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手段。下面我们就从武术发展的历 史中去探寻国人尚武的精神风貌。

一、武术产生壮大时期

先秦时期,尚武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崇尚武术。有着悠久 历史的手执兵器而舞的古代“武舞”,就产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据《韩 非子-五蠹》记载,早在舜时已经有了类似军事操练和炫耀武力的“干戚 舞”。《礼记-乐记》认为:“干戚之舞,非备乐也。”指出了干戚舞的军事色 彩。从西周开始,又出现了 “万舞”“象舞”“大武舞”等武舞。《诗经-小 雅-钟鼓》说:“以雅以南。”汉-郑玄笺:“雅,万舞也。周乐尚武,故谓 万舞为雅。”《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 相击于前°”再如《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齐宣王)有疾,寡人好勇。” 《史记-秦本纪》:飞秦)武王有力好戏(角斗,角力),力士任鄙、乌获、 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尚武不仅在朝廷之中,同样在民间 也很流行。著名的刺客如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庆忌的要离、刺杀赵襄子 的豫让、刺杀韩相侠累的聂政、刺杀秦始皇嬴政的荆轲等。这些古代刺客不 仅在当时为人称道、颂扬,也被史学家司马迁以《刺客列传》写入正史之 中,作为英雄、侠义的化身,流芳千古。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 城夺地,征伐不断,这可能是形成尚武之风的主要社会原因。

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武人的地位是相当尊贵的,比如大家都知道 “将相和”这个著名的典故c赵国的大将廉颇,一开始根本看不起蔺相如,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海池之会的杰出表现,“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不服气,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表现的就是以武为尊的 思想。蔺相如作为一介文人,位居廉颇之上,所以廉颇觉得人格受辱了。但 作为文人的蔺相如并不文弱,相反是非常有豪侠之气的,“顾吾念之,强秦 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尚 武不仅是表现在刀枪、拳脚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理念中;换句话说, 储备武力、战争厮杀是尚武的外在表现,而思想上的勇武强悍才是尚武的真 正灵魂。这才是中国尚武精神的核心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是不宣扬暴力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 滥用暴力的。儒家就不主张暴力,《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是说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的事物。孔子有关于“强”的论 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礼记•中庸》) 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对“强”的认知,除了 “衽金革,死而不厌”这种外在之 强,还要有“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种内在之强。儒家也谈勇:“仁者必 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随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 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曾从孔子 那里听到关于大勇的说法: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不在我这一边,那么, 即使对方是一个卑贱的人,我也不会去恐吓他(以此来显示我的勇气)。如 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的确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 会勇往直前。这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把勇武当作一种衍生物,是由内 心信念所自然衍生的尚武精神,它不是一种本体精神,是一种次一级的精 神,这与墨家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不仅仅是理论家,也是尚武的实 践家。

道家的精神不仅勇武,而且坚韧。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 溪(《老子-第二十八章》)意思是说,知雄守雌,乃是内刚外柔,不宣 扬武力。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老子-第三十一章》)这里讲的是 不宣扬武力,是不滥用武力,而不是没有武力,一旦被迫使用了武力,就 是要战胜敌人。表面上,老子说“柔”说“弱”,其实是不柔也不弱;老子 所说的柔是表面的柔,弱是表面的弱,并非内在的柔弱,其实是外柔内刚。 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还有另一句, 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 七十八章》)可见,老子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大勇,同时也是一种大智。在 《庄子》一书中,专门有一篇《说剑篇》。在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另 一种形象一一懵。庄子自称“(庄)周善为剑”,看来他的剑术是有独到之 处的,因为他有很精辟的见解:“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 发、先之以至。”

墨家在尚武精神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墨子学派的尚武精神是得到公认 的,比如说《新语》记载:“墨子之门多勇士。”又如《淮南子》说:“墨子服 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是思想家,也是武士, 还是军事家,他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在《墨子》一书中保留了 11篇,墨子 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 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非攻就是不主张 依靠武力解决问题。在楚惠王时,公输般做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 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从这件事上也表明,墨子尚武,但反对 乱用武力的进攻”思想。

墨子早年习儒,“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而孔子早年 问教于老子,这种学术上的渊源关系,使得在某些重要见解上,儒、道、墨 三家有共通之处。儒、道、墨三家都非常推崇勇武的精神,但都不宣扬武 力: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不肯以武力闻;老子对武力是“不得已而用之”; 墨子则有“非攻”的思想。再如三家都认为勇武精神是由内心信念所衍生 的次一级精神:孔子说“仁者必有勇”,老子说“慈故能勇”,墨子说“勇, 志之所以敢也”。勇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它受限于人的信念,就是孔子的 “仁”,老子的“慈”,墨子的“志”。尚武不等于崇尚暴力,尚武精神更不是 唯武力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的思想家们不仅仅是思想家,而且也是 充满了尚武精神的“武士”。中国古代的尚武风气和尚武精神,都是在这一 历史时期奠定的。

二、武术发展演变时期

武术经由春秋战国的发展,到汉代尤其是东汉时,已有较大的发展。此 时的剑舞、斧舞、钺舞等,已更增加了强烈的攻防含义。作为一种简易的武 术套路,当时的武舞,其技击性与规范性已经形成。“鸿门宴之项庄舞剑” 这一典故表明,当时的武舞,乃是以舞的形式对技击实战的真实演练。到三 国时期,武舞的发展从娱乐转向了一种搏杀手段。

在汉代,整个社会的精英人才都愿意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武帝刘彻发 动对匈奴的全面反击,卫青、霍去病给了匈奴毁灭性的重创。班超曾立志 “投笔从戎”,“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后来他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因此有汉一代,灭匈奴、破楼兰、平羌人,威慑四方。

唐朝也拥有强烈的尚武之风,灭东、西突厥,平定薛延陀,从而建成了 安定的周边环境。汉唐雄风至今依然感召着历代的热血壮士,原因就在于 此。不过,汉唐两代由于尚武之风浓烈,过于炫耀武力,这也直接造成了 “国恒以弱灭,汉独以强亡”的结果。两代主要是由于地方豪强、藩镇的割 据势力过于强大,直接导致了中央王朝的空心化,而最终灭亡。

浏览4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