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为“医与巫的斗争”商代奴隶主阶级崇尚鬼 神,人为地制造宗教学说,有意识地把统治者说成是“天 命”和“神意”的体现。在巫术迷信的支配下,认为疾病是 鬼神作崇,祖先的示罚。因此,巫师治病便采用祈祷祭祀、诅咒等方法来“驱逐”病邪。在《世本》等古籍中就记 载了不少这某荒唐的法术。但也出现了医巫混杂的现象。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自然科学 的发展,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日益兴起,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这些理论认为五种物质乃人类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东西,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原素,以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去解释自然现象。唯物论者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用时日,事鬼神,信卜巫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因 此在对生命、疾病和死亡等问题上与唯心论的巫术也迥然不 同。摒弃鬼神病因论,首倡六气致病说。在诊断上“以五气、五声、五色、眠其死生”:在治疗上记载外科治疗有“着药”、“刮去脓血”、“去其腐肉”的方法,或施以攻、 养、疗〉节等治疔手段。在与唯心巫术斗争过程中,运用朴素唯 物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不断总结医药经验,逐步建立起医药学 理论、并为以后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二者开始并无联 系。战国后期首先将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黄帝内经》 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便形成了中医分析人的生 .理、病理,进行辩证治疗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哲学基础,并且 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武术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 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的或器械的各种套路。它起到了增强 体质、培养意志的作用,在各方面应用了中医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如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对立,互为根本以及相互 消长、转化的变化规律和五行中的生克制化规律对武术的动 作形成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应避免依此而陷入机械唯物论的 境地,因其最终要求人们要“阴阳互补”、“消长平衡”而 形成“守中”与外界“相应”则缺少竞争机制。武术运动是神、气、形的统一体。神主意,意帅气,气 帅形,“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 之体”。以神气引形,气随桩动;上动下随,虚实分明,这 些都含有明确的唯物辩证论观点。武术运动的精髓是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的辩证原理发 挥其医疗和保健作用的。中医理论认为心定神宁,心意领 先,心意帅形。能静定,则能将意识运动的向量转入内向。 武术的重要的保健作用是使人体进入最佳生理状态,使大脑 各功能区协调同步,这是武术神形(心身)合一的辩证的整 体观念。武术运动是“以意调息”,意识随呼吸而上下,腹 式呼吸时宗气之升降,促进丹田开合而起动真气,使先天、 后天之气得到培补和充实.加之武术外部动作可带动内部五 脏六腑进行同步的协调运动,如八卦掌之走转;形意拳之 蹬、踊、盘根;太极拳之步法的虚实变换;少林拳的跳跃腾 翻等动作均可沟通相应的经络与穴位,以调和阴阳,增强心 肺及脾肾功能,达到“扶正袪邪”的辩证施治作用。(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内经》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人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 特点之一。人体是由各个部分组织构成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 联系,彼此相属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卞病理、脏腑和经络 等方面.如心主血脉,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肺主皮毛, 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 里;肝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肾主骨,开窍于耳及二 阴与膀胱相表里.五脏六腑各有所主,密切配合为一统一的 整体,不得相失,且心起着主导作用。脏腑功能失常,将导 致疾病,相互影响,甚至影响周身的健康。而整个机体的盛 蓑,亦将影响局部的病变•必须纵观全局来进行辩证论治。《内经》又认为,人与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夫人 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 天地为之父母”。“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 察” .这些论述表明,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 和体验,已逐渐认识到人和天地自然息息相关。如四时气候 的变化,地理环境的优劣,都会影响到人体健康。《内经》 中即提出了 “人与天地相应”的论断,并提出“因岁之和, 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湿不和,则 民多病而死矣”,认为四季气候是否正常,也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这一观点的特点,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内 容,即“辩证”和“论治”。所谓“辩证”,就是分析,辨 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经过 研究、考虑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 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解决 疾病的手段,也是辩证的最终目的,同时又是对辩证是否正 确的检验。辩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 病的过程。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特点,是在古 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所以尚不能够完善地说 明人体内部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疾病发生与变化等方面 的内在关系。因此,要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充分应 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发展中医理 论。武术根据中医的理论精华,使其运用增强脏腑的机能, 畅通周身的经络,纠正阴阳偏亢,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 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观点,以激发人体的潜能。武术是 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原理,亦即水(肾)生木(肝),木生火 (心),火生土(睥),土生金(肺),金生水(肾),运 化过程,以及生克制化的变化规律来强化五脏六腑经络及其 相关系统——皮、肉、脉、筋、骨、髓的机能,产生“扶 正、祛邪”的功效。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善于把握人体生命 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调整阴阳失调, 运用“补偏救弊”的原则,抓住根本的中医理论的特点。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各种看法不同,如内三合指精 气神,外三合指手眼身;有的认为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还有人认为可有内六合外六合之说,因古人“以脑为 主”心为主气为元帅,力为将士,筋能生唾液,血能养元气 之说,故提出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力与筋合,筋与血合的内六合。外六合系指背与肩合,肩与 肘合,肘与心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综上所述,尽管关于六合的解释各示其意,不尽相同, 但都体现了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唯物主义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是当时人们用以 研究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 的学说。阴和阳,即代表相互关系的两种事物,又可代表一个 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断 变化的,即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正是 由于阴阳双方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才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凡类 似“火”性的,如温热的、向上的、兴奋的、向外的等方面统 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如寒冷的、向下的、抑制 的、向内的等方面统属于阴的范畴。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