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还记载了王征南的另一个故事:有一次王征南与 著名学者黄宗羲同游天童山,遇到一个不讲道理的和尚少焰。少焰臂力过 人,对付四五个人不在话下,以为王征南可欺。不料刚要接近王征南,还未 来得及施展他一身的蛮力,就被点中穴位,疼痛难禁,使不出半点力气。

褚复生,明末清初上海人氏。为中国著名武术家,膂力奇大,精通拳脚 器械,尤精枪术,人称“四平枪”。他枪舞起来,则数百人不能近其身。褚 复生不仅武功高强,还有一身更厉害的内功修为,尤善点穴。在清初曾任 清军武术教头。《墨余记》记载了他的一个故事:褚复生的家乡有一个外号 叫“独骨”的地痞流氓,会武功,膀阔腰圆,力举千斤,仗着这些本事,在 市场上横行霸道。商人不堪其扰,于是大家请褚复生为民除此一害。在一次 酒宴上,褚复生与“独骨”相见。酒过两巡,“独骨”就跳起来,手舞足蹈, 捋拳作势,夸耀自己的勇力。褚复生缓缓用筷子在他胸前轻点一下,轻声说 道:“你不能坐下来说嘛? ” “独骨”重新坐下,直到终席,一言不发。散席 后,商人们问褚复生,为什么不与“独骨”交手,他们哪里知道,褚复生用 筷子轻点“独骨”时,用了内功。第二天,“独骨”浑身变色,青如蓝靛, 不治而亡。

晚清武术大师蔡玉明(一说蔡玉鸣,1853-1910),原名蔡谦,又名怡 河,福建泉州晋江人。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中 华民族饱受外辱内乱的劫难,民不聊生,地方上的豪强之徒为非作歹,荼毒 黎民百姓。蔡玉明作为一位身怀绝技的著名武术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 表。他为人刚强正直,嫉恶如仇,一次,闽南某村两姓宗族在外地一伙心 怀不轨的拳师挑唆下,为争水源而即将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在两阵对 垒,冲突一触即发之际,蔡玉明飞身赶来,揭穿了这伙拳师妄图趁火打劫的 阴谋。众拳师见阴谋败露,一齐围住蔡玉明举刀便砍,蔡玉明身手矫捷,闪 电般避过呼啸而来的刀锋,只略施五祖鹤阳拳中的“六门八法”之技,即空 手夺得两把刀。恶徒们不甘示弱,依仗武艺在身,重操兵器上来厮打。可是 交手没几个回合,恶徒们手中的兵刃便纷纷落地,只得一一跪倒在地,求蔡 玉明手下留情。两姓的族长见蔡玉明如此豪侠大义,从心里叹服,终于听从 了他的劝告,挥手示意各自的族人回村,避免了一场相互残杀的大祸。至 今,闽南地区还传颂着这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闽南武 林中的“永春郑礼书,泉州柜尾鹤”之说仍记忆犹新。永春,指永春白鹤拳 的名拳师郑礼书;泉州杭尾鹤是因蔡玉明家居泉州南门外罗山梧核杭尾村, “鹤”,即指他首创的五祖鹤阳拳法。

第四章一武术文化中的医学理念

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强身;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搏于战(或 赛)场,习于日常。正因为武术的初衷是防身和强身(都是为了实现武术的 技击性),所以就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技击性、 战争性逐步淡化,而体育属性在不断彰显,其与医学的关系仍在继续深化。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术和医学都是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阳 光雨露下,植根在古代哲学的土壤里长大。因此,武术文化中也就随处闪现 着医学理念的身影。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夭人关系的认知和研究,其不仅仅是 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 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 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 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所 以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家庞朴说,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 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无法理 解中国的文化"(《秋莠集》)。

第一节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产生得很早。《易经-系辞下》:“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郭店楚简《语丛》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说明《易经》是现存最早和最明确表达“天人合一”思想的命题,它表明 “天” “人”之间的关系实为一内在关系,二者是不离相即的。最先阐述这一 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根本 思想。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 天地;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和人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 是这个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二是自然界有着普遍规律,故一 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服从这些规律。三是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 规律是一致的;四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 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 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天人合一”强调的就是天与人、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作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 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学说,从而形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包括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和地区 方域都与人息息相关。《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 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 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与天地如一”(《素 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 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 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其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 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 (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武术也是将人作为一个 整体来修炼,认为人是小宇宙,天地自然是一个大宇宙,人与宇宙自然是同 构的。在练功实践中以攻防动作为结构,以刚柔、动静、虚实、开合等为运 动规律,以人身小天地来体察、探索自然大世界之究竟,在物我交融的拳械 运动中,实现人体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 生理范围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武术 遵循了医学的这一规律,所以在学习武艺的同时也实践着健身强体目的。

浏览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