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唯一,名德厚,号飞丹九儿,约生于1855年,辽宁北镇县正安堡人,属镶红旗满族。宋公在剑谱自序中说:“鄙人年方十五,先大母捐棺,先大人结庐墓右,寝苫枕块,拜风哭雨,三年独处,无敢过问。一夕,有野鹤道人至庐相访。先父见其道貌非凡,殷然礼待。适鄙人省父至庐,父命拜之。道人曰:‘此人谁?' 父日:‘不肖子也,性好武,不爱读书,屡戒不惨。’道人曰:‘有文事,当有武备,似武亦不可少者。吾有空中妙舞剑术,原系武当内家九派三乘也,吾习下乘剑法,已传八人,再传汝已成九数也。’鄙人欣然拜受,道人当面指点,一一讲明,莫不条分缕析了如指掌。因示之曰:‘是术神出鬼没,奥妙绝伦。最后,内勇功夫,实有补天之手段。子若学之,异日当有大用。迨鄙人至16岁,立志练剑,昼夜攻习,寒暑无间。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剑,形体飘飘,空中作舞。后因有事废学,引为憾事。”此为宋公自述,后因染病为了不使国粹湮没,宋公依据古谱著书立说,于1922年写成《武当剑术》。
第十代李景林(1884年-1931年),字芳宸,又字芳岑,河北省枣强县人,武术世家。其祖以技击闻名两河间,幼时得父之传授,颇有侠士之风。塞外交游时,遇武当嫡派异人皖籍陈士钧, 受业“人盘剑术”。后因报国心切从戎而弃“地盘、天盘”各剑术。1922年驻守锦州时,其部下丁齐锐驻军北镇,见宋唯一所著《武当剑术》如获至宝。因此,李君景林登门拜访,恭谨求教,宋君授以武当剑术。1924年宋君再次应李景林聘请至天津传授剑术,受业数载,成为武当丹派第十代传人,从而使武当剑术进一步披露于世。
1930年山东国术馆创建之后,李景林先生大力普及推广根据武当剑单练套路创编的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对练剑法套路,如“武当对剑”、“活步对剑”和“散剑法”等,对武当剑术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古老的武当剑术绽放出了一枝别具特色的鲜花。
这之后,一直传到第十二代,这十二代人的年龄均已达到古稀、耄耋之年,尚有部分传人早已谢世。十三代传人将继续把丹派剑法一直承传下去。
还有一个人也很了不起,民国著名学者钱基博还给他写过传,这个人是甘风池。他相貌颇为儒雅,见到他的人都不相信他是武林高手。《清史稿•甘凤池》中有过记载,说他少年的时候到京师游玩,一个叫做张大义的亲王侍卫听说他很有名气,就想跟他比武。张大义身长八尺,腰粗腿壮,脚趾上还带有铁环,比试起来口当喈有声。打到最后,张大义腾起用脚踹甘凤池,甘凤池没有 还手,而是一路退让到墙角,然后用手轻轻一拂,张大义立刻摔倒在地,鲜血一下子从裤子里流了出来,脚趾上的铁环竟嵌在了肉中。甘凤池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贫,他的传奇一生在江湖间 流传了下来。
金庸的那部长篇大作《倚天屠龙记》里还提到了宋远桥、俞岱岩、张翠山等武当七侠,这七个人在历史上真真实实地存在,而且都是著名的武当传人,连他们的名字也不是金庸编造的,只是六侠殷梨亭原型应为“殷利亨”,金庸认为这名字和其余六人意境不合,故取其形近字改成“梨亭”。但应讲明的是,这七人并非生活在同一时期,当然也不可能都是张真人的嫡传弟子,至于小说里的那些热闹情节更是金庸杜撰的,与七位高士毫无关系。
武当支派的流传
和少林一样,武当最初是用地域来命名的门派,但后来名声越来越大,也就大大超出了地域的范围,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功派系都可以归到武当派里,武当派也就成了一个统称。
武当派后来产生的支派,主要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
“松溪派”拳术的创始人是张松溪,我们上面已经说过这个人,说他是丹派剑法第一代传人。而由他创立的“松溪派”拳术和张三丰的内家拳是一脉相承的,是张松溪在继承武当拳术的基础上,吸取明代“僧、岳、杜、赵、洪、智、慧、化”八家拳术的精华,创造出的一派拳术。这一派拳术的技击核心是“抓筋拿脉,打穴击要”。《松溪拳谱》上说:“若要拳法通,须知任督冲, 带脉亦当练,旋转在其中,冲脉讲猛势,闪击归其功。”这就是根据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进行拳术锻炼。“松溪派”拳术的练功原则是:面南背北。这是根据地球磁场在南北二极决定的。
张松溪在青年时代,曾想过当官。他目睹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便钻研医学,精练拳术,以除暴安良为己任。晚年时,他曾在四川云南、湖南一带行医传艺,四川秀山何氏得到他的真传。现在, “松溪派”拳术还有传人,王维慎就是其中之一,他已把这一派濒临绝传的拳术撰写成了《武当松溪派内家拳法》一书。所以对这派武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本书一看。
“玄武派”是武当山的本山派系。我们在第一节的时候已经说过武当山是玄武的道场,这个派系比“武当派”创立得还要早。
这一派有众多经籍,以《真武经》为主要经典,奉真武为“玄天上帝”。“玄武派”传到第十二代时,武当山才诞生了 “武当派”。 后来武当派的流传越来越广,很多道人都皈依于“武当派”,“玄 武派”就断传了。1989年9月9日,武当道教协会经研究决定,恢复“武当玄武派”,当时是这么分的,武当玄武派承接原第 十二代,继第十三代为承接的第一代,续承武当玄武派的第一代为玄武派第十三代弟子,第二代(1986年正月初一至1989年12月30日为第二代)为玄武派第十四代弟子,再后五年一代排列,由武当道教协会统一收徒。
太极拳到底是不是武当派的支派历来是有争议的,但因为太极拳和武当派功夫都是基于道教文化创立的,有诸多相似之处,再加上太极拳流传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民间,几乎到了无人不晓太极的地步,所以我们也简单了解一下太极拳。
很多人认为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立的,但这一说法是有争议的。因为太极拳开始时是师傅口传的,并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关于它的创始人是谁就有了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唐朝许宣平创立 的;有的的人认为是宋朝张三峰创下的;还有人说,明朝张三丰才是太极拳的鼻祖。另外也有人认为是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创立的,到现在也没有下定论。也许它并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经 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形成的。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是三势”、“软手”。清朝乾隆时,山西人王宗岳写了《太极拳论》。现在,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来源于这本书。太极拳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流传也很广泛,因为它既可以防身,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御疾病。太极拳有杨氏、陈氏、孙式、吴式、赵堡、武当等多种流派。这里我们只说与武当有关系的武当太极拳。
这套拳最大的特点是“刚柔相济”,跟武当派的功夫还有点区别。武当太极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 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武当太极拳的要诀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跟武当派功夫一样,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 极拳结合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的上乘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 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沾、粘、连、随,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塌胯,动作舒展,做到行云流水,神形俱妙。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 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浏览3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