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武术属于暴力行为、战斗力量、杀伐手段,只有在民族正统文化 的引领下,在良好的武德规范下,它才能成为正义的力量,否则就会危害社 会。古人把武功高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爱国护民的人,称为“侠” “义 士”;把武功高强,祸国殃民的人,称为“盗” “匪”和“寇因而,武术 的“道”决定了武术的社会存在形态和意义,所以,中华武术精神是武术的 “灵魂”,是武术的“道”。武术也正是有了这个“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的 “国粹”,传承发展到今天。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精 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这种民族精神也一直伴随在中华武术发 展历程之中。

自强不息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永无止境。中国武术从诞生之日 起,就没有停下创新发展的脚步,各门各派创造的各种拳法剑法,如满天繁 星,数不胜数。历史上一大批武林仁人志士,凭借自己的习武经验和聪明才 智,悉心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才有中国武术今 天的繁荣昌盛、蔚然大观。武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积淀,形成了一个丰富的 文化体系,后人要想学习它也必须拥有执着的探索精神,永远不能故步自 封,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是中国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精神 的体现。

自强不息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勤奋、吃苦、钻研的国人品 质,在习武人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内练一口气,夕卜练筋骨皮”便是 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练 三九,夏练三伏,风雨无阻,霜雪不停,抱定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精益求 精的精神。练武之人不仅仅是在练武,他还在不断完善人格,追求人生的至 善至美,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三、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

武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爱国精神。很多武功高强的人和普通的练 武者,大都是以匡扶正义和保国安民为目的。精忠报国是练武之人的理想追 求,历史上的韩世忠、辛弃疾、岳飞、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光辉的典范。 武术精神亦称中华武术的人文精神,是练功习武者以中华武术的伦理道德 (武德)为基础,通过社会行为所表现出的思想意识、操守品格、风貌状态、 心智觉悟、气节意志等,是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主义; 报国杀敌,效命沙场,慷慨赴死的英雄主义;以天下苍生为重的爱民护民思 想;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侠义精神。 除此之外,还可以归纳为讲诚信、重义气、承诺必为,尊师重道、坚忍不 拔、刻苦顽强等思想品格。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中华武术精神的实质, 那就是“精忠报国”,这是中华武术最高层次的终极目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把武术作为必修功 课而用心学习,用以实现自己的精忠报国梦想,谱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 爱国主义篇章。荆轲刺杀秦王,以明志气,以示担当,以践承诺;李世民文 武兼修,终成一番霸业;岳飞堪称一代武术宗师,抗金卫国,死而后已。他 们都崇文尚武,养就浩然正气,成就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最后为社会理想 奋斗不遗余力。其气度风范,大智大勇,为后人所敬仰。他们身上,无不凝 聚着中华武魂,他们的尚武精神,为民族生存发展之必需;他们的尚武气 韵,将流芳百世,光照千秋。

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血与火的洗 礼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德行操守,所以说武 术精神既是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武术精神同样是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我们在理解阐释“精忠报国”时,就要 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这个“忠”不是封建社会的忠君、忠于皇上,而是忠 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才是武术人、也是中国人的伟大情怀。

四、武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武术精神,萌发于古代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精 神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充实完善,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的正统的人文精神之 一。武术在古代是主要的军事手段,凡是接受武术训练的人就要受到忠君报 国、杀敌立功的教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随着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主 流学派思想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忠君 爱民、杀敌报国、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以及尊师重道、护村保民、除暴安 良的武德规范。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但作为武 术伦理道德及践行武德的武术精神一直延续下来,虽然统治阶级与老百姓对 武德及武术精神,在认知和理解上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但总体上是有共识 的,是可以互相接受的。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为国杀敌、效命沙场、马革裹尸的英雄人 物,有为民请命、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他们可能是将相高官, 也可能是庶民俗子。如抗金名将岳飞,平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收复台湾 的郑成功,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邓世昌,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邓廷桢 等。在抗日战争中,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中国军民用大刀长矛等原 始的冷兵器来与日寇死战;台儿庄血战、29路军的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 等凡是有抗日烽火的地方,都能看到视死如归的悲壮场面,这就是中华武术 精神的时代体现,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和内容,花木兰充军、杨家将保 国的故事,唐朝的边塞诗等,都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所以中华武术精 神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中国老百姓都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一T古绝唱,同样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武术锻炼不但增强国民体质与技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和爱国主义情操,即武术精神。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武术精神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我们有责任也应该继承和 发扬这种精神。

第三章武术精神与人格塑造

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全面的大发展,使其从单 纯的搏击格斗之术升华到文化的层面,从而具有了思想和灵魂。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特别是先秦哲学促进了武术的这次大飞跃。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 战国)的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术的功理功 法、技术和战术原则、士卒的选拔训练、军事谋略的实施等武术技能方面, 二是武德修为和武术的人文思想精神方面,从而也为武术精神的形成,以及 习武者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比较有影响的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 阳家等主流学派的哲学思想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仁爱”观念,构成了武术伦理的 核心,也奠定了武术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基础。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主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对武术的技术发展贡献极大。墨 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主要是“兼爱”和尚武等方面,因为墨家尽管主张“非 攻”,但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也崇尚武力,认同用武力来抵抗一切侵略与不义。 兵家与武术同源,同属于中国军事文化领域中的不同侧面,兵家哲学思想对 武术的影响主要是在战略战术方面。阴阳家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意义深 远,可以说阴阳五行思想贯穿了武术发展的全过程,始终指导着武术运动的 实践。可见,中国的武术精神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武术精神对人格 的塑造,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这个大环境的。

第一节 尚武精神

尚武即是崇尚军事和武术,依靠强大的武力实现自身的目的。精神则不 是一个人能独立创造的,它是一批人甚至一个民族长期共同形成的一种社会 风尚。尚武精神作为武术精神中的一部分,一直流淌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血液里。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中国人虽然崇尚武力,但决不 滥用武力,武力只是不得已而用之的

浏览4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