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说法有一定理由,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棍在本质上属于民间武术器械而非战阵正规兵器。至于少林僧兵以棍上战场,如抗红巾,御倭寇,乃是武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用。
少林棍术可能在明中叶发展成熟,开始扬名。明嘉靖年间少林僧兵抗倭立功之后,名声就更大了。明代著名军事家和武术家俞大酰(1504年-1580年)《新建十方禅院碑》中有一段重要史料: “俞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嘉靖辛已岁(1561 年)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俞告其主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这段话表明两点:第一,少林神传棍术在嘉靖年间已经有名。第二,俞氏对所见少林棍术表演不满意,认为“传久而讹,真诀皆失”。因而带领少林僧宗擎、普从随军,教以棍术,三年之后,二僧返少林寺传习所学武艺。俞氏对少林棍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表明少林棍术在嘉靖年间虽已有名,但还经历过不断完善与提高的过程。数十年后,较俞大猷晚约半个世纪的武术家程宗酰(1561年-?)师从少林僧洪纪、洪转、广按等习武十余年,对少林棍术作了系统的记载与整理,成书《少林棍法阐宗》,这标志着少林棍法武艺最终走向成熟。
少林棍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得到当时许多军事家的肯定。戚继光(1528年-1587年)《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在历举当时各路拳棒名家时列入了 “少林寺之棍”,稍后一些的军事学家何良臣《阵纪》一书中亦著录了少林棍法,并对少重古今。”并赞扬少林棍最大特 色是“刚柔相济”,对少林棍作了很高的评价。
在军事武艺中,“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手臂录》)然少林尚棍,以棍 为主,故少林枪法,晚出于棍。据现有文献看,少林枪法出现于明后期,成熟于明末清初之际。戚继光《纪效新书•长枪总说》综论当时各家枪法,列举杨家、沙家、马家,特别推崇杨氏梨花枪“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并没说有少林枪。何良臣《陈纪》列举六合枪、马家长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等,说“天下称无敌者,唯杨氏梨花枪也”,同样没提到少林枪。特别是曾在少林向洪转、洪纪等武僧习武多年并对少林棍法作了整理的程宗猷,其《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中,也是只赞扬了杨家枪,并自谓“访河南李克复,善其(枪)技,余师之,得其法,后每遇世人之能枪者,说则同而用则异。”亦并没有提及少林枪法。但上述情况并非说明少林没枪,少林枪法实际在明末已经产生,只不过是技术没发展成熟,未能显名而已。
清初武术家吴殳论枪法之重要著作《手臂录》,详述诸家枪法时,论及少林枪,并于其附卷中全文收录少林僧洪转著《梦绿堂枪法》,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少林枪法专著,标志少林枪法技 术开始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但程宗猷曾向少林洪转等习武,并谓“时洪转师年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 日得闻所未闻”。按说,程氏应学习洪转等人的少林枪法,且洪 转已八十高龄,其《梦绿堂枪法》应已成书,程氏应该知道。但程氏《长枪法选》中竟只字没提少林枪法。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少林枪法当时并没有完善,程氏在少林并没有学枪法。少林的《梦绿堂枪法》为以后的少林僧人所著,托名洪转而已。
对少林枪法的技术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还有刘德长。《手臂录•石敬岩枪法记》中写道:“短枪之近祖有刘德长,初为少林寺僧, 又遍游天下,而后枪技特绝”,后刘德长还俗做了名武将,在军 队教武,“常熟石电,号敬岩,与僧洪纪往见,洪纪,少林推第一, 意殊傲蔑,及校技,而杖物(枪)为德长所拨去,乃心折,与敬岩百拜请受教。”刘德长初为少林武僧,后遍游天下,集各家之长, 成为长枪高手。洪纪比武失败,拜刘为师习武。这样,刘德长出于少林而技艺提高之后又归于少林,表明少林枪技也是不断吸取民间武艺而逐步发展完善的。时间大体为明末数十年间。
然而少林虽形成了少林枪法,但仍以棍为主。据吴殳评价,少林枪比之杨家、峨嵋二石家、沙家及马家诸家枪法,仍稍逊一筹。为何少林枪法没能发展至高水平呢?吴殳分析说:“少林自搜棍家绝业,竟不能已于枪,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益扩充之以为枪,终为朱紫之相乱。所不足处, 又纯用棍法少林虽以棍为枪,而如洪转者,犹知以柔制刚,以弱制强之意”吴殳认为少林枪法的特点是与棍法相混,他对少林枪的评价是较为中肯的。
枪棍之后,刀剑鞭戟之属,明代均不见述于少林武艺之中。
程宗猷《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云:“余故访求其法,有浙师刘云峰者,得俊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时南北皆闻亳州(今安徽亳县)郭五刀名,后视访之。然较之刘,则刘之妙又胜于郭 多矣。”这里提到刀法名家刘云峰、郭五。程氏习艺少林,却没提少林有刀法,足证少林刀剑等项武艺均出现较晚。《少林衣钵•绘象罗汉兵刃全式》中,于棍枪二器叙述稍多一点之外,其余计有僵月刀、鞭、钢、锤、索抓、单刀、架、幢、双刀、戈、钗、狼牙棒、斧各器,均一器一图,图上附技术歌诀一首,概括介绍各项兵器的特点与重要技法都极为简略,说不上系统的技术。但这本图谱至少可以说明,至清乾隆年间,少林已有诸般器械武艺的传习。就器械武艺的种类而言,在少林武艺之中大体上算是齐备了。这标志着少林武术系统中的器械武艺大体发展至较为完整的阶段。
少林拳术成熟于清初
明代军事家何良臣在《阵纪》中写道:“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这里指出拳法是习武最基本的功夫。因此,既然以棍为代表的少 林器械武艺在明后期已发展成熟,那么,少林拳术必然有与器械相应的发展。然而现有可靠的历史资料却告诉我们,少林拳术从形成到成熟阶段,经历了一个比器械更长的历史进程,其最后的 成熟时期当在清朝初年。
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臂、马籍的短打等十八家拳法之长金元时期的李雯和白玉峰入寺授技,李传大、小洪拳、棍术和擒拿,白传龙、虎、蛇、豹、鹤五拳及气功。”(《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少林拳》)这个说法,就少林吸取各家拳法之长创造出有自己技术特色的少林拳法,则是正确的。但如说少林拳中之大、小洪拳等在金元时期便形成了,则值得商榷。少林拳法的形成虽然是较早的,但少林拳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体系,如少林长拳及五拳等的形成,当在清朝初年。
明代少林寺已有拳法,不少史料可证。万历年间文学家袁宏道(1568年-1610年)《嵩游记》写道:“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 乞观手搏。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手搏,即徒手拳技,这表明少林僧为游客表演拳技已为常见。同为万历进士的王士性(1546年-1598年)的《尚游记》还记载了少林有猴拳:“下山再宿,武僧又各来以献技,拳棍搏击如飞中为猴击者,盘旋跳跃,宛然一猴也。”明代少林僧不但有拳,而且出现一些拳法高手。史学家朱国祯(1558年-1632年)《涌幢小品》:“董 青芝祠部,闻楼警,集教师数十人讲武事,与一少林僧角拳,皆 仆。僧日:此谓花拳入门,错了一生矣。”这位少林僧不但在拳赛中打败了众武术教师,而且还指出这些人是花拳绣腿非真功夫, 足见其为高手。
浏览3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