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刚柔还体现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无论练习哪一种拳术,要想获 得刚与柔,都必须要先从武术基本功练起。通过各种基本功的练习,使关 节、韧带、肌肉、筋骨的柔韧性加强,能轻松、协调地完成各种伸拉动作而 不造成肌肉紧张,练起拳架动作到位、姿势正确、轻灵圆活、协调自然。此 时,才算具备了武术中所特需的最基本的松柔,在这种基础上再通过站桩、 盘架等功法的长期苦练,方可形成一种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筋骨棱撑、肌 肉松软的阴柔之劲。有了这种化僵存柔后的真正松柔,才可谈到名副其实的 刚劲训练,在这种“真柔”基础上寻求“真刚”,也就容易得多了。因为在 这种浑身松柔舒展、协调自然的情况下发放各种刚劲,劲力便会比较顺利地 通过各个关节向发力点传送,不会因为自身的僵拙死板而使劲力受阻,无法 发出。
冈劲的练习,是在上述松柔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单式发力动作,仔细体 会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身体松紧变化过程。这种松紧的转换与 矛盾愈大,则所发之力愈刚,劲力的弹性也就愈强。练至上乘境界,柔如杨 柳,刚如铁石,伏如横弩,动若发机,能瞬间骤然爆发出惊弹崩炸、寸绝 滚颤、激荡回旋的弹性爆发力。此劲观之浑身俱颤,如龙惊雷炸,似巨炮猛 轰,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这正是积柔成刚、运柔成刚、由松到紧、由 柔至刚的真正过程与表现,即前贤所谓的“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 是真疾”。
这种功劲,其实也是许多传统拳种毕生所追求的最终劲道与终极成就, 虽然各门派对此劲道的称谓不同,实则成就一致,劲路一致。如形意、心 意、太极、八卦、八极、通臂、螳螂等拳,练到最后都是这个由极柔到极 刚、由极松到极紧的内外如一、瞬间鼓荡的整体惊弹爆发力。
二、快慢
武术中的快慢也是阴阳理论的啊。快,是要求在熟练的前提下,以慢 的标准打出较快的拳法,即完全在筋骨的配合中快速运动,减少肌肉的运 动。这样出来的劲绵里藏针,快如闪电。慢,是说意识和形体从刚中的极 动、大动到柔中微动、不动的过程,从外形看似太极,慢若抽丝。力求从中 找到自身在刚中身法、步法、劲力、步法等的不足,通过慢慢融合研磨得以 进步。这是从武术的学习演练过程上来讲的。
快慢还体现在武术技法和动作上,强调动作快,出手迅猛,给对手以猝 不及防的打击;如果动作慢,则会给对手留下还手的机会,造成自己的失 败。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步法进退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速如电,转 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该拳套路较短小,运动多为直线往返。动作 姿势要求头端面正,眼注一点,兼顾上下左右。头竖不偏,随身变转,开胸 直腰,不松塌,裹胯合膝,微扣脚尖。肩下松,手臂击出曲而不曲、直而 不直,以便曲防时含有攻意,直攻时含有守意。身法注重控制重心,动则轻 灵,静则沉稳。步架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动作整体表现为全身上下内外协 调一致。动作时,步催、身催、手催,以迅疾见功夫。少林拳基本功是站 桩,桩有马步桩、椅子桩、丁字桩等,同时也练视、听、抓、拉、推、举、 踢等。身法有八要,即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要求藏而不露, 内静外猛。战术上善于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 实兼用,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在动、静、呼吸、运 气、用气方面,如拳诀说:“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 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做到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的外三 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
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鑫曾经在《陈氏太极拳图 说-太极拳用说》中说道:“如彼引我以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 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 以刚克柔,以火克木。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在找准时机,有机可乘之时,要果断地以“刚击之”,毫不手软。当然,太 极拳在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及均匀和谐的运 动特征。即使有些太极拳派主张盘架子时要快慢相间,要有快有慢的非匀速 运动。
形意拳的特点是快速完整,要求做到“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 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李远航在《武术拳论•总序》中写道:“武术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 是打击力量问题,二是打击速度问题,三是自身反应速度问题。一般人练 拳,对手打来,思考怎么办,还手,三个瞬间。练得好些的,对手打来,出 手还击,这是条件反射,两个瞬间。” “真正的高手,看见对方拳打来,已经 打完了,就这一个瞬间。自己怎么打的,打对手哪里的,完全不知道,完全 不经过大脑,这是最快的反应。而没练过的人则是一顿狠打乱打,或是不 知道怎么办,挨打。”强调的就是速度,就是快;慢了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 步了。
三、虚实
虚实的意思是虚假和真实,多指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在武术中虚实 也是至关重要的,虚实就是以身体重心而言,重心偏于何方,何方即为实, 他方为虚;以劲力而言,身手运动的方向为实,其余为虚;从战术角度而 言,击敌为实,诱敌为虚。其他发劲为实,化劲为虚,刚为实,柔为虚等不 一而足。总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换,不可截然割裂开来。
虚实又是中医常用名词,指人体阴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形论》: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夏:“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八纲辨证中辨 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 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说:“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 泄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素问-宝命全形论》)
虚实是太极拳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具体的技术体现也很丰富。所以我们 下面就以太极拳为例来论述武术的虚与实。
1 .太极拳中看虚实
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 “虚”。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 的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虚与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太极拳 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虚实。“单鞭”中的弓步, 主要是由左腿来负荷体重,因此,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手的虚实,意念 着重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着重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 为虚。“单鞭”中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因为,这时意念着重于左手。就整 个左手来说,也要分虚实,左掌内侧为虚,夕HW为实。因此,就整个单鞭动 作来说,左右手和左右腿都有虚实之分,左手又分为虚实。“云手”中两脚 移动,移左脚时,重心在右脚上,右脚为实,左脚为虚;移右脚时重心在左 脚上,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太极拳运动中身体各部虚实的出现及其转换是 不固定的、短暂的,完全随着拳姿的变化而变化。但也应该看到,为了维持 身体平衡,实脚支撑体重后,虚脚还要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既要分清虚 实,又不要绝对化。根据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有柔有刚,张弛交替,动 作做到终点时,也要求各部位关节和肌肉保持少许伸缩转化余地,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是在几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作 用下,在相互牵制和对抗中进行。比如推手时,掌根向前用力,同时肘部向 下沉,肩窝向后缩,上体放松,这样两臂如棉里裹铁,沉而不僵;手臂后收 时,肩力放松并向后带,手腕也微微放松,小臂自然而圆活地旋转,动作轻 而浮,活而不散,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虚实变化,动转自如, ~刚柔虚实辩证统一。
浏览3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