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宋元时期的医疗气功
宋元时期,气功、养生内容,以金元四大家的医疗气功观,南宋时期的八段锦功法最有代表性。
1.金元四大家的医疗气功观
金元四大家主凉派刘完素(河间),攻下派张从正(子和),补土派李杲(东恒),滋阴派朱震亨(丹溪),一致注重医疗气功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完素对六字诀深有体验,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所谓六字诀者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火则生寒。”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认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他所倡导的功法是五禽戏。
李杲主张医养结合,先养后药。他在《兰室秘藏》中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当以养阴为要,气功养生同理。故他在《丹溪心法》倡导用药的同时,配合导引:“气滞瘦厥寒热者,治以导引
2.南宋时期的八段锦
南宋时期八段锦开始在民间流传,深受民众喜爱,逐渐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派动作复杂、难度较大,以刚为主,又称武八段,流传不广。南派动作简单,以柔为主,又称文八段,包括坐式和站式两种类型。现在所说八段锦,多指站式文八段锦。
3.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
宋元时期元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宋政和年间皇帝下诏,命医官集体编撰的《圣济总录》等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收录了大量前代气功、养生方法。
(八)明清时期的医疗气功
明清时期,是一个医疗气功兴旺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学、气功、养生家,大量有代表性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及功法,思想上继承前代,方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1.明清时期的医疗气功、养生名家
明朝杰出医学家李时珍,著名针灸家杨继洲(1522—1620年)、医学家张景岳、胡文焕、冷谦、高濂,清朝龚廷贤、万全、李梃、龚居中、沈金鳌、叶桂、薛雪等人,无不重视气功、养生。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他在《本草纲目》中专论津液,认为津液有“灌溉脏腑,润泽肢体”的作用,在《奇经八脉考》中倡导“内景隧道”的内炼方式。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诠释了任督二脉运气法的操作要点,提倡导引、养气。
张景岳在《类经》中,把《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字诀》列为气功、养生的“下手功夫”“入门之阶”。
龚廷贤强调内养,万全注重打坐,他说:“学长者,皆自调息为入门之道。”沈金鳌认为“导引、运动,本养生家要诀,但欲长生,必先却病, 其所导、所运,皆属却病之法”。
2.明清时期的医疗气功、养生著述
明清时期,医学、气功、养生类著述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普济方》《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类经》《遵生八笺》《寿养丛书全集》《修龄要旨》《沈氏尊生书》《寿世传真》《寿世保元》等经典文献,汇集大量前代医疗气功、养生思想和方法。
3.明清时期的医疗气功、养生功法
明清时期医疗气功、养生功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延年六字诀、八段锦、二十四气导引图像、华山睡功十二图、易筋经。其中,以明朝通行的易筋经最为著名。
4.明清医家的练功出偏和防偏意识
明清医家的练功出偏和防偏意识增强,张景岳、李梃、张璐把练功出偏和防偏问题,提到了医疗日程上。
张景岳阐明了闭气法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李梃列举了一些练法的不良反应,他说:“内动运任督者,久则生痈;运脾土者,久则腹胀;运丹田者,久则尿血;运顶门者,久则脑泄,内动固不然矣。”
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分析了练功出偏的原因和症状,提出中药治疗方案。他认为,练功出偏的原因,一是呼吸掌握不当,二是意念应用失度。症见以神志错乱(走火入魔)及肝火上炎为主,治法以辨证施治为要。涤痰不应者,用大剂量独参汤;安神补气不应者,用六味地黄丸兼滋肾丸。
三、近代医疗气功阶段(1840—1949年)
清末民初,医疗气功、养生功法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太 )
1858年,潘蔚以徐文弼的《寿世传真》为底本加以删减,编著《卫生要术》一书,以突出预防为主,防重治的卫生养生思想。
1881年,王祖源将《卫生要术》改称《内功图说》一书,图文并茂,内有十二段锦、易筋经、却病延年法、分行外功诀。
1934年董志仁编著《肺痛病特殊疗养法》,1938年上海方公溥医生所办的公溥气功治疗院编印《气功治验录》。
民国初年,静坐法在知识分子阶层风行一时。蒋维乔作《因是子静坐法》,主张练小周天静坐法。郭沫若等人均倡导静坐。
四、现代医疗气功阶段(1949年至今)
气功养生、气功锻炼、气功疗法的概念,始于现代。20世纪50年代,中医作为一门医疗学科独立后,中医气功始终处于边缘医疗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50—60年代,刘贵珍把原传自佛门,带有佛教色彩的民间功法“内养功”公之于世,开班教授冀南行署干部休养所的领导干部练功治病,取得显著成效。
1954年刘贵珍奉唐山市委书记程玉琳命令,筹建唐山市气功疗养所,在当时的河北省卫生厅厅长段慧轩、卫生厅研究室主任黄月庭的参与下,将自己总结出的内养功、强壮功和保健功等功法,统一命名为“气功疗法”,首倡“气功疗法” 一词。
1955年12月19日,在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开院典礼上,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疗法小组受到表彰。
中央卫生部表彰他们“治疗经验对保障人民健康及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后,刘贵珍编写出版《气功疗法实践》,唐山市气功疗养院集体编写出版《内养功疗法》专辑,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出版《气功疗法讲义》,促使“气功疗法” 一称逐渐流行起来,推动形成了 1949-1965年的第一次气功热,奠定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功热的基础。中医 气功受到国人的全面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气功才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而存在,其历史、概念、思想、方法和实践体系至今尚不完善。
第二次气功热期间,衍生出一种以气功内气外放一气功外气为代表, 带有神秘和迷信色彩的气功“外气疗法"使医疗气功走向伪科学的泥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气功研究室主任张洪林教授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以生理一心理一形态互动为中心的催眠暗示气功概念,明确指出以往气功概念的问题及伪气功的本质所在,为医疗气功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六节宗教气功阶段
中国传统的宗教气功起源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道教气功和佛教气功为代表,参合气功思想和方法的气功修炼方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社会,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第二次气功热期间活跃一时,主要包括道 教气功、禅宗气功和藏密气功三大类型。
一、道教气功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催生了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道教,逐渐形成不同的道教流派。在修炼方面,各派都注重以内丹气法为主的内炼功法,强调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综合修炼,由此衍出多种带有道教色彩的气功、养生功法。
但道教气功不同于道家气功,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供奉老子一太上老君为教主,遵循宗教教义,宗教色彩突出。后者以《道德经》等道家经典文献为指南,属于人文哲学范畴的气功、养生修炼方式。去掉道教气功中浓厚的宗教教义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种道家气功。
二、禅宗气功
隋唐时期,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薇和尚,在所传“止观法”修炼要领中,提出了调心、调息、调身一三调的概念。
这一时期,禅宗创立,气文化逐渐渗入佛教,佛、禅、气互通互用修炼,形成一种带有佛教特色的气功修炼方式。最著名的佛教气功功法,是中国化的佛教一禅宗、禅学中的禅定或修禅功夫,即禅宗气功。
禅宗注重修禅,练禅功,而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外在神祇和天国,否认佛教经典、佛祖权威、菩萨以至净土真实存在的宗教派别。
其修炼,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修持和庙堂里的修行两部分,都离不开诵读禅经、七支坐、数息功、止观法、四禅六事等禅功。

浏览2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