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武术的起源

中华武术究竟始于何时,历史已无法考据。今天的我们只知道 在人与兽的相互搏击中,是武术把人类造就成大自然的王者。而在 人与人的战斗厮杀中,是武术成为了制服敌手的胜招。中国人,正 是从前人的智慧中不断汲取知识,从长期的演练中不断提高技艺, 才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称奇的国术——中华武术。


  1. 武术探秘


——绵绵不息的中华国粹精髓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辉煌瑰丽的文 化宝库中,有一项历史悠久、绵绵不息的国粹更是盛名远播,这就 是中国武术。

伴随着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历尽沉浮坎坷,世 代流传,展示出她的雄姿。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中国武术今天已 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熠熠生辉,迸发出夺目的 光彩。

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武德并 举、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体育文化。而绝不是单纯的争斗,也绝 非简单的击打,挥拳舞棒,有武而无术。传统武术的表现形式一般 有两种: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因此,有人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它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和格斗方法三种训练形式。

在历史上,武术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养性的人生修为 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中国先人始终把习文备武视为君子之业。 “武术” 一词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卷二十:“偃闭武术,阐扬文 令。”这里的“武术”只是泛指军事。1915年上海《申报》发表了 陆士谓写的一篇名为《冯婉贞》的文章,文章说:“冯有女婉贞, 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术,冯之技,女无不习,习无不 精。”此后“武术”就做为专有名词沿用下来。1988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给 “武术”下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 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是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的运动。功法或称内功, 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术的基础。技击意识是中华武术所有流派与拳种 共通的属性,技击意识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有着一种独特的 美质,而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独到的养 生修身之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其他运动项目。 有的运动有着强烈的攻防格斗性质,如拳击、摔跤、击剑等,但它 们没有套路演练,不能进行个人表演。国外虽也有许多技击拳法, 但由于过于注重力量的实增,与中华武术的内功修炼难以比拟。正 是这种寓技击、养生、表演和功法、武德、技道于一体的特色,才 形成了中国武术鲜明的民族特征。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中国 古典哲学、伦理、中医理论和古典兵学思想,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 传统武林有句谚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说的就是武术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由于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 其生成之始血肉相连,又形成了它与传统艺术的血缘和互渗,武术 文化作为一个起端甚早而定名颇新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各界有识 之士所接受,这是任何其他体育运动所没有的特点。

武术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各种民间拳法, 虽经不断挖掘,然而却如深埋的矿藏一样,越深入越丰厚,而且与宗教、民俗文化和民族、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更使其有了超越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体育的博大精深的特点,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 面面。

今天,武术正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作 为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在走向世界中不断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 尊敬。

  1. 人兽相搏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生存的需要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起源上来讲,如同其他绵延不绝 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样,武术也同样有其产生的历史源头。对于有着 数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而言,若追根溯源,必然要从远古社会说起, 武术亦如此。

原始时代,人类生活在莽莽荒原中,“人民少而禽兽众”,生存 极为艰辛和危险。据考古化石发现,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 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 兽食颛民,鸯鸟攫老弱。”《山海经》记有:“封稀(野猪)惰蛇, 皆为民害。”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而就是在这种严 酷的斗争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技击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徒手,即拳脚肢体的运用;一是使 用器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 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技能。而器械的运用,更是人类 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早在六十余万年前的中国猿 人——“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 尖嘴凿,还有不少骨器,有的锋刃尚锐。至于木棍,更与石器同时 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器械,只是木棍、木矛之类武器易朽不存。既有 徒手与器械的搏斗,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累积,哪怕是极其原始的。 经过若干万年的逐步累积,终于形成了技击的技巧、攻防的姿态与 动作,伴随这些动作技巧的掌握,人们逐渐产生自觉运用这些技巧 的观念。于是,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这便是原始武术在生 存竞争中的起源。

工具及其使用,为人类进化的最重要标志。工具的制作与改进, 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原始时期,工兵不分,以木石击物 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原始武器的萌芽,当从木石开始。考古 学家贾兰坡指出:北京猿人“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得力的狩猎武器 还应该是木棒和火把”。原始人生活于密林中,树枝最为易得,将其 磨制成木棒、木矛,成为人类最早的武器。考古发现:距今三万年 前,已有石制矛头加上木棒成为矛枪,这种复合武器的出现是巨大 的进步。

这些石器和木棒既可以采集、加工食物,也可以打击动物、保 护自己,既是简单的原始工具,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武器,工具与 武器在最初是合二为一的。但是随着战斗的频繁发生,兵器渐渐独 立出来,更具攻击力。《吕氏春秋》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 木以战矣。”蚩尤是传说中这一时期著名的“战争之神”,他发明了 许多兵器,《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 矛。”戈,是一种进攻时用的武器,是由镰刀演化而来,是当时颇有 威力的长兵器。殳,一种竹制的兵器,非常锋利。戟,一种专门为 战争制造的兼具矛和戈优点的武器,以矛为主体,侧有一横刃。矛, 一种长兵器,长度几乎是人体躯干的三倍,矛头有曲刃,顶端有尖, 两侧有刃。酋矛、夷矛大概是矛头大小、形状有区别。传说蚩尤发 明的这五种兵器,实用性很强,在战争中威力很大。在罗振玉考订 的《殷墟书契考释》中,甲骨文与钟鼎文中也涉及大量的武器,如 弓、矢、戈、斧、戟等。可见,不断地寻找能克敌制胜的武器,是 先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武器的不断创造和使用,.极大地提高 了攻防的能力和质量,为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古人类的 生存提供了具有优势的充分保证。

  1. 生存竞争


部落战争促进了武术的诞生

武术的发展史同战争的发展史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是密不可分 的。武术的根本特性就是利用技击而获胜,其产生也源于这种 需要。原始部落时代,由于有了疆界的意识和族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开始有了战争,“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经》)。战 争的出现、战争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及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都 促使武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 乃习用干戈。”轩辕即是黄帝。神农氏已经不能担当部落领袖,因此 轩辕取而代之。而轩辕成为领袖并能征善战的原因,就是“习用干 戈”。可见武器在战争中已广泛被使用,并且对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黄帝正是由于训练他的部落成员习用干戈,培养他 们的军事技能,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习用干戈的过程中,人类 学会了一定的攻防技巧,并自觉地运用武器,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 产生和发展。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 识的出现。《晏子春秋》载:“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 道应》中有:“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古籍的论述认为具有竞争 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原始时期的战争,更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 争观念。有一则歌颂先民战斗精神的著名神话:“刑天与帝争神。帝 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传 说刑天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竞争被斩掉脑袋之后,仍不甘停止战 斗。故诗人陶渊明歌颂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 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始人中萌生了武舞,或 叫战舞。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 种击刺动作姿势的演练。数十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少数 民族,也有类似的武舞。我国先民的战舞不仅是武术击刺的演练, 也还有武艺表演而达到宣扬武威的作用。古籍记载,虞舜时期三苗 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仍不降服。后来禹带领军队表演手执 巨斧与盾牌的“干戚舞”给三苗族民看,这个武舞表现的威武雄壮 的气魄与高超的武功,使三苗族民既感动又害怕而终于降服。

在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原始岩画中,也可看到一些原始武术的 图像。如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有一幅画面,战士呈横列状,右手高 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 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式。这是现代能够看到原始武术形象的 一个生动例证。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 巨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发 展历程,成为中华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