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 林、武当、峨眉三大流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 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三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 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这些武术流派都与中医药 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少林、武当、峨眉等一些医学派别。我们 在此姑且统称这些医学派别为“武术医学”。下面就依据几个主要武术流派, 来讨论其与中医药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笋少林流派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健身、御敌、竞技的人体形 态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 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的一 种境界。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 “弃恶” “功德丛林” “思维修” “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 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气少林武功是中国武 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的武术流派之一。
少林寺不但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少林医学(又称为禅医)的发源 地。少林医学,从大的范围来说,它属于中医学的范畴,但少林医学在少林 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代少林僧人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形成了以养生、治病为 核心,并以独具风格的推拿、通窍、素疗、坐禅等医疗方法为治疗手段的 一个医学流派。少林医学是具有特色的少林文化,与禅宗、武术并称为少林
一、少林禅医的产生发展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在其发展过程中,僧人 长期参禅打坐,修身养性。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寺僧周身血液循环,造 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不仅影响了身体,还难以对付山林中的猛兽威胁和 盗贼侵犯。于是,僧人们在学禅的同时开始习武,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 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和总结用药经验,逐步创制了许多验 方秘方。寺僧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 又逐步推演出了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点穴疗法。少林医学由外科而内科, 由治疗跌打损伤而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药文化。元代著名 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曾写过《少林药局记》加以记载。据《少林武僧 志》记载,僧稠禅师曾经取嵩县人参熬汤为跋陀(359-429,后秦时来华 的印度僧人)补养身体。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铁针为一昏迷病人疗 伤。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后在钵盂峰上养伤,寺僧们采来草药为他治疗。 至达摩祖师,历代高僧在精修禅法的同时,并兼通佛教“五明”,而“医方 明”最受珍视,代代相传。
历史上,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洪遵和志刚 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 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病深有研究,晚年撰述的《摩穴 秘旨》主要阐述了气功医治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 用的68穴的部位、取法、疗效及配方,开列了 100多种常见病的点穴治疗 指要。
十三棍僧救唐王中的少林寺主持僧志操也是一位著名的僧医,入寺前习 -医10年,治疗跌打损伤,总是先用针灸,少数不愈者,再用采自嵩山上的 中草药制成的丸、丹、膏等治疗,并著有《少室僧针灸秘经集》等;另外两 位少林弟子昙宗、惠炀等武僧也善于伤科医术,奠定了少林伤科的基础。唐 朝末年的福湖和尚医技高明,善用针灸和草药,针刺不过二,用药不过三, 特别对止血、内瘀、厥证、危症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撰有《少林伤科十大 方》。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僧医有福居、智广,精于伤科,尤熟悉人体经脉, 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皆以竹片为杖,指其痛处或兼施药液 外涂,丸散内服,常获立愈之效。
宋代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少林伤科在金疮方面得到进一步发 展。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洪温禅师擅长骨伤科,多以针 刺加火罐解除患者痛苦,撰有《针后拔罐秘法》,临终前将医术传给觉远和 尚。觉远和尚对内科深有研究,有《少林寺内科神效录》传世。南宋医家稽 幼域,13岁时父母俱亡,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并授其武功及医术,历 时32年,技艺大进。后护驾到浙江绍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 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下方寺西房秘传伤科》一书,为寺中传钵,后来 发展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可见少林医学已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
元代的惠定被尊为少林神医,著有《少林骨科旨要》《少林医家丸散药 谱》;惠炬在《针刺九十神穴》书中总结了元代以前僧医大师们的针灸用穴 经验。
公元1217年,东林志隆出任少林寺住持,创建了少林药局,以少林医 方服务本寺僧众及百姓,享有盛誉,被称为“佛门医宗”°与此同时,少林 医学秘方不断传到寺外,惠及大众。
明代少林僧人异远真人全面整理少林骨伤经验,撰写《跌损妙方》一 书,成为少林伤科的始祖。明清以来,众多伤科医家如赵廷海、江考卿等皆 宗少林伤科,形成了中医伤科学中重要的伤科流派一少林伤科,或称少林 学派、少林寺派。另一学派是以明代医家薛己为代表的温补学派。
明末清初,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出名僧医有字 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 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 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宏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 亭,擅长正骨术;清•胡廷光著的《伤科汇纂》收录其整复肩关脱位的心法 经验。本园僧医收集著录《汇集金鉴》2卷,其中有伤科方。
清代随着武术的衰落,少林的医技水平有所下降。这期间较为著名的僧 医有湛举、寂勤、贞俊等c清代名臣景冬昉,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也是 一位名医。他曾拜少林僧人为师,学习医学知识,后因治好皇后的病而声名 远扬。他晚年编著了医书《嵩崖尊生》15卷,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 卷二诊视部,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介绍200余味药物性味功能;卷四 论治部,从脏腑虚实的角度,结合时令、药性诸方面阐述用药法则和服药方 法;卷五病机部,分析病机九十余条;卷六至十三按人体生理上、中、下部 和周身部,分述多种疾病证治;卷十四妇人部;卷十五幼部。全书论述广 泛,资料丰富,结合临床比较密切,记述治疗方剂颇多,特别对妇科疾病见 解有独到之处。该书传入日本,享有盛誉。
清代骨伤科医家赵廷海认为,在军旅之中,“当临阵时,虽智勇之将, 难保无伤。其伤也,不治则死,得治则生。生则国家倚赖,死则三军沮丧。 以是知医治之术,不可不详也丁(《救伤秘旨-黄序》)因此,他留心搜求 骨伤科治法和方药,凡遇技击之良者,必虚心请教。后出其抄汇诸方,辑成 《救伤秘旨》( 1852年刊),另附《救伤秘旨续刻》一篇。书中详述因拳击、 “点穴”所致损伤及骨折诸症之辨证、整复治疗手法,载验方200余首。此 书是一部实践性较强的骨伤科专著,是对少林学派治伤经验的高度概括总 结,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末以后,出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后、贞绪、恒林、妙月。妙月大 师有《伤科经络疗法》,刊印行世。民国年间,卢俊擅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民间有《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 流传。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第36代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 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弟子德虔等,先后整理、 编著《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将少林秘 藏公布于世,济世救人。
浏览3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