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价值
中国武术主要是从实用的功能上去把握动静的。从武术强身健体的养 生功能看,其动静方式体现了中医学“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不当使极,持 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人的生存要依赖于新陈代谢,其在一定程 度上表现为躯体某些的运动。而人作为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其精神及能量既 要有所发挥,但又不能损耗太过。按中医理论,形体静而贵动,故宜动以养 之;神气动而贵静,故宜静以养之。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者各得 其所,彼此不可替代。运动形体与静养精神,分别从不同方面支持人体的生 命运动,使其健康长寿。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养 形要以神气的清虚静定为基础,养神又要以动态的平衡为指导。人类生命的 新陈代谢,就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武术通过招式动作活动筋骨,通过意气内 敛固本培元,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去调理优化人的生命。所以,武术强调的是 “动静相兼”的自我保养,崇尚的是“舒适自然”的个性表现。武术的动不能 过度,也就是说不能过度地追求竞技的技术技能,那样就有损于身体健康。
从武术防身护体的应敌原则看,其动静方式又有“静以含机,动以变 化,以静待动,后发先至”的功能性关系;静是寻机待势,动是攻守变换, 因而在操作上也就有“静尚势,动尚法”的基本原则。其表现形式则是“动 迅静定”,讲求运行中迅速和稳定的统一。由于任何变化都不是“无端”的, 所以武术中的静也就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蓄力量和寻找机会;至于其 中的动,更不是漫无目标和没完没了地消耗体力,而是物来顺应、适可而止 和就势借力地改变自身状态,以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我顺人背”。因而太极 拳论中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说法,强调动静在敌我关 系中的相通和转化。太极拳是一种以静御动、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借力打 力、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的以弱对强武术,深得古典兵法攻守进退、主客奇 正变换的精髓;无论动静,都因敌变化,权宜使用,相生相济,出奇制胜; 它在御敌时从不轻举妄动,通过沉着冷静的“听劲”和“问劲”来研几破 执,应物自然,并由此来形成自身动静之势。它通过动静在主客奇正各个方 面的顺应变化,从而获得技击的主动权。
第二节 答 符合人体结构的原理
人体是一部精密复杂的机器,每个部件都有其特殊的构造、性状和功 能,每个部件都和整体息息相关。人的生理结构是固定的,生理功能是特定 的,生理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关节的活动幅度是一定的,各个器官的承载 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些都是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的,人的正常活动必 须顺其自然,一旦违反常规,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前面说过,武和医都在研究人和人体,所以单就武术而言,要想习武练 功必须熟悉人体的组织结构和脏腑功能,才能在习练,特别是高强度锻炼的 过程中避免受到伤害;再者是在击打过程中既能防备被人击中身体要害部 位,又能击中对手的要害,以至取胜。容易受伤的要害部位有大脑、脊椎、 关节、眼睛等,大脑和脊椎神经是最重要的器官,而脑后骨的薄弱和颈椎、 关节的可活动性,都容易受到伤害P所以了解人体结构的原理,是武术习武 练拳研究的重要课题。
少林武术将“三节、四梢、五行、身法、步法、手足之法、上法进法、 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三性调养法、内劲法”叫作拳术十法,它是综 合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劲法、三性调养等方面总结出 来的理论。其中三节、四梢等主要是从人体结构的生理特点入手,来研究如 何更好地习武练拳的。
三节:是指梢节、中节、根节。就全身而言,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 节,足腿为根节(又有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之说);就上肢而言, 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言,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 根节。三节之要诀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即“起、随、追”三 字。例如冲拳的动作,拳为梢节之梢节,拳起动后肘(中节)随肩(根节) 追,只有这样才能发力顺达。向前进步时脚起、膝随、胯追,这样才能重心 前移,十趾抓地稳如泰山。《少林寺拳谱》中说:“梢节不明恐中人七十二把 擒拿,中节不明遍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故三节贵明也。”明梢 节是指两手互换,身心相随,互为救护的意思。明中节是指手不离心、肘不 离肋,高挑低压、左右拦裹的意思。如“手起撩阴,肘发护心”,身应随手 而动。要知远近,明老嫩,手到身到,步变身转,不给对方进击的空隙。明 根节指进步低,退步高。进步低,可避免被对方勾、挂、挑、避搬腿之患; 退步高,可避免对方勾绊,利于进退。“起、随、追”三字十分精确、恰当。 三节贯成一气,进退得法。如根节,退步时,膝随胯追,身体重心后移,十 分协调。否则,步进身不进,步退身不退,手法再熟也运用无力。因此,对 三节必须明了的地方,就是手脚身的精密配合。在击打时心勇而进拳进身进 步,全身之力集于拳面,就能做到迅速。罗汉拳的动作都是全身三节,配合 行动,进退击打之时皆带身法,身手脚融为一体,此为练习的要点。《少林 寺拳谱》中说:“上法须知先上身,脚手齐到斯为真,拳中有搓谁能解,明 了其意妙如神。”此意即手、身、脚齐到,三节贯一。《少林寺拳谱》中指 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犹如写字,意 在笔前,出必中的,心一动而百体从令。三节明则内外合,克人就无有不 利。三节之理论,初看简单,实则精深。
四梢:指血梢、骨梢、肉梢、筋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 甲(指甲)为筋梢。四梢齐,指齐而发力,是发欲冲冠,牙欲断金,舌欲摧 齿,甲欲透骨的意思。《少林拳谱》中说:“明了四梢加一力,四梢齐则内劲 出矣。”其要点在于:意识引导气血达到这些部位,从而凝神聚气,使身体 各系发出更大能量。心里想着四梢用劲,使身体各部位有所应答,再经过 神经的反馈作用,传到大脑,对动作进行调节,故能齐力。因此“发欲冲 冠”之时,头必有意识上顶。这样,不仅避免了低头探腰的毛病,而且因气 贯行发,加速毛细血管网的代谢,增加了肌肉做功的能量。所谓明了四梢多 一力,就是这个意思。又如“牙欲断金”,指使面部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增加了有关肌群的收缩力,紧扣牙齿以集元神。“甲欲透骨”是指意识上把 力贯在指梢而抵达指甲上,使气血充至指端,以利于劲力的发挥。从攻防角 度上分析,劲发四梢也是科学的。如“牙欲断金”时牙齿紧扣,而“舌欲摧 齿”时舌在齿内,在对抗时即使下须受到击打,也不会被自己的牙齿咬到。 舌顶上腭,利于唾液的分泌及全身力量的贯注。“四梢齐则内劲出矣。齐之 之法,必其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舌欲摧齿。心一战而四者皆 至。盖气从丹而生,如虎之恨,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落,手随声 发。故一技动而百技动,则四梢齐,劲力无有不出矣”(《少林拳谱》)。设想 四梢用力时,由于意识引导相关部位紧张,该处毛细血管代谢交换过程一定 加强,其协同肌和对抗肌也必然配合工作,因而使代谢加强,内分泌增加, 心肺等系统加强做功,产生超出一般的能量。所以,齐四梢后,感觉击打额 外有力。试将四梢所集之力放松,就会明显地感到松劲。此与《易筋经》之 静力性肌肉用力收缩有相同之义,和气功有内在之联系。
五行:五行相克在少林武术的运用主要是先闭自己的五行,就是指肘 不离肋,手不离心,这样肘手就处于防御对方攻击,保护胸肋,即保护五 脏(五行)的有利地位。再克对方的五行,就是指封闭对方的五官,尤其应 先封其目。例如对方用劲击来,属金。犯上者属火,火能克金。所以要用袖 掳、斜打横格之劲化对方的劈劲,进而连续用向上斜击的方法破之,使对方 在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际受到击打而难于变化。少林拳术中板唤钩斜、迎风 转换、移身闪进、擎斤绽懈诸法都是五行生克的运用。
浏览2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