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开始,尚武之风受到统治者的扼杀。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陈 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里窃取了江山,因此他对掌握兵权的将军极其敏感, 坐稳江山后即通过“杯酒释兵权”来解除大将们的兵权。自此,形成了重文 轻武的风气,同样品级的官职,文官要比武官大一些,待遇优厚一些;皇帝 还千方百计地控制将军的指挥权,将军临敌作战要按照皇帝事先制定好的阵 形。宋朝皇帝对将军们的防范之心过甚,一方面是鉴于唐朝末年的“藩镇割 据”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怕别人效仿自己(即宋太 祖)也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中央王朝。宋朝与唐朝不一样的还在于其由皇帝控 制的中央禁军明显强于边关守军;唐朝却是边防守将权力很大,军队战斗力 很强,到唐代中后期甚至超过了中央禁军。宋朝皇帝认为防内甚于防外,杨 家将和岳飞都是一代名将,却因此而受到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这直接导致 了宋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的战争一败再败,被异族随意欺辱,以至于 国威沦丧、士气低迷。最终,偏安的南宋朝廷亡于蒙古铁骑。

元朝建立后,拼命剿杀一切敢于反抗的人民,扼杀汉人的尚武之风。比 如,实行保甲制度,由蒙古人出任各家的保长来监控各个汉族家庭,并要求 各个汉族家庭合用一把菜刀,菜刀通常还要被铁链牢牢地拴住以防被盗走。 在元朝的高压统治下,人民无法忍受,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野蛮、 残暴的统治。

明朝在许多方面继承甚至是发展了两宋的文化制度,皇帝不关心边防的 战事而更注重臣下的效忠和皇权的巩固。将军们作战时毫无主动性可言,居 然要受到皇帝委派的太监来监军制约。整个明代外战已不复当年汉唐时期的 辉煌,尽管有抗击沿海倭寇和支援朝鲜的胜利,但也仅比赵宋王朝强一点。 因为朝廷不愿百姓有尚武之风,怕他们起义、造反。

清朝统治者出于防汉恐汉心理,唯恐汉人因爱习武而强大,极其注意扼 杀汉族的尚武精神,而满洲人自己却时时不忘狩猎、射箭、勤习武艺。

宋朝以降,朝廷限制、打压或不提倡国民的尚武精神,其中尤以元代统 治者的扼杀最为严重和残酷。但是,武术活动在民间以师徒传授或父传子、 子传孙的形式,顽强地进行着、发展着、壮大着,中华尚武精神的火焰从未 熄灭。尚武不仅是培养习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培养一个民族“自 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才是尚武精神的根本所在。

三、文武双全人格理想

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士为尊。 古代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除了要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以外,还有专门的武 术师傅教授传统武术。风气所及,中国历史上不少出色的武术家往往也是有 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而以文学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习武练功人,或者对武术 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文武交融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儒家的创始人孔 子,就是出生在武术世家,能力举城门,膂力过人。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701—762 ),早年爱好学剑求道,他 曾经在青城山跟随道士学剑,又在山东齐州领过道教的道箓,正式成为道 教的弟子。魏颖的《李翰林集•序》就说李白“少任侠,曾手刃数人”。李 白的诗有许多也是以剑为题材的,如“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 行》);“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诗因鼓吹 发,酒为剑歌雄”(《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 眠”(《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 游赠马少府巨》)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1103—1142),小时受业于大武术家周侗,因此其 武功有很高的造诣。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曾经担任过南宋王朝的枢 密副使。岳飞的文学功底也相当不错,从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词就可见 一斑: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 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 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词无论是辞章还是语境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实难 为之。同时岳飞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从他所留下的作品《前后出师表》可以 看出,他的草书铁画银钩,酣畅沉雄,便转流行,任笔挥就,浑然天成,艺 术成就是相当高的。

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 1140—1207),在中国文学史上与苏东坡齐 名,历史上称为“苏辛”,词风豪放,意境瑰奇。辛弃疾是齐州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 装,为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9 ),奉耿京令南下归宋,宋高宗授以承 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之职。后来返回山东,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 一怒之下,率领几十人连夜直奔金营,在数万人中活捉张安国南归。由此可 见,辛弃疾武艺十分高强,他创作的词很多都是描写战争和武功的,如《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词中用许多具体的形象写出了战场的壮阔,并透露了词人对战场情思的 留恋和回味。这种壮阔的战场场景及豪迈而悲壮的情思,如果没有实际生活 经历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他的书法中锋用笔,点画规矩,书写流畅自如, 于圆润爽丽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气象。

以上列举的仅是以文名世而兼武的几位大家,其实,以武名世而兼文的 武术大家,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再罗列°

四、剑客武侠文学形象

中国文学史上,以武侠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分量。唐代的传奇就有 描写武侠的作品,如《红线女》《虬髯客》《聂隐娘》。明清以至民国,武侠 小说更是大量涌现,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除了情节引人入胜以 外,同时也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群像。

清代光绪年间刊出的石玉昆《三侠五义》,以民间流传的北宋名臣包拯 的破案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群江湖侠客的故事。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包公 在展昭、白玉堂等侠客的帮助下,受理民冤,神断疑案,同奸臣庞太师父子 斗争的故事;后半部主要写侠客们替朝廷剪除叛藩襄阳王党羽的经过。

在武侠名著《儿女英雄传》中,成功地描写了十三妹这个侠女形象。 十三妹本名何玉凤,出身于官宦家庭,因其父受害于权臣纪献唐,乃携寡母 避居于青云峰,后从一道姑处学得绝世武功,于是驰骋江湖,千里独行,矢 志报仇。在荒山能仁寺出手救了淮安知县的公子安骥及落难女子张金凤,杀 光了古庙中的凶僧,并由此演出了一幕悲欢离合、最终大团圆的姻缘故事 剧。十三妹既有千里独行侠的气质,同时也是知书达礼、忠孝节义的化身, 作者把她描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实际 上,何玉凤身上体现了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人格理想,对后世的读书人影 响很大。

晚清的笔记小说中还有一个与十三妹类似的女侠一吕四娘。如燕北老 人的《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柴萼的《梵天庐丛录》、蔡东藩的《清史演 义》、许指严的《十叶野闻》和孙剑秋的《吕四娘演义》等笔记、小说中都 有详细的描述。关于吕四娘的传说多种多样,但故事的主体都是围绕着刺杀 雍正皇帝,报杀父之仇而展开的。史料中关于吕四娘的记载极少,后人只知 道她是清代大儒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字晚村,浙江石门人,雍正朝一特 大文字狱的案主。吕四娘和甘凤池等人合称江南八杰。小说中描写的吕四娘 是一个艳若桃花、冷如冰霜、庄重坚强、知书达礼、有恩必酬、有仇必报的 豪侠之人,并且身怀绝技。比如《吕四娘演义》中的吕四娘打一套少林拳, 无人能匹,她还会飞檐走壁、空中飞剑等。

浏览3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