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净养心
释家有言:“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 课。”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六祖坛经》)这就是说练功人不要为坐而 坐,坐的目的是养C?,只要是养心,无所谓坐与不坐。这里说的“坐”,不 是形体的落座,而是“心坐”。也就是说功夫在功外,日常事都是功,平常 心即是道。其实,在这一点上武术与释家一样,都是非常强调心静的。作 为练武强身,修练养生之道的人,必须要找到佛家说这个“心坐”,让自己 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使自己的精神内守,神不外驰。就像孟子说的那样: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章句上》)这样,才能通过 肢体的练,来养清净的心。
既然养心,首先要明理,然后做到七个“不要”:心不要被一切功所转, 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心不要被一切物所牵,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动,心不要 被TJ情所系,心不要被TD难所惧,心不要被爱所恋。
做到这七个“不要”,就会心地清净,返朴归真了。武术的习练要全神 贯注,一心在“武”,使人排除私心杂念,全心融入到武术套路之中。目前, 在人类社会健身的千功万法中,尽善尽美莫过于自我洗心涤虑、修心养性、 心灵修缮的功夫,此是养心健身之根本。
四、 武德养心
武德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也是武术的思想灵魂,所以说“习武先修德”。武德,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 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 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春秋-毂梁传》也曾告诫习武者, 必须“德” “技”兼备,“道” “术”同修。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含 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 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中国武术的武德核心内涵就是“仁”和 “义、在本章的第三节《武术与精神》中再深入讨论。孔子在《论语•雍 也》中说过“仁者寿”的话,意思是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容易长寿。他曾经对 “仁者”做过诠释: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宽厚大度,以慈爱之 心对待他人的人。这一点也是完全符合习武之人的武德要求。
那么,“仁者”能够长寿的原因,就是因为仁者宽厚大度,以慈爱之心 对待他人,必然会少有私心杂念。这样的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都能够淡泊名利,不会被名缰利锁羁绊,对功名利禄能看得开、拿得 起、放得下,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在生活中,他们则能够接物 以礼,待人以诚,内心坦荡,不像那些搞阴谋诡计、算计别人的人,终日 劳心伤神,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总之,正如《菜根谭》 所言:“仁人心地宽舒。”生活恬淡、心地淳厚是非常符合养生之道的。养生 特别强调心境平和宁静,没有私心杂念,也就是古人说的“恬淡虚无”。恬 淡虚无就会使人心胸开朗,乐观豁达,因此脏腑机能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使 身体强健,得到长寿。社会调查也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长寿。美国耶 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是与人为善的 人,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他人。
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追求名利,必然费尽心机,投机钻营,为了达到目 的还会丧失人格,不择手段地算计别人,坑害别人,同时又提防被别人算 计,经常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的精神状态中,惶惶不可终日。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因为贪赃枉法, 触犯刑律,招来杀身之祸,性命都没有了,长寿还从何谈起呢?曾经有人做 过这样的调查统计,“仁者”与“不仁者”的患病率、死亡率之比为2 : 18o 可见,还是北宋哲学家邵雍先生说得对:“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 人丁相反,不知行义修仁者,就是伤身损寿人。
“仁者寿“不仅体现了儒家的养生思想,而且还包含了更高层面上的道德 要求。同样,武德也是对习武之人在更高层面上的道德要求,更是武术灵魂 的体现。也就是强调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以期达到修身养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即大脑皮层是人类一 切心身活动的主宰和最高调节者。所以,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作用重大。当 一个人的自我道德感得到满足时,就会心情快乐,心态平静,并通过大脑皮 层,提升人的免疫功能,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从而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 望。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迎合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武术为习武之人提 供了清净养心的良好条件,人不但要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肉体 上要健康长寿,而且精神上将力求愉悦舒畅,这就是武术养心要解决的课 题。当然,不管研习哪种武术,练武养生重在练“心”,动作应“缓慢、柔 和、连贯、协调”,注意“收发平衡”,不偏不倚。
第三节符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所以,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技击术和传统体育项目,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 想、一种哲学、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世界上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没有像中 华武术这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纵观中国武术史,无疑是一 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中华武术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武艺高强,更 重要的是武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代表中国人气质风貌的武术精神。
一、武术崇尚武德武道
中华武术不仅仅是拳术、器械的攻防格斗等肢体运动,同时也包含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这其中就包括武德、武术精神等意识形态内容, 两个方面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武术。武术的意识形态为“形而上者,谓之 道”,武术的肢体运动为“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主宰,是 “灵魂”;“器”是“道”的形质,是“形体”。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 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 中。可见,武道的内涵要比武德宽泛。武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华武术 精神,应该包括武术修炼、道德修养、精神礼仪三方面内容。武术是强健 体魄的手段,也是磨炼意志力的方法,而武道的最高修为就是追求体魄、哲 学、道德、精神的统一和协调。
古贤有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 “短德者不可与之学, 丧理者不可与之教。”宽容、忍耐、坚强、尊师爱友、仁义、谦虚和诚实等, 都是习武者的武德修养。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同天、 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老师的重要地位,只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 高尚品德,才能师徒融洽,教得好,学得精。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仁孝之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极注重对师长的尊敬。
为了打造练武之人道德修养的外部环境,学武一般是在佛教道教之地或 深山之中,这些地方很少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并接受佛家超凡脱俗、道家清 静无为的思想。经过内外兼修,不但学成高强的武艺,更练就一身浩然正 气,这样才能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怀有很强的正义 感,具有行侠仗义的精神。
武术门派之间切磋武艺,目的是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练武 之人要有仁义、仁爱之心,才能广交朋友,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一 个习武者,如果没有仁义之心,武艺再高也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最注 重的是在品德上让人敬®。谦虚对习武者也很重要,满招损,谦受益,天外 有天,人外有人,只有谦虚、不骄不躁,才能保持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态,才能获得更高的造诣。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 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武家切磋武艺时,只应点到为止, 切不可乱作杀伤,目的是“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这都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所体现出来的宽容和大度。
浏览322次