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有四:


  • .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 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 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 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 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 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 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 .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弓I、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 用于拳术之中,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 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 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 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


太极拳把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 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肺脏呼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 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招势的形体运动来 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宗气,也叫大气,是相对于先天 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气的功能就是推动 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是由肺脏吸入的自 然界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 胸中,称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第三,通过拳 术招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 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 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太 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弓、吐纳等理论相结合, 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中国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国 古代知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 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 构和联络系统。其中,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 网络之意,是人体脉络的大小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 至,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 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几个部分,起着决死生、处 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但是决不可不通。经络系统通过有规 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一,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人体是一个 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窍、皮肉筋内等组成的整体。它维 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 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人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 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三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 筋脉皮肉。陈王庭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 术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有不静,一动 百骸皆随

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人体的各组 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 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 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注。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运输 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 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溢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濡筋骨,使自己 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 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 趁势出击,克敌制胜。

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所谓感 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 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 应用于太极状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 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 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 能够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陈王庭将经络系统 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领先经络的平衡与协调作用 对身体的和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 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拳术与经络学说的结合,使太极拳术独创了顺应经络变化 的缠绕螺旋运动方式而滋生的缠丝劲,旋转发力,增大出拳发劲 的威力,令人难提难防。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有一名扬海外的武将,姓戚名继光 (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 人。戚继光编练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 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陈王庭创造太极拳时,从戚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 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 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 势、跨虎势、当头炮等。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 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 大。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 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 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 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 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 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 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二虚灵顶劲 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升?《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 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 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 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 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 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 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 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 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 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 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 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 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 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 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 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 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 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 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 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 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 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 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 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 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 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浏览3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