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岳嵩山
巍巍嵩山,雄踞五岳之中。
25亿年前,当地球还在沧海横流时,嵩山就已横空出世。
嵩山,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即唐尧和虞舜时代,谓之“外 方” 这可能是由于唐尧、虞舜的居地都在现在山西省的南部 一带,对于部落氏族来说,嵩山距离他们已经很远了,故称 “外方”。夏代的早期,谓“崇山”,又谓“雷山”、“炭高 山”等;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之“大室”;汉武帝时称之“嵩 高山”,是根据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命名的。以后历代均称嵩山为中岳。
中岳嵩山位于我国中原地区西部的丘陵地带,东西长达60 公里,总体呈东西向,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共有 72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其主峰海拔1512米,更有西 北之五指岭,海拔1215.9米,盘亘于登封、新密、巩义三市交 界。太室、少室、五指岭山群层峦叠翠,峰峰相连,东延广阔 的中原平野,形成连绵耸起之势,奇峰异谷,气势磅礴,犹如 横卧之巨人!
中华民族,创造了嵩山的文明;嵩山,也造就了举世闻名的 少林文化。少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壮大,其影响绵延深 远……
一、嵩山,天然的地质自然历史博物院
古之嵩山,称祖诸山。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纪 的地质现象在嵩山一览无余。那山群所展示的漫长地质构造历史, 完整的地层序列,错综复杂、纷繁多姿的构造形迹,以及蕴藏的丰 富矿产资源,吸引了无数的地质学家。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 10多个国家的地质学家们考察后得出的共同结论是,400多平方 公里的嵩山,展示了 25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轨迹:
大约在距今23亿年的时候,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 人称地质“嵩阳运动”。许多地质工作者在进行豫西地质矿产调查 时发现和创立了 “嵩阳运动”理论, 用来代表“泰山杂 岩后期、五台前期 的造山运动”,具体 指元古早期沉积的 嵩山石英岩和下伏 “泰山杂岩”的交角 不整合接触,以之 代表元古代沉积以 前的…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嵩山地区的太古界为登封群,出露在登封市君召以北 等地,自下而上可分为石牌河组、郭家窑组和老羊沟组。石牌 河组岩性匕要为灰绿色、灰黄色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片 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厚度大于256米,属铁铅榴石角闪岩相, 在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多期岩浆活动后,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 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积岩。老羊沟组顶部绢云石英岩之 上,有灰白色厚层状石英岩,此即为下元古界嵩山群。嵩山群 在当阳山西坡以角度不整合盖在登封群老羊沟组及郭家窑组的 不同层位上。下元古界嵩山群在罗汉洞到金沟一线可以观察到 嵩山组的全部底层:下段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粒状石英岩,其底 部局部有数层层间砾岩层,上部为白色厚——巨厚层状中细粒 石英岩;上段为浅黄白色——类色厚层状粗粒石英岩夹绢云石 英片岩。登封群和嵩山群的接触关系在嵩山地区许多地方都可 以见到。地质专家研究登封群和嵩山群之间的这个不整合面, 认为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于地球发展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那时 候大量的火山运动、岩浆活动的产物。迄今为止,科学工作者 还没有发现它们之中保存有任何当时生物的遗迹。因为那时地 球表面空气中氧很少,水分不多,可能同现在许多行星体的表 面情况差不多,不适于生物生存。在“嵩阳运动”之后,地壳 开始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是接受了巨厚的嵩山群地层的沉 积,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 10多亿年,现存的嵩山群地层厚度 达到2100多米。这一时期属于地质史上的元古代早期。是时,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如菌藻类植物方慢慢开始形成,在其后期 才开始出现一些原始动物。
在距今8亿年前后,地壳又产生了一次大的变动,称为地质“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是 发生在下元古代 嵩山期沉积之 后,中元古代五 佛山期沉积以前 的一次强烈的造 山运动。中元古 代五佛山群的“兵马沟组”分 布在伊川县北部 祖师山兵马沟一 带。岩性为紫红 色砾岩、含砾粗 砂岩、砾岩夹页 岩等,厚575 米。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 "中岳运动”时期,登封群与嵩山群一起卷入变形。中 岳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和裂隙,与褶皱变形紧密相关。依据 断裂的几何和力学性质,大体可分沿嵩山群底面滑脱断裂, 北、东北向压剪性冲断层和近东西向张性正断层三个系统。这 次运动,使世界发生了巨变,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慢慢隆起, 并且褶皱成山。其运动的推挤力量来自东西方向,所以嵩山群 的地层都被推挤成南北走向的褶皱了。褶皱作用很强烈,有的 岩层甚至被挤得直立了起来。我们站在太室山、少室山的南侧, 即可看到摩天山崖,刀劈斧削,千姿百态,壁立千仞,真可谓巧夺 天工,异常壮观!
“少林运动” 是发生在晚前寒 武纪的一次构造 运动。在地处华 北地区西南边缘 的嵩山地区,这 个运动表现为明 显的交角不整 合。寒武系在嵩山地区发育齐全,主要分布在嵩山大背斜的北 翼,自下而上可分为三统八组。其下统馒头组之下的辛集组底 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五佛山群各组之上。我们从嵩山的 北坡往东至五指岭一带,可以看到寒武系与下伏五佛山群的接 触关系为假整合或超覆不整合;而从嵩山往西至偃师市佛光峪带,两者之间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一角度不整合界 面在少室山尤其在少林寺西山露头良好,界面清晰,一目了 然,地质学家故把6亿年前造成这一不整合的地壳运动,命名 为“少林运动”。在“中岳运动”之后,地壳又慢慢地被夷 平、下降。其开始是沉积颗粒粗大的砾岩,后是砂岩、泥岩, 一直到含钙镁质的石灰岩,说明此时这里的地壳开始被海水所 淹没。少林运动”结束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 我们站在少林寺的南山坡上,即可看到由流水沉积的砂岩变质 而形成的石英岩岩层。
在距今2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影响到我国南、北方许多地区,波及嵩山地区,人们称之 为“燕山运动”。“燕山运动”为造成嵩山地区盖层褶皱和断 裂的主要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了纬向构造格架,又经过新生 代掀斜构造过程,塑造了今日的盆岭构造地貌。在“少林运 动”之后,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嵩山地区仍然被海水深深覆盖 着。后来,这里的地壳开始升到海平面以上,遭风化和剥蚀作 用,在石灰纪时形成了含煤地层,一直到二叠纪,在嵩山的南 北两侧都沉积了这种地层。现在,嵩山南北地区煤田多的主要原 因即在这里。嵩山地区盖层构造是经过长期的、复杂的变动过程 而形成和演化的。盖层基本构造框架是“燕山运动”奠定的,其主 体构造是东西向褶皱及伴生的断裂,属于秦岭巨型纬向构造带的 组成部分。在“燕山运动”中,嵩山地区作为秦岭东延的一部分, 受到了南北方向的推挤力量,形成了 一个背斜构造,即以东西方 向为主轴拱了起来。我们站在嵩山顶,俯瞰南边的箕山及北边黄 河北岸的山脉,此情此景是十分清楚的。燕山运动”后,嵩山基本 格局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山区仍在缓缓上升罢了!
嵩山为什么分为“太室”、“少室”二山?此乃地壳运动、物 理走向所致。由于地壳“燕山运动”是受南北方向的推挤力 量,在受力部位不均匀时,便会发生断折。燕山运动”形成 了嵩山南北两侧特别是南侧的东西大断层,使得山势形成悬崖 陡壁,高耸人云,美丽多姿。同时,根据力学原理,当力作用 于一个物体时,在与作用力相交为45度左右的斜线方向,即出现 两组剪切断裂° “燕山运动”促使地层如此,使嵩山出现了走 向为北西方向的大的断层。这条断层将嵩山分为“太室”、“少室”,把少室山相对于太室山南移了一段距离。这一条断层基本上相当于两山之间的近南北向的从峨岭口到登封市城区 附近的沟谷地带,形成颍河水的上源。
浏览3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