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活动需要能量,安静时,人体消耗的能量较低,剧 烈运动时对能量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运动中消耗的能量来自 体内贮存的能量和外来食物中能源物质的补充.食物中营养 物质并不能直接为细胞做功提供能量,能被肌肉利用的能 量是化学能,是从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氧化来的,它们 贮存在化学分子内,能直接供肌肉收缩用的能源物质,只有 三磷酸腺昔(ATP),故常称ATP为直接能源.糖、脂肪 和蛋白质为营养物质,它们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产生 ATP,故常称为生物燃料,或者也称能源物质。ATP是肌肉 做功的直接能源,当肌凝蛋白的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在一起时(肌肉收缩),ATP分解所释放的能量供横桥运动,肌肉 缩短ATPfADP + Pi +能量,但ATP的总量在肌肉中是 十分微少的,在强烈的肌肉收缩中,充其量仅能维持1 一3秒 钟,只有ATP再合成供能,才能维持,故从能量观点上看, ATP消耗后的恢复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ATP的恢复是通过ATP合成途径实现的,ATP的合成是 ATP解离过程的逆转:.ADP + Pi+能量一>ATP,所以,肌 细胞必须向其它化学物质索取能量,以便促使ADP合成 ATP。ATP合成有三个主要途径:其一、磷酸肌酸(CP) 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其二、无氧条件下,肌浆内糖元 和萄葡糖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其三、 有氧条件下,细胞线粒体内糖、脂肪酸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生 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根据以上 ATP合成的三个途径看到,细胞内ATP的生成是通过有氧 代谢和无氧代谢途径实现的,由于人体活动多种多样,运动 时间长短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和负荷的量不同,运动项目不 同,参与的肌肉类型不同,因而对氧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 运动时能量的生成和供应体系也就有所不同了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中,将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分成三 个体系:(一)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这个系统以贮存在肌肉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使 肌肉运动为其特点。按体重70公斤的人、活动肌以20公斤计 算、贮备的ATP-CP可提供轻快走步运动的时间为1分钟, 可维持越野跑的时间为20—30秒.可维持最大强度运动的时间为6—8秒左右。例如短跑、举重、短矩离游泳等要求最大 功率做功的项目属这样供能。这不系统以肌糖元无氧分解生成乳酸,释放能量以供运 动为其特点,这个供能系统在30〜60秒时达最大速率,可持 续供能2——3分钟。因此它是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泳的主要供能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充足条件下,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的能量供运动需要,糖和脂肪在 体内的贮存量较多,在大强度运动2小时左右,肌糖元才接 近耗尽,脂肪贮存量可供长时间运动,但是脂肪动用受氧的 利用率的影响,只有在强度较低,氧供应充足时,脂肪才能 大量被利用。武术运动是一种较复杂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而且门类 繁多,运动强度和时间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完成不同套路时的 能量消耗是不会相同的。据有人统计,现行武术竞赛中有四 分之三以上项目,属长拳类项目,分析长拳、南拳和太极拳 的能量代谢有其代表意义。关于能量代谢的测定,从技术上说,并不是非常复杂, 但要直接测定完成每项运动中消耗了多少能量都比较困难力 因此运动医学科学工作者,往往以更间接的方法进行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发现血乳酸值在阐明训练原理、掌握运动训练 原理.掌握运动训练的强度、分析供能情况、运动性疲劳及 肄定身体机能情况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在测取时对运动并无 影响,因此,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并已被广泛应 用。武汉体院温力于1980年对全国武术比赛的男女武术运动 员共183人,进行了长拳套路赛后的血乳酸含量测定,分析 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主要依靠无氧代谢的乳酸能供应,运动 员的训练程度不同,糖酵解的能力亦不同,训练程度高的运 动员比训练程度低的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的能力高。笔者对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合练(热身赛)的部分运动 员和1991年参加全国太极拳比赛的部分运动员,进行了套路 赛前后血乳酸含量和肺泡气。2%和C%的测定,发现男女 南拳运动员的赛后最高血乳酸值比静态高出17.2倍和8.2倍, 男女南拳运动员的最高血乳酸平均值高达1?. 56 ±3.01和 12.46 + 2.男女长拳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也较高, 男子为 12.37 ± 1.02mml,女子为 10,68 ± 2.87mml , 呼吸商在1以上,相当于一个优秀中跑运动员全力跑完4。0米 全程后的血乳酸和呼吸商的反应,这说明南拳和长拳两个项 目,对提高人体无氧糖酵解供能的能力,是有较好作用的。 在测试的材料中看到,国家代表队员的血乳酸值大于市区队 员,而中国的市区武术队员又大于日本在中国集训的队员, 从而看出血乳酸,的反应与训练程度和劲力表达等有关。不同类型太极拳运动员赛后的血乳酸值也不同,陈式太极拳赛后的血乳酸值比42势赛后血乳酸值高,而 42势又比杨式高。血乳酸的高低与性别也有关系.女运动员 赛后平均血乳酸值比男运动员高。在训蹂中发现,太极拳和长 拳、南拳间歇套路训练时,血乳酸出现不同,高水平太极拳运 动员连续完成三套42势太极拳后,血乳酸的反应与练习完一个套路或两个套路后的血乳酸值无太大区别。但长拳和南拳 在间歇2—3分钟连续完成二套或三个套路后,血乳酸值是逐 级升高的。早在1971年,LHermansen就报告间歇运动时, 血乳酸在5次1分钟最大运动负荷,4分钟休息,5次跑后血乳酸 最高可达32mm/L。在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大高于一次性 运动,其原因是在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氢离子向细胞外间 隙弥散的速度(t"2 二 39秒),比乳酸根快(tl/2=tl/2 = 9分钟)。因而,在肌细胞内限制糖酵解的氢离子在休息期; 能很快转移到细胞外,使细胞内的糖原更多地被利用于酵解 为乳酸而造成间歇训练时血乳酸大大高于一次性力竭性运动 时的血乳酸浓度(冯炜权,中国运动医学杂志P157—160)。 太极拳间歇练习后,血乳酸不象长拳、南拳一样反应,与运 动时不缺氧,并且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各器官系统“节节 贯通”,改善了氧的供应,使血乳酸的消除率大于生成率有 关。上海体院陈文鹤和赵釜生对上海市体育宫男性老年太极 拳练习者,按杨式、陈式和简化太极拳分组,进行了太极拳 练习时能量消耗的测定z从结果上也看到陈式太极拳比杨式. 和简化太极拳的能量代谢消耗多,还看出,同一拳式的不同 架势,能量的消耗也不一样.低架势的能量消耗比高架势多  ,陈吉棣等早年对少林拳和太极拳也曾进行能量: 代谢的研究,少林拳比太极拳热能消耗率大得多关于武术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从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法 的研究材料证明,长拳类和南拳项目,是以糖酵解供能为 主,而太极拳无论是参加比赛或演练,由于动作徐缓、柔顺、缠绵,其代谢特点属有氧代谢。由于不同拳术有不同的 代谢特点,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应有针对性。关于武术运动对身体的作用,前人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 资料,但在健身强体、防治疾病、开发智力等功效的记载 上,大量的是经验体会,至多是从唯象学方面说明,即,知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科学技术尚未发达的年代里,某些作 用无法被证实与辨伪,这是正常的。新中国建立后,体育科 技工作者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其科研成果大 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但先辈们留给下的这份遗产,太庞 大,也太深奥了,它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更需要用现代科 学技术去研究,尤其近数十年来,中华武术已推向世界,并 跻身于竞技运动的行列,技术和训练都有创新和发展。

浏览3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