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空间可以进行运动的方式和方向称为运动的自由 度。自然界任何游离的物体都有六个自由度。即可以上下、 左右、前后三个方向上进行线性运动,还可以围绕三个互相 垂直的基本轴进行旋转。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也是自然界 一个游离的物体,不仅能完成前后、左右、上下的线性运 动,而且还可以绕矢状轴做侧空翻,绕额状轴做前滚翻,绕 垂直轴做左右的转体动作。因此,在研究武术运动时,必须明确人体的运动链以及 自由度。武术是研究攻防格斗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它的技 术动作中,一方面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肢体的各开放式运动 链,自由度大的特点,积极地进行进攻与防守。如:《形意拳 术讲义》中就提到过;“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 足上下、左右、前后共十二拳,头为一拳,臀为一拳,共十 四拳。名为七拳,故有十四处打法。此十四处打港,变之则 有万法,合之则为五行,两仪仍归二气。立先分说明了 在‘武术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肢体的开放式运动链,通过人体 环节有限的自由度来实施各种格斗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很 严地运用闭锁式运动链来控制对方,使其完全丧失运动自由 fe,从而,制胜对方。这种闭锁式运动链也是武术中擒拿技术 所追求的目标。作为擒拿技术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控制住对 方运动链中某子系统的游离端,使其由开放式运动链变为闭 锁式运动链,并对其中某关节实施反挫关节,这样,也必定 会引起其相邻关节的连锁反应,因此,不但可锁定该关节, 亦可锁定其相邻关节,乃至整个运动链系统,完全控制对 方,如:擒拿中的“拿挫肘”。方法:当对方伸左手或以左掌击我时,我左手疾用拿手 刁拿住其左腕,同时伸右手用掌心挫击其肘尖部,两手同时 动作.一旋拧其腕,一挫击肘尖,同时用力向内挫滚其肘 部,两手配合使其左臂内旋,肘窝向下,成反关节擒锁。这 种方涉的实施同时也将肩关节锁住(图8 —17)。同时,在 实施套术的摔法时,则与擒拿的技术要求正好相反。它是要 使对方的闭锁式运动链变为开放式的运动链,从而破坏对方 身体的平衡条件,使其失去重心,达到摔倒对方之目的。 如:下肢与地面是一个闭锁式运动链,在实战中,如果能破 坏对方这一闭锁运动链,勾踢他的前腿,使其前腿离地,成 为开放式运动链。这一变化就必然会引起环节的一系列效 应,从而使对方失去平衡。总之,在武术运动中,尤其是直接对抗的散手运动,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据关节的运动特点、运动链的自由度和 锁定效应规律,来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法,使开放式运 动链更好地发挥技击作用;使开放式运动链变为闭锁式运动 链达到擒拿住对方之目的;使闭锁式运动链变为开放式运动 链》造成对方失去平衡而被摔倒的效果.同样,在反擒拿 术方面,也要运用上述的规律。因此,只有全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发摔技术能力,达到 克敌制胜的目的。武术运动中运动形态学上的一般要求武术运动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过先人们数 千年的积臬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形态学上的要 求,这些经验既符合拳血又符合医理,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 产。由于各拳种的技术要求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对于形态 一学有着各自具体的要求。下面,是将武术中带有共性的形态 学上的要求做一般性归纳。中正指的是“身法正直”。即躯干取自然的正确姿势, 不前栽,不后仰,不左歪,不右斜。使人体上自百会,下贯 长强。这也正是拳家说的“中正安舒”之体。也正是由于习 武过程中的身法正直,身椿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身 之阳气才能沿着督脉上升,中气也就自然贯于脊中,上通百 会穴,下贯长强穴,全身气脉胥通。因此,才能更好地做 到“劲力顺达”,“意气合一”。象华拳中就有五体匀称 说。它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质作“五体”、“五 骨”、“五筋”。认为拳法的每个动作和势式,无不由这五条 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组合构架不匀称、不工整,就不 能算是具备了拳法的形体。总之,在整个习武过程中始终要 强调“身法端正”。故拳谚中提到:“低头猫腰,传授不这里主要是指“头要上顶”。“头为周身之主”,祖国医学认为:“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于头”。在 武术中“头要上顶”有不同的说法。如:“虚领顶劲”、 “悬顶”等。这种对头部位置的特殊要求,说明了它在武术中 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整个习武过程中,拳家讲究头正、项 直、须收,有意识地保持一股向上顶的劲,仿佛头顶百会穴 处,有一条线悬于天空,这种“头上顶”的姿态,在武术运 动中不仅能使人体自然中正,运动中易于变换重心,身体更. 加灵便、轻捷,而且“头上顶”还能振奋精神,归沉内气, 运化自然。如果头失去了上顶的劲,则四肢百骸疲软无力, 精神靡散。故此,头既端正、视线平稳,则神气自能充实。 故拳谚讲:“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所谓“三节”,是指人身各部的分节而言。在武术中一 般地是将人体形态分为上、中、下三节(或者是梢节、中节 和根节)。人体的三节有两种分法:一种是以“头为上节; 躯干和手臂为中节;腿足为下节”。另外一种分法是“上肢 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由于武术是研究攻防 格斗技术的运动项目,游离的上肢运用的较多,所以后一种 分法普遍被武术界所采用。同时,全身划分的“三节”又有 相对性。也就是说各个大“三节”还可以再细分为小三节。 因此,全身共有九节。即;手(梢节)、时(中节)、肩 (根节);头(梢节)、胸(中节)、下丹田(根节);足梢节)、膝(中节)、胯(根节)。那么,对 人体形态上的这“三节”划分,在武术中又有何意义呢?拳谚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叱这充分说 明了“明三节”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很讲究快速有力、协调自 然。这其中包括力之顺达、骨节松开、气之贯注等。欲达此目的 就必须要“明三节,拳谚中提到:“上节不明手多强硬卞节不 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满身是空”。因此,武术中强调“三节” 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起、随、追”三个字上。即:梢节起、 中节随、根节追。只有明白了根节,才能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根 节的催发劲气;只有明白了中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 含蓄及变化;只有明白了梢节,才能掌握和运用好劲气的终 发之点。掌握好了 “三节”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上下一气贯 注,气力才顺达。这是武术运动形态学上的基本要求。“六合”是武术运动形态学上的又一基本要求,它是 由“内三合”与“外三合”相合而称为“六合”。在武术运 一动形态学上起特殊作用的主要是“外三合”。所谓“外三合”,它包括:“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二 台”。那么“外三合”在武术运动中又有什么形态学意义呢? "手与足合”主要反映动作时,手脚齐起齐落的 “形合”。所以,承须从外形上要互相配合一致,劲力上也要 相合一致,才能横手足出入变化常相跟,劲气力量不分散,动 转灵活而沉稳,保住重心永不丢。否则就会失掉防守和进攻的: 主动权。“肘与膝合”主要反映了动作过程中肘与膝的上下相 照、相合的姿势。这种上下相合不仅使动作姿态紧凑完整,气 势饱满;药作攻防特点更加突出。而且,两个中节的相合,才 能使身体动转灵活、变化敏捷。“肩与胯合”则主要是反映了 肩关节的松沉与髓关节的松沉相合,从而可以稳固重心,坚二以形意拳三体式为例的外三合模似图总之,在武术运动中,要使劲力顺达,气之贯注,骨节 松开,就必须要从“三节”和“六合”入手。

浏览3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