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南拳
在湖北,南拳流行较广的地区主要有武汉、咸宁、大冶、黄石、沙市、汉阳、红安一带。小门小派不少,多少掺杂有武当拳法、少林拳法的风格。目前盛行的主要有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孙门拳、空门拳、严门拳、岳家拳、隐仙门、熊门、肺门拳、 丹功门、窄门拳、赖门等拳派,就其总特点可用一句话总结:轻云灵巧,柔中寓刚。
洪门拳与广东的洪门(洪拳)、四川的洪门,虽都属南拳,但不是一个源流,风格特点、内容也不尽相同,湖北洪门拳主要流传于武汉、襄樊、宜昌一带,据传源于宋太祖。因有“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故洪门拳中拳名多用“手”字,如“总手”、“封手”、“金刚手”等,这里的“手”,有“招式”之意。
洪门拳不仅具有南拳特点,而且由于其流行于湖北,受武当拳法的影响也不小,所以武当风格同样兼而有之。它不仅在劲力、技法和风格上有武当派的色彩,而且在拳名上也采用了诸如“老君堂”、“九宫手”等道家传流特点的称谓。此拳讲究意到、气到、声到,发力扬声。声有五音为“嘎”、“噫”、“嗨”、“嘿”、“哈”,音通五脏六腑,用以练气,以气助力。这套拳的拳法秘诀是:“寓身侧偏势之紧,吞吐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脏腑,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
鱼门拳主要流传于武汉、咸宁、沙市、汉阳、红安等地,江西也有传习者。据传明末清初,有戈定、韩通、董奎、赵玄、薛礼、钟师六位武林义士,在咸宁泉山金凤峡居住,有一天看到鱼在水中穿逐转跃,渔人巧妙撒网将其捕获,而受到启悟,共创此拳,故又名“鱼门六家艺”。清末,陈光周(咸宁人)到武汉传授鱼门拳,名噪一时,陈传艺于胡连、刘义涛等人。
孔门拳主要流行于大冶、黄石、武汉、鄂州、鄂东各县及荆、沙、宣一带。据拳谱记载,为明末清初人严伏所创,原称“空门”。 严伏传子严龙、严虎,再传孔佐停,孔氏又传明应仙等人,后称“孔门拳”。
四川南拳
四川作为中华武术一大派系——峨眉派的发祥地,南拳的滋长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峨眉派系的风格,以至于许多书籍把四川的南拳与峨眉拳系混为一谈,峨眉拳术统统归为南拳。其实,要认真分起来,四川南拳与纯正峨眉派拳术还是有区别的,只是四川南拳与峨眉拳术相比,拳种不多,影响较小罢了。目前四川南拳流传较广的地方有成都、达县、万县、云阳等地。主要拳种有余门拳、白眉拳、黑虎拳、虎爪拳,以及峨眉派系中的字门、生门、化门、洪门、孙门等拳种。与广东南拳相比,四川南拳少一些气势, 而更多一些灵巧、擒拿。
余门拳主要在达县、宣汉、万县、云阳、开县、重庆、自贡一带流传。首传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川东乡县(今宣汉县)人余有福,据传该拳与“五禽戏”有一定渊源。余有福为余氏世袭拳术第八代传人,在当时因其武技超群,而闻名于东乡各地,余曾于东乡县南坝镇下场口泡桐树下(现南昆大桥下)设馆授徒, 当地向他拜师学艺者甚众,至此,余将余氏家族世袭武功传予外姓,人称“余门拳”。熊学为余门拳的主要传人,后熊传向平,向平又传丁永寿。丁不传外姓,只传其子侄,至丁举高后,其将余门拳中各套路精华熔于一炉,创编了“至丐步双劈拳、支子、挂印封侯”三套拳术,进一步丰富了余门拳,该拳在宣汉县传承了10代。
(三)脱胎于少林的南拳技法
南拳出自少林拳法,脱胎于少林,最终演化成有别于少林拳法的南拳。南拳动作朴实无华,无论是单练动作还是套路,都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无花架式,实战性强。其动作要求用最短的 有效打击距离、最集中的劲力、最可能小的运动范围来达到最佳的打击效果。
南拳动作力求稳扎稳打,发劲前,闭气蓄劲,肌肉收紧,发劲时,肌肉放松,借用腰腿力量,以气催力,劲力猛力外放,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
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
步法稳健少跳跃,重拳法少腿法。南拳崇尚扎马,四平八稳, 步法稳健有力,落地生根,以追求整个身法的平稳,拳法的有力高效,做到“手是铜锤脚是马,快步击进终不垮”。武林界素有“南拳北腿”之称,顾名思义,南拳腿法较少,手上动作较多,变化 多样,也不提倡高度跳跃,“俯仰吞吐,靠棚闪转”,在南拳看来已经足够。
南拳自从独立成派后,在一些技法上是有别于其他拳法的。
拳家有句话叫“未学功夫,先学扎马” 扎马练好了,才能“稳如铁塔坐如山”,打练起来才有章法。这里的“马”即是马步桩或是马步。练站马步桩,南拳俗称扎刀。南拳要求桩步稳健, 落地似生根,以保证上肢拳法运用的稳固质量。
南拳注重上肢的运动和变化,因此具有很多独特的手上技法。南拳手法主要有拳法、掌法、勾手、爪法、指法、肘法和桥法等, 其中爪法、指法和桥法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爪法中有虎爪、鹰爪、龙爪等;指法中有单指和双指之分;桥法有沉桥、截桥、劈桥、架桥、剪桥、穿桥、滚桥等。南拳通常在步型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完成若干次手法动作,故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之称。
上面提到的“桥法”是南拳最重要的独特技法。“桥”是指人体上肢前臂。“桥法”则是运用前臂进行攻防的技法。硬朗的桥及桥法能使南拳的独到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了稳马硬桥,在使用上南拳比较提倡“长桥大马,短桥小马”。长桥大马,动作舒展,手臂挥舞幅度大,进退快,发力强,擅发长劲,用于以长攻短、以快打慢;短桥小马,动作紧凑,含蓄发劲,进退灵活, 发力快,擅发短劲,用于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制慢。
再来说说南拳的发力。腰功是表现身法技巧的关键。拳家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又说“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南拳的发力都以腰力来带动,既强调腰部力量的刚柔相济,也强 调腰与腿、背、肩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贯穿顺达,以做到力“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所以,练腰功,要求刚柔并济,如鱼游于水,蛇行于陆。洪家拳有说:“蛇行水力,有缠枝摇摆之姿”,如果腰肢呆板生硬是打不好拳的。腰功要练弯腰、拧腰压腿和跌、扑、摔、打等。
在演练中,南拳非常注重长短结合、快慢相间。劲力的运用, 可分寸劲(短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和劣劲(死力);还有一种是震劲——是以腰为轴,当将接触腰部时,再加上向前震动的力量击出。短劲和撞抖劲,要求发力短、劲力快,富有爆发感;而发连绵劲时则要求体刚劲粗,缓慢持久。用力要顺达,不要沉滞。善用劲力的人,还会使用借力,“大力打来我不怕,能以四两拨千斤”。拳家说:“力,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倘能善于领会和应用,那么神和形的配合,用力的顺达, 自然可达到完美的境界。
练习南拳,讲究一招一式,干净利落。所以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这样打练起来,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拳书有“五合”、“三催”之说。“五合”是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三催”是手催、身催、步催。这就说明,在打拳时讲究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但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手法要灵活多变,步法 要落地生根,“手法快时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这又说明了手与步配合的实际意义。打练时要做到“手到、眼到、身到”。一眼关七,目随手动,眼闪若流星。开拳踢腿,要传神于目,示意于手。灵活有神自然表现出来。所以,打南拳有三怕:一怕咬牙切齿,面目可憎,二怕乱冲乱打,乱踢一气;三怕开头好气势, 末后力不继——虎头蛇尾。
南拳还讲究发声,这和长拳有不同之处。打练时以气催力,以各种不同的劲力,发出各种不同呼喝的声音。顿时觉得拳势威猛,气势逼人。
南拳发声,一般采用“嘻”、“喝”、“哗”、“嗡”、“哝”、 “哦”六种声音。双撞拳和膀桥采用“嘻”,冲拳采用“喝”,虎爪采用“哗”,双握拳采用“嗡”,抛拳采用“哝”,在马步抛拳之后接弓步撞拳则采用“哝——隘”的声音。发声时要闭气蓄劲,使肌肉紧张收缩,然后吐气发劲,随着拳发出恰当的响声。
所谓恰当的响声,是说发声的时机和喊声都要同动作密切配合, 否则便成乱喊乱叫了。
正因为如此独特而厉害的拳法,南拳的拳师自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经常被提及和演绎。如方世玉,为晚清南拳“广东十虎”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广 东十虎”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浏览4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