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体委陆续组织专家编制了太极拳、 长拳、刀、枪、剑、棍的初级、乙组、甲组套路,促进了技术规格的统一化。1959年制定的武术竞赛规则将武术项目分类,进行同类、同组比赛,增强了套路比赛的可比性。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50年代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系统的武术教程促进了体育基础科学知识与武术的结合,以及训练程式和基本功系列的逐渐稳定。20世纪70年代;中国武术发展主要表现为太极拳、南 拳、八卦拳、通臂拳等的普及,而长拳套路则在出现舞蹈化倾向引起反感的情况下,在1979年的竞赛规则中删去了关于给新颖、难度动作加分的规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武术发展是空前的,赛事多、内容广、规模大。国家体委还挖掘整理200多套传统拳种,将一些快失传的拳技资料加以整理,使之得到了保存。
从1981年以来,我国先后创办了多种武术专业刊物,如《武林》《中华武术》等。1989年散打被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丰富了武术竞赛内容,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的开展。 在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业余体校、武术班、 辅导站等,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武术活动网。随着人们健康、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全国参加武术运动,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们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经过武术专家的精心编写,中国武术段位制于 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
在教育方面,武术作为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关心和重视。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 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教科书。同年出版的全国 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术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武术被列为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并新编增加了武 术教学内容和时数。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不仅将武术作为必修课,而且作为选项课和选修课成了高校主要的体育教学内容。 一些大专院校还组织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体育院校和师 范学院体育系设置了武术系或武术专业,培泰区科生和研究生等武术专门人才。1984年国家批准设立了武术硕士学位。 1986年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国家教委从1994年 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术发展,促 进武术科学化,我国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武术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武术博士学 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武术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I960年,中 国武术队第一次出访捷克斯洛伐克。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术团、队出国进行表演访问,还派武术专家和教练员赴国外讲学和传授技艺,扩大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同时每年来我国学习、 交流的武术爱好者和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使武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 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武术便迈开了跨入世界体坛的步伐。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和武童五个等级。20世纪90年代,武术更是得到长足的发 展,1988年亚奥理事会决定将武术纳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首次出现的武术竞赛引起世人瞩目。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 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 一次。现已先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成功举行了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来自五大洲的八十七个会员国,而且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中华武术不仅成为大众强身健体的锻炼项目,而且已经走进了亚运会的殿堂。1994 年第12届亚运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十五个。1994年10月国际武联被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接纳 为会员。1998年第13届亚运会武术又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十八个。
中华武术的特点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和技术风格。其特点有三:①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性非常明显。搏击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目的在于战胜对方。 套路运动尽管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攻防技术的原形有所变化,但仍保留了技击的特性,踢、打、摔、拿、击、刺是套路的技术核心。②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武术既讲究 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练习时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
③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他们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要。
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 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在长期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我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影 响,才得以形成较完整的运动技术与理论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武术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技术流派和风格特点。 其动作强调精神贯注、气势饱满、刚健有力、内外合一和刚柔相济等特点和风格。
二、内容丰富,且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彩,不同的拳种和器械其练习方法、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们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条件、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练习。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械也可因陋就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大众健身的好项目。
三、既有套路演练形式技击格斗
套路演练形式,又有技击格斗形式,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并存是武术的一大特点。长期以来,武术一直是循着技击格斗和套路演练这两种运动形式广泛流传和发展着。就套路演练形式而言,有各种不同类别的拳术流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而且宥单练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等,风格各异。就技击格斗形式而言,有散打、推手和短兵等。武术的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循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主要有拳术、 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等。
四、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即攻击、防守、技术表演、搏击等四个特点。由踢、打、 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组成的拳术和器械的套路运动,以及散打运动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这一核心特点。
五、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的一大特点,武术运动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所谓内,指的是意识、气息、精神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合一指的是内与外要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如太极拳练习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武术练功时,特别强调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也可以使你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本章着重阐述武术运动对身体和心理的作用和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使人们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浏览3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