《救伤秘旨》中辑 有《王瑞伯损伤用药论》,内附有气血辨证用药13首,强调治伤要根据机体 气血情况,分别采取补气、养血、活血等不同治疗方法。另一方面,这一时 期对36个致命大穴的损伤广泛使用了引经药,可见在药物学发展方面,少 林寺派进一步丰富了伤科的内容。
到了晚清及以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少林寺门徒流散各地,再加上 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和赵廷海《救伤秘旨》的问世,使少林禅医伤科逐 渐流传于江湖跌打正骨医生手中。但是,正如《救伤秘旨》序中所说,“跌 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它们在被交换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有失 完整或互相混乱。另一方面,这些跌打正骨医生经过实践,对子午流注在伤 科的应用也有所再认识,不少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走穴歌” “流注歌”,时辰 流注的穴道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少林伤科的小流派,如福建的 太姥山僧人流派等。从民间流传的《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 军阵伤科秘传》及台港有关方面的资料来看,后期少林伤科没有很显著的发 展,其理、法、方、药与少林寺派一脉相承,大同小异。不过值得一提的 是,这些小流派多能将引经药与时辰脏腑联系起来,如太姥山僧人和台湾中 医伤科流派等。一些小流派还有所创新,如林如高(1888—1986 )成功地 运用八卦理论于伤科之中,并对《跌损妙方》的“致命大穴”进行了精选, 而且将引经药更灵活地与脏腑气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反映了各地的 实践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和提高。
浏览2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