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武林高手的因素
一个习武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李小龙、成龙、李连杰, 等武林英杰均是如此。纵观他们的成功规律,不难看出有以下四种因素:
(1)特别喜欢武术,习武的兴趣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2)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3)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底;
(4)创造并善于利用机遇。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具备了这些因素,所以他们成功了。 当然在他们成功的后面,还有父母的支持、师傅们的帮助。在每个武林英杰成功的因素中,除了兴趣、意志品质、机遇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刻苦练习基本功,打好武术基础,为最后成为武林高手做好充分准备。
自古拳谚就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练花哨套路, 而不练功力,尤其是基本功,即使练一辈子武术,技艺也难以上身。武术俗语又说:“未习打,先练桩”,习武练拳先要练习桩功。 桩功是武术基本功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桩功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和稳定性,为套路和散打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功是武术的基础,好似一幢高楼的地基。地基打得越牢固,楼盖得越高。否则就像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楼阁倒塌了还能重新盖起,而人若没有打好基础,等长大了再从头开始练习基本功,那可就太难了。这既违背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学的生长规律,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这就像在农村,农民过了芒种再播种,就违反了农业科学规律, 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以上四种因素,总结起来,也可以用“勤学”“苦练”来概括。 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
武术是一项古老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长达几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健身、养身保健理论和方法。并以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参与。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武术健身的行列中,在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希望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方法和 健康保健知识。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把里国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显示中华民族讴有的智慧和力量,是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使命。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世界。
武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武术界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着手准备,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将武术推进奥运大家庭。目前,竞技武术已基本具备了入奥设项的条件。从近年的国内和国际的武术赛事以及交流可以看出,为了融入奥运文化,为了国际化的推广和发展,中国武术界积极改革、全力推进,从组织、规则等方面朝着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方向 发展,使中国武术带着浓郁的东方特色又具有严格的量化标准, 以迎接奥委会的考核。
可是,武术要进入奥运会有诸多的困难。首先是奥运会正在进行改革,要缩小规模,国际奥委会项目委员会已建议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消几个项目,因此新增项目难度很大; 其次是武术本身打与练的分离使国际奥委会委员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武术要求习武者能打能练、打练结合,在武术的比赛中就有套路和散打两种,而奥运会设项就不允许跨项目出现。另外, 中西文化的差异、民族性与国际性等问题也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障碍。
武术最终进入奥运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对世界体育的一大贡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武术暂时还不能进入奥运会,但是,奥组委同意,在2008年奥运会其间, 将组织武术的单独比赛项目,这也是一次世界武术的盛会,是武术展示给世界的一次盛会。奥委会主席罗格说:“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会怎么样,疵也不会对长远的未来作出预测。但现在大家都知道,2012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都已经确定了。”目前,中国 竞技武术的赛制将逐步完善,其发展的势头将与时俱进!群众性的练武活动,也将以武术段位制为基本内容,融会百家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
中华武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今,武术已经走出国门,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原始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以粗陋的原始木石工具为武器进行狩猎、捕鱼、采集果实,并从中学会了徒手和使用石器、木棒等打击猛兽的方法。这些基于本能的原始技能,虽然是低级的,但它却是武术技术与格斗的萌芽。
在氏族公社时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和扩张土地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人们把战争中使用 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反复模仿练习,并传给下一 代。军事斗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商周时期,由于作战的需要,人们将一些有效的搏击方法编成武舞作为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习舞干戈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后来武舞逐渐开始分化,但它的动作组合却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军队 和民间得到了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一些诸侯国开始提倡“拳 勇” “技击”,特别是“相搏”与“斗剑”发展较快,涌现出不少武艺 高超的武术家,他们在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总结。
秦、两汉、三国时期,武术不仅应用于军事训练,而且逐步向竞技方向发展。当时盛行角低、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等近似套路运动的舞练形式项目,攻防格斗技术和适应表演需要的套路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套路技术不仅有单练,也有多种形式的对练,而且还模仿和吸取了动物的动作特点,结合武术的攻防技法创编了“五禽戏”等拳种,使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流派。
两晋南北朝时代,武术的发展有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的特点。
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度,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的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 官方始建立了武学,由知兵法武艺的人任教。套路结构渐趋完整,形式多样,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和集体演练等。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昌盛时期,各种流派林立,内容丰富,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代出了练功、 军瞬、对搏训练、形成了功法、格斗、套路三种运动形式。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一批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武术家在较为系统总结前辈武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使武术除了具有保家卫国、防身自卫的军事目的之外,还兼有锻炼体魄、修身养性、观赏娱乐等各种社会 功能。因此,武术健身的价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初步形成为体育运动项目。清代时期,拳、械继续繁衍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明清时代,又是武术家著书立说的鼎盛时期,武术理论不断丰富。此时,大量的武术著作问世,主要有《纪效新书》《太极拳谱》《拳经》《拳法备 要》等。
辛亥革命之后,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和体育会等武术组织。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相继又成立了 “中华武士会”和“致柔拳社'’等,这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一 定的作用。1923年在上海举行了首届“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德国柏林,在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受到了热烈欢迎。武术进入了现代运动的竞技场。
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工作,武术逐渐成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蓬勃的发展。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 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3年,新中国在天津第一次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三年后,中国 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
浏览3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