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功夫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原始时代,工具简陋,人 们的生存经常受到凶猛野兽的严重威胁,先民们只好借助集体的 力量,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组合成一个原始的.群体,共同抵御自然 灾害和猛兽袭击。严酷的生存条件迫使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体力 和开发自己的智慧,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展徒手的攻防格斗技 能,如本能的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扑等动作,这可以说 是原始萌芽中的武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将这些本能动作变为有意识的 动作,这就是武术的雏形。而武术中的器械也是从这个时候产生 的。根据汉代应邵《风俗通》记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观察到 树枝弹死乌鸦的情况后受到启发,因而才用树枝做成弓,用动物 的筋或麻做成弦。有了弓之后,才创造了箭。箭的创造又来源于手掷的矛(一头尖的竹竿),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把弓和矛结合起 来创造出了弓箭。“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长子肖统编的《文选》, 其中有一句是“偃闭武术,阅扬文令”,意思就是停止武治,发 扬文治,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并且在清末民 初的时候广泛应用于民间,直到1926年才正式更名为“中国武 术”。时值中国深陷战争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国内一度 兴起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也被举称为“国术”。当今在中 国台湾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中仍沿用国术这一名词, 以示与西洋武术的区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民 族体育项目明确规定称为“武术”。
“武术”二字,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袭用了《左传》 中的说法,把“武”解释为止戈,意思就是以武术制止对方的武力, 这是人们从伦理意义上的诠释;“术”,《说文解字》解释为“邑 中之道也”,段玉裁的注中引申为“技艺”,技艺即方法、技术 之谓,犹如道路通达目的的手段。
武术虽然最早见于南朝,但随着朝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名 称:夏、商、周时代称拳勇、手搏、相高、角力或斗勇。春秋、战国时代称技击、相搏或手战。秦、汉、三国时代称武艺、角抵、角斗、角力、手搏、卞(弁)或手格。两晋、南北朝时期称武术、武艺、讲式、相、相权、相扑、 角抵或拳法。隋、唐、五代十国时代称武艺、拳捷、试扑、手搏、角抵戏、 相搏或相扑。宋、元朝时代称武艺、武事、角力、角抵、武技、相搏、手搏、 相扑、打套子或摔跤。明、清朝时代称武艺、相搏、白打、使拳、使艺、拳法、把式、 对力、对拳、武术或国术。近代称武术、国术、国技、把式或功夫。当代称武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仍称国术。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武术初步兴盛的阶段。这个时期是中国先 秦史上社会经济大发展与繁荣的时代,由于铁器制品的出现、生 产工具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形式。 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繁荣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列国混战、诸侯争霸的时代, 军事斗争极为激烈,战争极为频繁。当时,各诸侯国为了求生存, 纷纷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加强军事训练,选拔武术人才。如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行寓兵于民,作内政而寓军令,把全国老百 姓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进行习武操练,同时又在民间层层选拔武 艺人才。楚国的楚庄王实行了 “以猎求士”,通过狩猎来选拔武 术人才。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导引术,但还没有史料证明导引术是 否跟武术相结合。历经很多朝代后,才逐渐和一些拳术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了所谓的“内家拳术”。这个时代武术中使用的器械已 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时使用的器械有剑、刀、戈、矛、戟、殳、 弓、矢、弩等。
到了秦、汉时代,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武术迎来了诸 多机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特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和三国鼎立,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由于牛耕和 铁制农具的推广,水利灌溉地区的扩大,南方的开发与利用,人 口数量的增长等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个阶段不仅有了练武术的器械,更出现了武术的套路技术。 武术套路技术与对抗性攻防格斗技术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 套路技术吸取了大量攻防格斗的内容,并通过套路形式保存下来。 同样,套路运动也为对抗性攻防格斗技术提供了身体条件及较为 熟练的攻防“散招”(套路中的动作拆开来单个活用称为“散招 而攻防技术又不断补充到套路中去。因此,当时练武的人们既练 套路技术,又练实打技术。当时最流行的套路有“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还有象形的“木猴舞”、“狗斗舞”等。“舞”当时就是指套路,剑舞就是舞剑,如项庄拔剑起舞, 后来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刀 舞就是舞刀,《吴韦•凌统传》也记载过,“酒酣,统乃以刀舞”。 这类习舞都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秦朝时候还出现了对练套路,而且最早盛行于“三辅”。“三 辅”是地名,就是当今的陕西关中一带和西汉京城长安附近地区。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 往厌之,术即不行,逐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称用以为戏。”这就 是汉代有名的角抵戏之一,名谓“东海黄公”。在戏中有人持刀—— 扮虎对打,实际上是“空手对刀”,两人按预定的动作次序进行, 最后空手者即虎胜持刀者。这种对打形式,虽属于戏剧表演,但 说明当时已经有对练拳路了。
由于受秦朝的影响,到了汉朝,武术套路无论在内容上和形 式上都发展较快,有单练,也有多形式的对练。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北方 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晋从洛阳迁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王朝。此时南方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由于民 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武术也相应地得到了交流,南北不同 特点的武术也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但是由于南朝和北朝的分裂形成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在这样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儒、道、佛教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阶层迷恋奢侈的贵族生活, 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从而使武术从汉代的兴盛状况转为日益衰落。
隋、唐、五代曾一度出现了禁武与练武、武举制的出现、苦 练武艺等。隋文帝曾下诏“戎旅军器,皆宜停罢……武力之子, 供可学文,人向甲仗,悉皆除毁”。公元595年,又下诏收缴天 下兵器,并禁止私造。隋文帝也不提倡民间练武,唯恐民间有兵 器对他的统治不利,因此,曾三番五次下诏禁武。然而中国有句 古语“山高皇帝远”,在边远地区练武之风仍风行于世。
唐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初唐(公元618年)到天宝十四年(公 元755年)这130多年中,是中国非常强盛的时代。这个时候, 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充沛,对外贸易发达,文化 交流不断,这些都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特别是 器械的改变,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以及集体表演项目的出现, 对以后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大有影响。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影响深远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始于隋、 唐、宋三朝,延续至明朝、清朝,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 成立时才被废除。从唐中叶起,武举与文场开始同时进行,这是 唐代科举制度的重大发展与改革,此时武举考试制度产生,用考 试的方法来选拔武勇人才,中第者为武举人。
唐代已有气功、硬功、轻功面世。如《角力记》记载:“会昌中,左军壮士管万敌富有膂力,扛鼎挟耨,众相推服。一日,与侪辈 会于东平酒肆,忽有麻衣掌盖,直入其座便食,旁若无人。万敌 扼腕瞋目,略非所惮,同席推挽,竟不微动,而观者渐多。乃日:'某与管供奉较弱力以定后先。请供奉拳某三拳后,乞搭供奉一 搭。遂袒膊抱楼柱而立。万敌怒其轻己,欲令殒于拳下,尽力奋 以三拳,如扣木石焉。观者咸惊,楼震,其人略不微动,既而笑曰:'到某搭供奉矣。于是奋臂而起,掌大如箕,可丈余。蜕屹而下, 前后有力之辈,方甚恐栗非常人,众拥万敌谢而去,俄失所在。 万敌寝疾月余,力遂稍减。”上述是一个强中还有强中手的故事, 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而古代也确有硬功、轻功。又据唐朝小说《耳目记》载:“唐柴驸马绍之弟,有材力, 轻越迅捷,踊身以上,挺然若飞,十余步乃止。尝著吉莫靴走上 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扳引。又以足指椽梯殿柱至檐头,捻椽覆上, 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文武圣睿皇帝奇之曰:’此人不可以处 京邑。’出为外官,时人号为‘壁飞'。”这种壁飞的轻功和李 笙在《太自阴经• 士篇》所说的“喻越城堡,出入庐舍而无形迹 者……名曰矫捷之士”相印证,说明飞檐走壁的轻功确实存在。
浏览2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