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功夫的流传
严格的教规
武当功夫一开始创建的时候只是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手法,并 没有想要传播于天下,当时只有上武当山的遁士方可习练,绝少 传于世俗之人。而且学些武当拳技非常难,需要精于气功修行, 要懂得人体经络穴道,只有内功修为深厚方可研习武当的技法, 这类习武的人非常少。要想在武当习武,还要遵守严格的教规。武当武术门派的传 人一代一代要遵循开派祖师的训诫。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 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 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也罢了, 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 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 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 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 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 历来择徒非常严格,也非常秘密。
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根据流传的 情况来看,从“三戒”到“十戒”、“一百八十戒”都有,有的 甚至多达1200多条戒律。不具备戒律要求的,当然是不能传其 依钵的。不仅如此,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 出山。
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戒律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 如北派太极拳,自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传有“四不 传”、“五不传”、“六不传”和“十不传”之说。“四不传”为: 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经都卖弄 者不传。“五不传”是在“四不传”上又加进“骨柔质钝者不传”。 而“六不传”以后,多在“五不传”之上又加进“不忠不孝者不 传”、“不仁不义者不传”等。
数百年来,武当派武术既神秘,又受道教“宁可失传,不可 误传”和“道不乱讲,技不乱传”的原则的约束,流传很少,内 家拳传承中途还差点失传。如果不是物源夏氏一支法脉,内家拳 几乎要陷入不复之境,所以历史上对它的记载也就相对比较少。 这才为金庸、古龙等人提供了武林素材,一批批武林大侠才在他 们的手下幻化成武林高人。
丹派剑法的流传
武当功夫中,记载较为详细的是武当剑法的流传情况。武当 剑是我国主要传统剑法之一,属于内家拳系。道教的武术,推理而论,一般是拳术在先,剑术在后。不过, 这是把道教的前身拉到四五千年前的雏形、萌芽时说的。按照秦 汉以来的实际情况,道教中又是剑术先于拳术,或者更为精确地 说,剑术的成熟早于拳术的成熟。例如我们看唐以前的道教人物, 大多有剑佩带于身,死后的记载常常会这么说“某某冠剑藏于何 处”云云,但几乎没有记载某道士拳术功夫如何。又如在中国历 史上,武当拳非常有名,然而在传统上,人们又认为武当道教的 剑术比武当拳历史更为悠久,名声也同样响亮。所以,习惯上也 有“少林拳,武当剑”之说。
东汉时隐居在邓州隆中(今湖北襄阳境内)的诸葛亮,也曾 到武当山拜北极教主学道数年。这期间,北极教主教给了诸葛亮 很多修炼功夫,其中道法就有剑术一门。虽然在后世文人写的《三国演义》和有关戏曲中,把诸葛亮“祭东风” 一事做了很大的艺 术夸张,但他仗剑披发在“祭东风”中所作的道场法事,那是符 合历史真实的。即是说,他那祭东风是假戏真做,但作为一个兵家, 当时怀着治世之心到武当山学道,剑法当然也是学得很精到的。
历史上,在冷兵器逐渐增多的时候,剑术好像成了道家的专 利。所谓专利,不是说只有道家才有剑术,而是说高超剑术肯定 来自道家。近年逐渐发现,仅从武当山道教传入民间的剑术,已 知的就有武当丹派剑、武当剑、武当太乙玄门剑、武当太乙神剑、 武当十三剑、武当奇巧剑、武当九宫八卦飞龙剑、武当张三丰太 极剑、八卦太极剑、九子寻母剑、武当绝命剑、玄武剑、武当八 仙剑、武当纯阳剑、白虹剑多种。
多年来,武当剑早已享誉武坛,不断发展,有人也称为武当 十三剑、珍珠滚盘剑、纯阳剑、武当剑中丹派剑法最有名。关于 这派剑法的流传情况一开始鲜为人知,直到第九代传人宋唯一在 《武当剑谱》中详为记载后才多为世人所知。他是武当第九代传人, 也是武当剑术传世以来第一位著谱人。
宋唯一写的书叫《武当剑术》,是民国时候的书,1922年出版。 这也是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著述。这本书中说张三丰是宋朝 人,武当剑术之所以能名扬天下是因为:“赵宋时,徽宗诏征之, 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师以剑飞之,群盗尽歼,故以剑术 名于世也。至元顺帝时,祖师在武当山收弟子八名。嘉靖时,游
四名山,续传张松溪一名,前后共九人,成为三乘九派。松溪列 下乘第九丹字派。”宋唯一的这段论说被后来很多研究武当剑术 的人引用,但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张三丰到底生于哪个朝 代一直有争议。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宋唯一说的了解一下武当 剑法。“丹派剑法”是武当派的镇教之宝。那么什么是“丹字派”呢?丹字的本义,原指丹砂,俗称朱砂。因古代道家用炉火烧炼 药物时多采用朱砂,炼成之物称为“金丹”、“仙丹”,以后就 泛指各种精制的药体,如丸散丹膏、灵丹妙药等。再说炼丹。它 有外丹与内丹之分。古代道家用鼎炉烧炼药石成丹者称外丹;而修炼精气神,在人体内结丹者称为内丹,也称金丹。修炼内丹所 在的丹田,是人体经络的重要穴位,是真气(元气)聚结以及结 丹存丹之处。因而古人说:“丹者,一东之所结也。”它通过炼 精化气、炼气化神、神气相合等过程而结成内丹,能养生长寿, 返老还童,甚至说能得道成仙。
道家内丹术的渊源,可追溯至秦汉之际,至隋唐时期日益兴 盛起来,到了宋金以后,发展成两大派,即以张紫阳为代表的南 宗及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北宗。南宗修炼主“先命后性”,北宗修 炼主“先性后命”,丹法日趋完整细密。
武当派始祖张三丰,虽出身北宗传人,而丹法却承接南宗, 融会贯通,独具特色,主张性命双修,三教同流。所著《张三丰 全集》是道家内丹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武当丹派武功行功走 架的指南。然后来说“丹”字之成派。当初,始祖创武当剑时曾以九字 为序,立武当剑九字九派。九字者,乃“字、柱、极、符、鉴、 七、釜、筹、丹”九字是也。并将九派分为三乘,前三字为上乘, 乃偃月神术。中三字为中乘,乃匕首飞术。后三字为下乘,乃长 剑舞术。将三乘之精要“神、飞、舞”三字贯于九派九字当中。 即一生三,三生九之义也。
始祖为何将丹字丹派列在九字之最后,宋唯一在《武当剑谱》 中作了解释,他逐字说明字的字义及意境,在谈到后三个字时说:“釜者,变化万物之器也,釜中不可无物,故又以八筹次之。筹 者,物之聚也。凡物皆可为药,药有治症之能,故又以九丹名之。 九者,究也,尽也,物为至丹,功力极矣。夫丹之功能活人,又 并有飞升之效,以明万物之生化不尽也,故以‘丹‘字终焉。”
可见,“丹”字的成派是由武当剑九字九派的排列开始形成的。 武当丹派武功就是以道家内丹功为内功根基的,以剑术之九字九 派为序列的,以武当剑为代表的武功门派。简而言之,武当丹派, 是道家内丹功用于武功的一个门派。
根据宋唯一介绍的“武当丹派剑术系谱序”,祖师传剑于张 松溪为丹派内家剑术第一代。
张松溪,河南省登封县人,明嘉靖年间最著名的技击家。偶 游于四明山,见一道人行水上,趋过分水岭,异之。近前为礼, 约坐于石,见其人飘然若仙,谈诸理,有叩则鸣;研究武术,闻 求与交手,慷慨不吝。于是各踮地步,方一举手,道士不见,似 觉有物附脑后,左右闪摆不能脱卸。许时,觉是道士,随想用手 挥去,无奈屡捣不著,使用玉环飞脚踢去,反被道士托住脚跟, 将其掀翻伏地。道士上前谢曰:“承让承让,君其勿怪。”张君 知道,此非凡人,因拜为师。叩问道号,道士曰:“吾非他,乃 世传之三丰也。”遂留张君于四明山,在彼学剑。后25年入嵩山, 传九转还原之功。道号称丹崖子。其后开传,名为武当下乘丹字 第九派,四明内家之剑术也。
张松溪对内家拳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自创了松 溪派。他被认为是自张三丰后将内家拳发扬光大的武人。他得到 了张三丰的真传,非常擅长技击,精通内家拳法。据说有少林僧 70人向他挑战,他心平气和,指然不动。一个少林僧人向他进攻, 他微微侧身,借力将这位僧人弹远,足见其内力之深厚。张松溪 创立了独立的门派后,武当派从此声名大震,变得人才济济,产 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 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 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等人。
第二代赵太斌,泰安县人,武技无人能敌。明朝万历九年, 在泰安设立了擂台,三个月都没有遇到敌手。张松溪听说后就登 台和他交手。赵太斌被点一指,胸部就如撕心裂肺般疼痛。张松 溪就没再打下去,赵太斌忍着剧痛跟随张松溪一直到郊外,并拜 他为师。张松溪用手点了下尾闾穴,心痛才好点,并且告诉赵太斌:“此是武当三丰祖师之传,鄙人何敢为师,君欲学之,后以师兄 呼之可也。”于是,把剑术传授给了赵太斌,这时赵君已经30岁, 入泰山练剑很多年,号丹云山樵。
浏览4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