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老子书称作《老子》,《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据1993年出土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其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学道于殷商著名文化大师商容,又作常根。故事原文见西汉刘向撰《说苑》作“常根”。魏晋皇甫谧著《高土传》作“商容”,南宋小说《世说新语》注云“商容,老子师”。商荣临终前对老子说的一段话,道出了老子顺应自然、道德兼备、刚柔相济的思想精华所在。
《说苑》:常极有疾,老子往问焉。日:“先生疾甚矣,无遗可以语弟子者乎?”常极日:“子虽不问,吾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 老子日:“非谓其不忘故邪?”“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日:“非谓敬其老邪?”张其□而示老子日:“吾舌存乎?”老子日:“然。”“吾齿存乎?”老子日:“已矣。”“子知之乎?”老子日:“岂非柔存而刚亡邪?”常极日:“噫!天下之事尽于此矣。吾何以复语子哉!”
故事的大意是,商容病了,临终前,平日里非常孝敬老师的老子前去探望他:“老师,我看您病得很厉害,请问您还有什么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说:“你不问我,我也要告诉你的:你知道路过故乡要下车拜访乡里乡亲吗?”老子答道:“不是为了不忘故土吗?”
商容继续说:“你知道遇到老人要礼让吗?”老子答道:“不是为了尊敬老人吗?”
商容点头不语,张开口: “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道:“在。”“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道:“都掉光了。” “你知道原因吗?”老子答道: “那不是柔软的能够长存,刚强的容易消亡吗?”
商容露出满意的微笑:“是啊,天下的道理全都包含在这里了,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说完,大师含笑离去。
故事中,商容所说的天下“道理”,包含三层寓意:其一,感恩之道; 其二,敬人之道;其三,顺应自然的刚柔之道。知感恩则亲情和;知敬人则情理顺;知刚柔则万事通。能够做到亲情和睦,人情顺畅,世事通达,岂有不通大道之理?老子之师的天下“道理”,当是感恩、敬人、顺应自然的三位一体之道。
总体来看,老子的气功修炼模式是一种以《道德经》中道气和德气为基础,道、德二气互动循环修炼的道家修炼方式。《道德经》传世以来,受到历朝历代道家、道教信徒、文人墨客的极力追捧,被奉为道学《圣经》。
(一)庄子的气功修炼模式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又说安徽省蒙城县)人,其生活年代大约与孟子同时。著有《庄子》一书。现存《庄子》33篇,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内篇(7篇)当出自庄子一人之手,其余各篇为外篇(26篇),是庄子后学作品的汇集。《庄子・养生主》属于内篇,系庄子本人所作。
庄子的气功修炼模式,在继承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形成融逍遥养神、导引养生、内圣外王等于一体的庄子修道方式。从战国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道家和道教经典。
(三)道家气功修炼模式
春秋战国至两汉以后,道家以《道德经》《庄子》《易经》等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以道、太极、阴阳、八卦圆图为基本图式,融方术内炼思想和方法于一体,逐渐形成带有道统特色的修炼模式:道家内炼模式,广泛用于道家气功、养生修炼。
四、五行气功
五行气功,简称五行功,是一种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家、武术、医疗等多家气功内涵而形成的气功、养生修炼技艺。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观察宇宙自然现象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远古河图洛书思想的延伸。商周时期,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描述自然现象逐渐衍出一门五行学说。
“五行” 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稣埋洪水,汩陈其五行。”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人观察宇宙自然现象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或远古河图洛书思想的延伸。商周时期,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描述自然现象逐渐衍生出一门五行学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生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初称五材,后称五行,又称五气。《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五行,从朴素的自然、物质的五行到抽象的哲学五行,而有了广义 和狭义之别。
广义五行即天之五气,或一气生成的五气。《尚书正义》:“言五者, 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狭义五行即地之五行。五行的最初含义同五材息息相关。《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持“天生五材”的说法。《尚书正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古人以五行为基础,建立了五行学说,形成生克五行、中土五行和攒簇五行等多种模式。广泛用于指导人们的养生、相法、医疗、建筑和日常生活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1.形意五行拳
形意五行拳便是根据五行生克特点,采取象形取意相结合的方式,将劈、崩、钻、炮、横五种动作组合而成的传统拳法,由此衍出形意拳其他多种功法内容。形意五行拳去掉武术、拳法、技击内涵,而以气功、养生修炼为主题,即为形意五行功。
2.攒簇五行(会聚五行)
攒簇五行是一种用心意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会聚于丹田的传统内炼功法。
北宋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在《悟真篇》中强调了攒簇五行的概念:“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合和四象。”传说明尹真人撰《性命圭旨-合和四象图》阐释了功法的具体内容:“合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大不动,使金木水火土俱会于中宫,谓之攒簇五行也。故曰精神魂魄意,攒簇归坤位,静极见天心,自有神明至。”坤位即下丹田。
合和四象,是一种用心意把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种象征吉祥的动物,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时空方位及攒簇五行原则,汇聚于丹田的修炼过程。
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把攒簇五行、合和四象同归于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及炼神还虚状态。他说:“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 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三花聚顶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
《性命圭旨全书•合和四象图》:“四象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同属乎心。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心若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冀而元气聚矣。虎金生水,同系乎身。身者,历劫以来清净自无中之妙有也。身若不动,则虎啸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精凝气聚,则金木水火混融于真土之中,而精神魂魄,攒簇于真意之内。真意者,乾元也。乃天地之母,阴阳之根,水火之本,日月之宗,三才之源,五行之祖;万物赖之以生成,千灵承之以舒惨。意若不动,则二物交,三宝结,四象合和,五行攒簇,俱会入中宫而大丹成矣。故紫阳云:“五行全要入中央。盖此之谓也。”
其大意是说,四象和五行合和,由真意统驭而归于丹田,才能炼成大丹。四象和五行关系是:东方青龙和肝属五行之木,即龙木;南方朱雀和心属五行之火;西方白虎及肺属五行之金,即虎金;北方玄武及身属五行之水;土居中位。龙木生火,木、火同属于心,即心之元神。心为五行之本,其灵妙在于有中之真无。心不妄动,则心之元神内敛,元气会聚而不散。虎金生水,同系于一身。身历来以清净真无为妙要。身不妄动,虽有虎啸风生,则玄龟依旧潜伏静定,而使元精凝结,元气会聚。精凝气聚,则木火金水融于真土之中,精神魂魄均在真意的统驭之内而合和一体。真意,又称乾元,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或心之元神,万物均由它生成。心意不动,则元精、元气相互交合,人身精、气、神三宝凝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攒簇,同归于中土真意,炼成大丹。因此,紫阳真人张伯端强调:“五行全要人中央。”
浏览4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