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是武术和中医最基本的思想框架。《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 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 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 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 人有足十指、茎(阴茎)、垂(睾丸)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9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 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 人有卫气。地有草莫,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 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 有聚邑,人有胭肉(隆起的肌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 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 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 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和密切关联性。 所以,古人从天人之间找到了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一天人相应。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 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L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 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就是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 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 可缺少的主导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基于这样的思想,使得习武者尤 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 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而“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 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 ” “要 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 是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 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正因如此,自 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 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 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这万物之灵的创造力,使个 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这也是中 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取象类比是武术和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中医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生 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脏之间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 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内经》中关于取象类比的描述旨 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 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 肝、脾、肺、肾为脏,主藏而不泻。

武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 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 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并以自然界的现象来喻 拳理,所以武术中有许多以自然界各种动物来命名的拳种和动作。如南拳 中的虎鹤观形拳,是以虎、鹤两种动物的动作为基础,结合人体运动特点和 技击技术而创造的拳种。形意拳中的十二形,则是以十二种动物的动作为依 据,按形意拳的动作和劲力特点演化而来。此外,螳螂拳、鹰爪拳也是分别 模仿螳螂、鹰的动作,取其形,会其意,而创造的拳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 举。至于动作名称,诸如青龙献爪、燕子穿林、白鹤亮翅、金鸡抖翎之类的 名称极多。不仅如此,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很多。如王宗岳说太极 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不仅说明了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内心活动,是以江海之 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 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也是以十二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的十二种变化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 是取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中医的针灸推拿手法也有这种命名方式,如根 据动物的动作、姿态、神情命名的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凤凰展翅、二龙 戏珠、双龙摆尾、猿猴摘果等,根据五行、自然形态命名的运土入水、运水 入土、飞经走气、清天河水等。

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 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身 (动作)心(意念)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实际 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以至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 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地培养和训 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求和独具特色 的理论。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医的人体是有机整体的思想。因为,人体是有 若干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 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整体统一性。因而 生理上相互联系,维持其生理活动上的协调平衡。

仁爱思想是武术和医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武德和医德思想同源于中国 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国哲学主张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 则一致。儒家创始人孔子出身武术世家,他能文能武,精通军事武艺,善射 御之术。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他的学生很多 都是文武兼备。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仁爱”观念,并成为武 德的核心。孔子把“仁”和“勇”联系起来,“仁者必勇,勇者无礼则乱”, 认为军事力量、杀伐手段,必须纳入伦理的法则之中,以“仁、义、礼、 智、信”为约束,不能杀伐无度,不能穷兵武,自然成了对习武者甚至全 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也为武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代理学家张载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减致明”。“诚”是最 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 “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不断追求 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原因。古代人们崇尚武德,是依据习武者掌握人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为此,在习武者之间 常有一些戒律、法规,随着历史的变化,其内容虽多有变动,但基本宗旨不 变,即要求习武者成为见义勇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时习武者还把对技术 精益求精的研习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认为这是一种内修的功夫。他们崇尚 勤学苦练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 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 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 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成员的武术和中医, 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无处不在。

浏览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