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韩愈《原道》有“博爱之谓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韩愈 看来,博爱是仁的延伸,是对仁的一种新注解。宋代欧阳修《乞出表》之二 “臣闻愚诚虽微而苟至,可以动天;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进一步把 “博爱”说成“大仁”。可见,博爱也在儒家仁的范畴之内。
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社会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战国时代墨家就 有“兼爱”的论述。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主张爱无差别等级, 不分厚薄亲疏。至此可见,在博爱中,有着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影响。
儒、道、墨三家思想对武术精神影响重大而深远,或者说儒、道、墨三 家思想是武术精神产生的土壤和阳光。从这一点就好理解武术的博爱精神,
以及舍身、嫉恶等精神,都是中华武术精神在不同侧面上的反映。也就是说 尚武、博爱、舍身、嫉恶等武术精神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不好截然将其分 割开来。
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其实武德应该是武 术精神的载体,武术精神必须要通过尚武、博爱、舍生取义、嫉恶如仇、爱 国等具体行为表现出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了 武德的七项(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规定,其中的“公 定”(安定百姓)、“和众”(团结民众),就有博爱的意蕴。少林戒约中提出 “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倡导“深体佛门悲悯之怀,纵于技术精娴, 只可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与人之间“互为援助” 和“以忍辱救世为主旨”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 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这其中也都隐含着博爱的成分。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但从 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武术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 响,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崇和各派所共同认可的思想观 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因此,中华武术精 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 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 精髓。概而言之,武术精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里,尚武、博 爱、舍身、嫉恶等武术精神都包含在其中。
第一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 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 之举”。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 “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 “安民” “匡扶正义” “见义勇为”和 “以武会友”。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
“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容 万物的气度,这正是博爱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等 舍身精神
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术界人士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他们秉存大义,不畏强暴,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近 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 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从反抗外国和外民族侵略的角度看,中 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国内和本民族的 发展来看,它培养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不屈,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勇敢精 神。可见,中华武术为振兴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积极奋斗,不畏强暴和 勇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华夏民族舍生取义、舍身为人、舍身救国的勇于牺牲精神,由来尚矣。 这种精神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传颂,而这种精神往往最易从古代的侠义之 ± (或称武侠、侠客)身上表现出来。《吕氏春秋》中有一则鲁莽勇士的故 事:齐国有两个勇士,一住城东,一住城西。一天,两人不期而遇,于是坐 在一起喝酒。喝了一会儿,一人要去买肉下酒,另一人止住他说,你我身上 有的是肉,还买什么肉。于是两人抽出刀来,在自己身上割肉下酒,至死而 止。这两个勇士给人的感觉是悲壮加鲁莽,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 形象,尽管有点夸张,却十分生动地反映出这类人物的风貌:他们性格豪 爽,有着过人的勇敢,视死如归。在《史记》中有《刺客列传》专篇为先秦 时期的五位侠义之士立传,《游侠列传》则记载三位汉代的侠客,刺客和侠 客能进入正史之中(《汉书》只记游侠,不记刺客;此后的史书一概不记), 可见,汉朝官方对他们勇于牺牲的精神是认可的。剌客和侠客在司马迁的眼 里是有区别的,但最大的共同点是均有侠义之风。
武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有勇气,更重要是有“侠”的品质。司马迁在 《史记•游侠列传》中概括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 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讲信,重承诺,言必信, 行必果;二是重义,为朋友所托,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就是自春秋战国 以来中国所流传的“侠”的精神。它直接继承了春秋时的墨子门徒的品质, 同时也是儒家精神的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争雄天下,竞争日益激烈,斗争日趋复杂,各 国无不注意网罗有特殊技艺的人才,出现了养士之风。如齐庄公、晋国的公 卿栾盈、楚国的权臣白公胜、吴公子光等都是春秋时养士的名流。战国时齐 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四大公子,都曾养士数 千人,而不避生死的武侠更是他们刻意搜寻的人才。王公贵族们“聚带剑之 客,养必死之士”,有其明确的政治目的。武侠常被委以常人不能完成的任 务,成为政治斗争的特殊工具。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秦国灭了韩、魏后,又欲吞并小小的安陵, 诡称欲以五百里换安陵,安陵君不同意,派唐且去见秦王。秦王骄横地威胁 唐且说,先生知道天子发怒吗? 一旦天子发起怒来,就会有百万具尸体横 陈,流血千里。唐且镇静地回答道,大王可曾听说过布衣之士发怒?秦王轻 蔑地回答说,那不过是扔了帽子,光着脚,呼天抢地而已。唐且说,错了。 你说的那是懦夫发怒,而真正的布衣之士一旦动怒,横尸不过两具,流血不 过五步,但是天下人将裹素致哀,就像今天这样。说着就挺剑而起,秦王顿 时变色,赔罪道,先生请坐,我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能以50里之 地保存下来,都是因为有先生啊。
古代武侠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做出惊世之举以前,多是混迹 于市井中的无名小民。如战国时的朱亥是魏国都城大梁“市井鼓刀屠者”, 聂政以屠狗为生,荆轲是一介游民。他们的抱负不同凡俗,平时的言行举止 也不同于常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下,然而自尊自强,卓然傲立,不交王侯, 不为权贵所屈。如贵为王弟的信陵君多次邀请屠户朱亥,朱亥却置之不理。
由于武侠可以承担重大使命,而且这些使命常关系到君王的身家性命、 社稷国祚,权贵就是利用他们重气节轻性命的品质,降尊折节,对这些人礼 遇有加,结为心腹。如吴公子光善待要离、专诸,以便让他们为自己登上王 位而去行刺;魏国严仲子交结聂政以刺丞相侠累;燕太子丹为行刺秦王,尊 荆轲为上卿,以山珍海味、车骑美女相待,而且每天亲自登门拜访。一旦武 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为知己者去赴汤蹈火,必要时不惜一死,以 报知遇之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武侠以生命为代价,为报“知己”在 历史上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页。下面就从聂政刺杀丞相侠累的事例中,窥看 侠客们舍生取义的悲壮故事。
浏览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