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王筠也写了一首名为《侠客篇》的诗,诗曰:“侠客趋名利,剑 气坐相矜。黄金涂鞘尾,白玉饰钩膺。晨驰逸广陌,日暮返平陵。举鞭向赵 李,与君方代兴。”诗中的侠客,仗剑南北,来去迅速,装饰豪华,意气风 发,无疑诗人对这个侠客的风神是极为心仪的。所以,武侠的形象之所以进 入文学家的视野,成为笔下咏歌的对象,是社会有尚武的需求和渴望。渴望 的是有武侠来铲除世间邪恶,扶危救难;所求的是有武侠来替天行道,维护 社会的公平。当然,武侠文学的出现是社会尚武风气的折射,同时也是对尚 武精神的弘扬。
第二节 藏拙精神
藏拙,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掩藏拙劣,不以示人;二是指故意不露锋 芒,使外表看起来笨拙愚鲁,用于形容人谦逊、有意不冒尖。武术的藏拙这 两方面兼而有之,首先是自己的武功,尤其是一些绝招不轻易外露,以便使 对手无从准备和应对;其次,任何一种拳术都会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要 尽量掩饰,不被对手看到或看破。这是从表面上看,从深层次来讲藏拙是对 武术文化思想的影响,使武术在理论上和技术功法上有了藏拙智慧的元素。
藏拙有着它的历史渊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过:“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 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 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 割(《老子-第二十八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 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 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 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 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 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自 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被破坏,而成为具体的器物,有道的人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管理和领导。所以最完美的管理不出于勉强。老子在这里反复论证了一 个道理,那就是藏拙。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柔;虽知光明的美 好,但仍能安于晦暗;虽知荣耀的显赫,但仍能坚守卑辱。这种不张扬,甚 至能忍辱的心态不就是藏拙吗?武术的藏拙精神主要是来源于道家这种知雄 守雌的“贵柔”思想。
老子的精神不仅勇武,而且坚韧,知雄守雌,是外柔内刚,并不是一味 地柔弱和软弱,其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 章》)还有另一句,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我们可以看得很明白,老子的精神,不仅是 _种大勇,同时也是一种大智。武术藏拙也不是缩手缩脚,不敢出击,而是 在谦虚谨慎下保存实力,从而增加胜算。
藏拙,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老子说过:“为无为, 事无事,味无味,知无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出 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以不滋事来处理事,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处理事情的时候最好从简单入手,以小见大,以少见 多,用“德”来化解怨仇。老子提倡返璞归真,而返璞归真不是有意逃避, 也不是当做不做,而是以不蛮干的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去做。
行走是个看似容易的动作,然而婴儿自爬至走,由走而跑,却要用数年 的时间才能完成。同理,习武练拳也要遵循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因为 习武练拳是个繁复的过程,一个看来简单的单招,可能要初学者花上数月甚 至数年的练习与改正才能达到圆转如意、一气呵成而又正确无误的境地。身 形、步法、手的位置、脚的落点,从前式的转换变形到定式,每一个小动 作、小细节皆有其武学上的意义存在,唯有通过不断练习与思考,才能渐渐 熟中生巧。
以平淡的太极拳预备式为例:全身由标准立正站姿,胸大肌向内缩成含 胸(又作“涵胸”)拔背之姿,而因含胸使两手掌由原贴裤缝放置而成掌心 向后,掌背向前。重心右移,收右胯而使身体右转45。,顺此势以左脚尖为 轴,左脚跟向外开45。,而使脚尖向正前方,脚跟向正后方。右脚微屈,再 顺屈膝之势,左脚向左移一肩宽。重心左移,收左胯使身体转正,同时右脚 亦以脚跟为轴关门转正,重心移至两脚中央,而成双重混沌无极之势。
拳家认为“把脚打开准备练拳”这一招式,做起来细节颇多,但却是一 个大巧若拙的动作。在应用上,设敌立于我左侧而以手推我肩,收右胯以蓄 劲,同时含胸、转身以卸其劲而引带落空,左脚随收胯之势插入敌两脚之 间,我脚掌扣其左脚跟使其无法脱逃,右脚踩下发劲,重心左移而左肩顶出 (藏左肘撞、左手撩打下阴、左搠),视肩撞点与敌重心之关系而决定让对方 向上抛出、向后直飞、向后挫倒或受左搠之力向右翻倒。
藏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谋略。藏拙首先就是宽容。欲 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容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 世的根基。武术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营养,武术各门派、各拳 种之间通过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其次就是谦逊。处 世为人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恃才傲物,要做到大智若愚。锋芒毕露,过分张 扬,容易招人嫉妒或招惹是非,所以这样做也是有悖于武术精神的。据《吕 氏春秋》记载,孔子力能举城门,而不肯以力闻。孔子的父亲当年在战争中 就曾力举城门,使被困在城里的士兵安全撤出(事见《左传•襄公十年》)。 这样孔子有膂力,能举城门也就不足为奇了。后人提到儒生时,总是一副温 文尔雅的面孔,觉得挺文弱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不少人都武功在身,只 是藏而不露而已。内家拳大家王征南择徒极严,“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 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清代-黄百家《内家拳法》)。黄宗羲 的幼子黄百家是继承王征南全部功夫的唯一入门弟子,可见王征南择徒标准 之严格。王征南五不传中有一条是“轻露者“不能传授拳术.所谓的“轻露 者”就是指过分张扬外露,没有藏拙的修养。
《菜根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意思 是说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 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 一点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也不要 太过于冒进。我们放在武术藏拙精神里透视这句话的内涵,就是在保护好自 身的前提下战胜对方才是最大的赢家,也是道家柔能克刚的智慧所在。
第三节:博爱精神
博爱,指广泛地爱一切人。博爱一词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说 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踪然独 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刘向说的“清净无为”(也作 “清静无为”),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道家提出天道自然 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 无为是道家最为重要的思想,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清静,指心性纯 正恬静。无为,今人多错误地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 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 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有 了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博爱与道家的渊源关系。三国•魏•曹植《当 欲游南山行》言:“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有道德的人只要有爱众人之 心,就可以行遍天下。博爱,是一种爱众人、爱众物之心。
浏览3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